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诗歌犹如现代版文学神话,骤然改变了中国诗歌的版图。当诗人们哀叹文学死亡,诗歌的边缘化、私人化与平庸化时,网络诗歌却呈现出诗歌的世纪复兴。在虚拟世界的互联网上,数以千万计的诗歌网站、诗歌博客等色彩纷呈的诗歌圈子和QQ诗群,已构成网络诗歌的辽阔疆域。网络诗歌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8年至2004年"诗歌网站和诗论坛"阶段,第二阶段是2004年至2008年的"博客诗"阶段。网络诗歌在2008年汶川抗震大潮中激情登场,恢复了诗歌的神圣性和非功利性,呈现出精品化、群体化、生长型等诸多特征,但网络诗歌由于缺乏商业获利模式,其创作主流化尚需国家文化资源的扶持。  相似文献   

2.
This essay through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of sonnet focus on the delight and pleasure of poetry. In great poetry the form is a living organism which grows from the civilization surrounding the poet as well as from his individual talent, and poetry puts more emphasis on the musical properties of language. So a study of poetic form and rhythms is significant. Sonnet is one of the most ubiquitous of Enghsh fixed forms, although it is not the native form of English poetry. Sonnet has a neat form and a rigid rhyme scheme which undergoes changes in it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3.
“气”是方东树诗歌批评最重要的审美范畴。方东树认为诗歌必须有“气”,有气才有生命,才能活;在诗歌章法上,方东树提出“气脉”之说,要求诗歌“气体高浑”,血脉灌输,又要曲折变化,往复顿挫;在诗歌风格上,方东树强调了“气势”,尚刚健之风,反对“气骨轻浮”。  相似文献   

4.
创作时间是诗歌解读的一把钥匙。读者可以根据创作时间,准确把握诗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思,品评诗的艺术技巧,考证诗的真伪。  相似文献   

5.
“不可否认,对象导致了诗的发生,而不是黑格尔所说的‘绝对理念…——这是我在一篇现在看来不尽如人意的文章里(《窗外下着四种雨》,《语文教学与研究》,2001年第12期)曾武断写下的句子。  相似文献   

6.
伍腾 《湖南教育》2004,(14):28-29
以前,诗歌教学可以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薄弱环节:学生会背却无法真正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之处,因而把诗歌学习当作一件枯燥的、不得已而为之的事。课程标准改革后,诗词类文章加大了比例,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第三册就有三个诗歌单元,选录了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当代的诗词。为培养学生对诗歌类文章的品味能力,在诗歌教学中,我努力探索,力求走出诗歌教学的困境,取得了好的效果。正式上课之前,我花了一节课让学生们说说对诗歌的感悟以摸清学情。学生发言积极、真实。有的学生说:我不喜欢读诗,因为读不懂!有的学生说:现在的生活没有诗意,现在…  相似文献   

7.
(一) 不管别人怎么说,也不管卞之琳怎么评价,梁宗岱在其后半生能持续译诗,至少表明他不曾放弃青春期便奠立的价值自期。他年轻时是以写诗、诗论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诗与真”的体悟,他在晚年是以译诗的方式来表达他对“诗与真”的体悟,应该说  相似文献   

8.
三大重建:新诗,二次革命与再次复兴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5  
科学地总结中国新诗诞生以来的经验和考察新诗的现状就会发现.中国现代诗学正面临三大前沿问题:实现“精神大解放”以后的诗歌精神重建、实现“诗体大解放”以后的诗体重建和在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诗歌传播方式重建。新诗面临二次革命.以迎接新的复兴。三大前沿问题就是二次革命的内容,直接关系到新诗的兴衰。  相似文献   

9.
10.
张俊芳 《学语文》2003,(4):20-20
拿到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书,着实让我们高二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惊讶,没想到这册书的六个单元,竟然有三个单元的诗歌。教了十多年的书了,像这样集中起来教诗歌还是第一次,以前教诗歌,最多也就两三首放在一起,像这样三四十首放在一起上,特别是第一单元竟有十三首现当代诗歌,真是让我们不知如何处理。因为凭以往的经验,学生大多喜欢古诗词,认为它们言简意丰,大多押韵,而且律诗绝句又不会太长,好读好背,对现代诗歌则毫无兴趣。怎样让学生喜欢现代诗歌,怎样教好这些现代诗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为此我在导入和延伸这两个环节上,尝试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诗歌的写作队伍和发表园地不断扩大,它不但确立了一种严肃的诗歌精神,注意协调与现实之间的关系,而且始终将创新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多元审美形态的并存竞荣,为后来者设下了丰富的艺术"借鉴场",但也存在着不少遗憾或隐忧。  相似文献   

12.
志泉 《大学时代》2006,(4):30-31
在日本,有着千年历史的短歌与优雅古老的俳句向来被视为阳春白雪,爱好者也多为中老年人。近来,这些古典诗歌样式却跟时尚的手机、电脑“捆绑”在一起,成为日本青年直抒胸臆的“新宠”,从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活力。  相似文献   

13.
在当下诗歌写作中,“口语写作”因过分强调反讽策略与反叛意识,忽视了诗意、诗性,它变成了大众文化消费语境下话语权斗争的产物。海子、昌耀等诗人坚守的“大诗”写作情怀,践行了诗歌以抒情为特征的“歌唱性”,让诗歌回归艺术,回归内心。从“反讽”向“歌唱”的转向,对当代诗歌写作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4.
联想是诗歌鉴赏中颇为活跃的因素,也是鉴赏诗歌的一种有效的方法。借助联想法,鉴赏者可以突破诗歌的局限,拓展诗歌的外延和意蕴的容量。可以说,没有联想,便没有诗歌的鉴赏,而联想有多丰富,鉴赏的空间便有多广阔。  相似文献   

15.
如何有效进行古代诗歌教学一直是一线教师想解决的一个问题。古代诗歌教学存在困难一是因为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解读诗歌的能力弱。二是教师跟着考试指挥棒走,重点放在个别关键诗句上,学生能够理解默写就完成任务;或者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从作者介绍到翻译每一句诗歌。诗歌教学要么支离破碎要么笼而统之,学生没有真正的领悟诗歌内涵。细读就是破解这个困局的妙招。细读不是指逐句翻译,而是通过细读诗句的重要内容,细读诗句的表现形式等等对古代诗歌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诗意是一种共鸣的艺术,这种共鸣来自于欣赏者与创造者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诗歌、外国诗歌、小说甚至在现实生活中,诗意的共鸣都会不自觉地显现出来,这种诗意的共鸣可让文学作品和生活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丰富多姿.  相似文献   

17.
18.
穆旦诗歌充满了不同的自我的声音,展示了人类心灵最为丰富而神秘的一面。以“带电的肉体”和“丰富而且危险”的写作方式直逼当前中国诗歌中“那一团模糊不清的诗意”,颠覆了现代诗歌中残留的古典性和传统性,在此之上建立的是一个独异的穆旦世界:多重、分裂的现代自我,苦涩的现代感情,人与世界、人与自身之间更加暧昧而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20.
语言是诗歌的艺术符号。它首先通过语词的“裂变”带来一个诗意的审美空间,再指引读者在感受语言之美的同时,体会到更多层面更蕴藉丰富的超语言之美。然而,语言始终是走进诗歌的唯一途径。本文以诗歌语言为基点,从诗写作和诗阅读两个方面,展开对诗歌语言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