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是类比惹的“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类比作为一种推理方法,就是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或相同,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的结论.类比推理的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A类事物具有性质a、b、c、d,B类事物具有性质a、b、c,由此B类事物也可能具有性质d.  相似文献   

2.
抓住特征介绍事物,使读者了解说明的对象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其说明的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无论说明什么,都必须抓住对象的特征——该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标志来介绍,这样才能使读者认识说明的对象,获得说明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阅读说明文,要学会从说明对象的形态、性质、结构、制作、用途、分类、发展变化等方面去领会课文是怎样具体说明事物特征的。阅读时可从文中的语句找出事物的特征,也可从文中概括、提炼出事物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导读:说明文是一种说明事物性质、特点和用途的文章。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特征,只有抓住事物的特征进行说明,才能让读者对所说明的事物有具体、清晰的了解。读读(蜘蛛是如何吐丝结网的),用心去琢磨说明文文体的特点,掌握其中的科学知识,必定觉得既有趣又有益。本栏目特邀主持人 蒋 岭  相似文献   

4.
【能力定位】把握特征 ,主要是针对说明文而言的。把握好被说明对象的特征 ,揭示其本质 ,并以适当的方法表达之 ,是写好说明文的关键所在。特征是某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本质的、特有的标志 ,包括同一类事物中各个事物具有的独特个性。写文章要言之有物 ,说明文的“物”就是客观的事物、事理。世界上难以计数的事物和事理都有它们独特的个性和特点 ,而事物特征是其本质的反映 ,所以 ,抓住事物的性质、特点的根本属性 ,是明确事物特征的基础 ,有了这个前提 ,写出来的说明文才能给人以明晰的了解 ,留下深刻的印象。【要点阐释】人们对事物特征…  相似文献   

5.
说明段阅读     
说明段阅读以说明表达方式为主介绍事物、说明事理的段叫说明段。它通常用于解说概念,解说事物或事物的性质、构成特征、内在联系或用来说明作者的意图感受等。从说明对象的性质看,有的介绍说明实体事物,即事物说明段;有的阐释事理,即事理说明段。一、事物说明段(上...  相似文献   

6.
借喻与借代的逻辑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易为混淆的辞格,二形式上相似,都是借乙事物来说明甲事物.但其本质是不同的.可以从逻辑的角度出发,抓住借喻与借代的逻辑特征,刻画出逻辑形式来进行辨析.  相似文献   

7.
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做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现象尽管是千差万别的,但在一些事物或现象之间,往往具有某些相类似的属性或特征。  相似文献   

8.
明文 《中学文科》2000,(1):49-50
说明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章,它的目的是为了把事物的特征、本质及其规律解说明白,因而,抓住事物的特征,揭示事物本质是写好说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借喻与借代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中学阶段,虽然同学们都程度不同地有所学习和了解,但在技校语文教学中,对它们的区分和识辨,不少同学仍感到是一个难点。借喻原本是比喻的一种,它是“以此喻波”。就形式上看,它和借代只是出现一种事物,且不出现喻词,而实际上是有两种不同的事物存在。这两种事物之间尽管有着本质的差别,但它们在外部形态或作用特征上却有着一定的相似点,并且用来作比的事物是具体的、形象的、浅显的和人们所熟悉的。也就是说,它是利用事物之间的某些相似性,而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问题,是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  相似文献   

10.
在自然界,即使是同一类事物,形态构造上差异也很悬殊,学生在比较这些事物时注重事物外部,而忽视本质,往往出现较大的分歧与争议。如在教学《植物的果实》时,许多学生把马铃薯、红薯、萝卜当做果实,而认为八角茴、槭树的果实不是果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把有争议的事物放在一边,为学生提供公认的、有代表性、特征明显的材料,如苹果、梨、桃子等,供学  相似文献   

11.
刘康 《地理教育》2009,(2):63-63
人们一开始是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才慢慢地形成了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在这一认知过程中,整体把握事物的特征是其重要方式,若不能整体把握不同事物的不同侧面,就犹如瞎子摸象,会产生错误的认识。而高中学生学习地理,第一学期就要从整体上认识宇宙环境、大气环境,以及陆地环境、海洋环境等方面的总体特征。所有这些都是从整体开始的,学习难度大,  相似文献   

