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从民俗学的角度看,明清以来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珠江三角洲盛行一时的"自梳女"习俗,与古越族风俗有直接或间接的渊源关系.越族是一个古老的族群,它有众多分支,珠江三角洲曾是南越人的居住区域,"自梳女"习俗形成的深层原因,是母权制的遗存.  相似文献   

2.
自梳女是一个独特的女性群体,其出现与当时顺德缫丝业的发展有关,更与当地的各种习俗有密切关系。自梳女选择独身的方式有明显的从众特点,自梳并不是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因为没有确认女性自我价值的觉悟,独身之后她们感受的是灵魂找不到归宿的凄惶与悲凉,她们并没有获得真正的独立和解放。  相似文献   

3.
珠三角的“自梳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梳女”是珠江三角洲特有的一种婚嫁习俗,兴起于明代,盛行于清代,是当时妇女对封建婚姻制度的一种畸形的反抗。其形式有三:义结金兰,独身终老和不落家。这与珠三角资本主义经济萌芽,丝织业迅速发展有关。它与西方的同性恋不同,但与现代妇女的非婚现象却有点相似。今日珠三角女工大批云集,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广东顺德的自梳女作为以独身反抗正统婚姻的特殊女性群体,她们的信仰也具有某种独特性。自梳女并不仅是该地各种信仰单纯的实践者,她们还改编、创新了某些信仰和传说,从中寻找独身的依据。从自梳女的信仰中可以看出抗婚带给她们的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及她们为规避反对而做出的种种努力。  相似文献   

5.
珠江三角洲蚕丝区的"自梳女"是近代以来最先形成规模的独身和职业女性群体。清末地方志与民国报刊杂志就开始对自梳女有所关注,为当代学者的研究提供了史料。20世纪70年代以来,海外、港台和大陆学者从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等角度考察珠三角当地或在南洋打工的自梳女群体,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足之处也相当明显。  相似文献   

6.
自梳女是指一部分抱独身主义的特殊女性,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叶广东顺德和番禺的女子最具代表性.自梳女的自梳动机十分复杂,经历也非常坎坷.她们中的许多人到南洋从事女佣服务行业,并由此拥有了一个极特殊的称呼--妈姐.新加坡的妈姐只有少数能在晚年如愿踏上归乡路,许多妈姐在那里终其一生.  相似文献   

7.
五邑侨乡传统婚俗中,“自梳女”、“公鸡拜”以及“守切婚”和“冥婚”等,都是被扭曲的婚俗。而繁琐的婚嫁礼仪,既是古代五邑民间风俗的画卷,又是旧式盲婚哑嫁的自然形态。现代五邑侨乡的婚俗正在向多样化、现代化发展。五邑侨乡婚俗演变,体现了侨乡民俗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和多元化特征。  相似文献   

8.
在2008北京奥运到来之际,为了充分响应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国策,向世界宣传中国、展示中国文化,“2007第二届北京国际奢侈品展暨北京国际文化艺术展”,将于2007年9月30日在北京观音堂画廊街拉开帷幕。本次活动是中国第一条画廊街一观音堂文化大道与中国第一高端门户网站贵人网以及本活动的合作方辉煌中国一劳斯莱斯、宾利中国行共同为文化大众打造的一次文化盛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在丧葬习俗上有许多相同、相似之处。“烧饭”、“面”是具有草原特色的游牧民族的丧葬习俗之一。本文从“烧饭”、“面”习俗的纵向研究,试图从文化传承的理论角度,寻求“烧饭”之礼残留至今,“面”之俗却于中世纪湮没的历史原因。  相似文献   

10.
明清以来,在佛教信仰和其他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下,广东地区涌现了一批自梳女,她们奉民间杜撰的"观音原型"妙善公主为女神,持有禁欲信仰,自食其力,终身不嫁,斋堂静修,成为了该地区特定时代条件下一种独特的民俗现象。从这一女性群体入手,梳理该民俗现象的源流、成因,发现自梳女的抗争行为与观音信仰有密切关系,她们虽然在传统社会秩序下获得了生存空间,但始终被圈在男权秩序的框架内。  相似文献   

11.
依据大量历史文献和实地访谈调查资料,阐述了哈萨克族实行的一项特殊亲属制度——“还子习俗”。其具体规则为部分哈萨克人在结婚后将所生育的一个孩子送给自己的父母抚养,祖父母把他(她)作为自己的亲生儿女,其关系由祖孙(女)变成了父子(女),称谓也相应发生变化。哈萨克族“还子习俗”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等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生存表达。  相似文献   

12.
“妻”字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受麦克伦南人类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的影响,于语言文字等领域搜寻例证发明中国古有掠夺婚习俗之说。徐中舒主编的《甲骨文字典》承“新说”,认定“妻”字是中国古代掠夺婚习俗之反映。本文对此提出数点疑义;并简述中国古无掠夺婚习俗的原因,从根本上否定了《字典》等对“妻”字的解释。遂又参考汉儒之说,提出“妻”字本义是“与夫齐等的女主人”  相似文献   

13.
文化翻译应重视语言与文化的差异,以服务目的语读者为出发点。依据"功能对等"理论的通俗易懂、传达原文的精神与风格、译文自然流畅以及产生原文相似的结果等原则,对"自梳女"的文化特质翻译进行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4.
在岭南传统社会与中原文化碰撞、融合的过程中,礼教观念给岭南带来巨大冲击,本土文化与中原文化不断地冲突与磨合,从而出现了“自梳”与“不落家”等现象,这亦是中原文化和本地传统相调适、父权与夫权冲突与折衷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姓”的文化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姓”从女从生,与古老、原始的群婚习俗有关,反映了原始女权的印迹和先民生育崇拜的化观念。姓的渊源与古代图腾崇拜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有不少珍贵的古建筑遣存,古建筑中的石雕、木雕、砖雕建筑装饰.是民间建筑艺术中的奇葩,是一道迷人的风景线,也是一本“凝固的教科书”。为了让古建筑的石雕、木雕、砖雕这“三雕”艺术发挥出潜在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武夷山古建筑中的石雕、木雕、砖雕建筑装饰,是民间建筑艺术中的奇葩。为了让古建筑的石雕、木雕、砖雕这“三雕”艺术发挥出潜在的教育功能,我们对学校周边古建筑中的500多幅“三雕”作品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行了“三雕”艺术课题研究,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旨趣,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家乡文化遗产的自豪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相似文献   

18.
历史剧《女巡按》又名《万福莲》、《女观察》、《观音堂》,清嘉庆李芳桂编写,鱼讯、黄俊耀、袁多寿、朱学1959年整理。1961年阿宫腔《女巡按》赴京演出,获得了国家领导人的一致好评。2009年,阿宫腔《女巡按》又一次登上了舞台。从阿宫腔《女巡按》的复出,我们看到了阿宫腔的绝处逢生。  相似文献   

19.
武夷山是世界双遗产地.有不少珍贵的古建筑遗存,古建筑中的石雕、木雕、砖雕等建筑装饰是民间建筑艺术中的奇葩,是一道迷人的风景线,也是一本“凝固的教科书”。为了让古建筑的石雕、木雕、砖雕这“三雕”艺术发挥出潜在的教育功能。我们对学校周边古建筑中的500多幅“三雕”作品进行了调查分析,进行了“三雕”艺术课题研究,研究性地学习“三雕”艺术化,利用这些独特的资源优势,巧妙结合德育课题,创造性地开展德育实践活动,以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为旨趣,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家乡化遗产的自豪感,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一个多学科共生、共享的研究性的平台,在社会实践中积极开展人教育。  相似文献   

20.
酉水流域土家族村落古建筑有着悠久的审美文化渊源。鄂西南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村寨舍米湖的古建筑摆手堂.既展示了独特的宗教崇拜,也呈现出民族审美文化演绎与传播的历史轨迹,包括多神崇拜、“摆手舞”祭、“天人合一”等文化解读。本文旨在探寻酉水流域土家族村落古建筑多元文化的审美流变与传播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