12.
世界上的宗教种类繁多,形式各异,历史有长有短,有简有繁,但作为同一类事物,它们必然有着一些共同的东西。宗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研究宗教这一事物的本质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把握由本质属性所决定的宗教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从而对宗教这一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认识。任何事物都客观地存在着现象与本质两个方面‘本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是构成事物各个要素的内在联系。关于宗教的本质,历史上的思想家和学者、宗教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导出了众多的、彼此相互矛盾、甚至对立的结论,更有甚者,拒绝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不同的语言形式传递各类信息,同时也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关系和表现了思维活动逻辑特征质的取向。形式逻辑把众多事物间纷繁复杂的关系抽象化加以研究,抓住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主要矛盾,显示出事物之间关系和逻辑特征的基本含义。语言传递信息,表示事物间的关系与逻辑特征质的取向只有在合理有效的范围内表达才是真正的规范语言。  相似文献   

14.
一、找准相对位置,帮助盲生学会读地图空间概念缺乏是盲生学习地理的最大障碍。如何帮助盲生确定、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地理事物间的空间位置关系,是盲校地理教学中必须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一)相对位置读图法的必要性在地图教学实践中,一方面,要让盲生在一张触觉地图上单独找到一个地理事物是很难的,尤其是空间面积小、特征不明显的地理事物,几乎每次都需要教师手把手地帮助,教学效率极低,且再次摸读时依然需要帮助;另一方面,对于盲生来说,一个地理事物的纬度、经度等绝对位置的意义并不是很大,但是通过两个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他们可以快速地明了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以及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关系,进而分析其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5.
1 实验前充分准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教师在选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1 材料的典型性   在自然界,即使是同一类事物,形态构造上差异也很悬殊,学生在比较这些事物时注重事物外部,而忽视本质,往往出现较大的分歧与争议。如在教学《植物的果实》时,许多学生把马铃薯、红薯、萝卜当做果实,而认为八角茴、槭树的果实不是果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把有争议的事物放在一边,为学生提供公认的、有代表性、特征明显的材料,如苹果、梨、桃子等,供学生去研究。使学生很容易明白果实的特征在于它的构造,有争议的问题也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6.
在作文教学中,强调对事物特征的观察,这已经成为广大语文教师乃至大多数中学生的共识.但是,在如何把握事物的特征方面尚缺乏科学而实用的策略,还停留在空洞的说教上,严重制约着学生的观察效果.因此,对观察规律的深入探讨就显得尤为必要.一、动态观察的哲学依据“运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是事物的存在方式.”这是一个已为人们所淡忘的哲学论断,而这个论断对我们观察和认识事物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任何形象思维都是从此演化而来,它是我们观察、认识事物的思想基础.实际生活中事物的特征总是具体的、形象的,准确捕捉事物的形象特征(即事物的具体运动形态)是一切艺术观察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7.
色彩词在定中式超常搭配中的隐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一种话语现象、是用一种事物来说明另一种事物。色彩词在组成超常搭配后,通过与字面意义和语境构成冲突而获得了一定的隐喻性。本将以定中式超常搭配中的色彩词为对象,从语义入手,对其类别、运作方式、语义特征等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除绘声绘色的形象具体性与多样统一的整体性外,描写还要求传神写意,抓住特征。描写就是写出作者对事物最突出的印象、最深刻的感受,即抓住事物富有表现力的特征。这是以形传神、以神君形的基础;是典型化的基本手段;也是流露、表现作者思想情意的基础。描绘事物的富有表现力的特征,具有审美性质、艺术效果,也附丽了作者的主观情意和艺术情趣,确保了艺术构思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正>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外貌和个性等方面的差异,正因为有了这些差异,我们对他们才会有更深地了解。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正因为在特征上有差异,我们也才会有更清楚地辨别。写作中说明事物,我们要学会抓住特征来写。所谓事物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有标志。任何事物都  相似文献   

20.
联想,是想像的一种,就是依据某个事物的某种特征,由此事物联想到彼事物。例如,著名作家夏衍看到日本在中国的纱厂“饲养小姑娘谋利的制度”,不禁想起“船户养墨鸭捕鱼的事了”,就属于联想。(见《包身工》)人们在作文过程中的想像,经常运用和主要运用的就是联想这种方式。下面介绍几种联想的方法。一、相似联想法。相似联想,就是依据某一事物的某种特征,去想到具有相同特征的另一事物。这是人们想像活动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根据相似点不同,它又分为“形似联想”、“神似联想”和“质同联想”三种方式。1.依据事物相互间的外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