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荣发 《收藏》2006,(8):88-89
“文革”时期,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唱片发行达到顶峰,有多处规格,不同版本。本人多年收藏此类唱片,按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相似文献   

2.
徐洪 《收藏》2006,(8):75-77
由于是过来人,我对“文革”邮票(图1)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当噩梦醒来,百废徐兴之时,就主攻“文革”邮票的收信和研究。现将收集“文革”邮票的几点体会写与同好们交流。  相似文献   

3.
蔡炳杰 《收藏》2006,(8):94-95
一、“万寿无疆”瓷茶具(图1)。“文革”后期,朋友送我一套江西景德镇生产的“万寿无疆”瓷茶具,包括壶、碗、罐和大瓷盘共7件。大瓷盘的直径27厘米,高1.7厘米。全套瓷器为釉上纷彩,玫瑰红地色,手工绘制。  相似文献   

4.
王信堂 《收藏》2006,(8):72-74
当今,“文革”遗物收藏热潮高涨。例如在2006年3月的北京翰海春季拍卖会上,几件“文革瓷”均以高出估价成交,其中一件高16.5厘米的瓷塑“智取威虎山”以1650元成交,为估价的2倍我,在3月份举办的中国嘉德2006年拍卖会上,高45.5厘米,估价8000元的“文革”瓷瓶“毛主席与我们一起”以1.2万元成交,可见“文革”藏品的“黑马”效应正在显现。  相似文献   

5.
林维庆 《收藏》2001,(5):80-80
我收藏了一张“文革”期间的外调介绍信,这是一张典型的“文化大革命”时代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上海是我国集邮活动的发祥地。在我国广泛开展的集邮活动中,起到火车头的作用。但是在十年动乱期间,受到林彪、“四人帮”推行极左路线的影响,上海集邮界成了重灾区,许多集邮家、邮商甚至还有艺界知名人士的邮集被查抄,损失令人触目惊心。上海“革”期间查抄邮票,经历了查抄、清理、发还三部曲。  相似文献   

7.
杨才玉 《收藏》2006,(8):21-21
去年岁末.本刊编辑部在策划新一年的重大选题时,大家认为2006年是“文化大革命”发动40周年、结束30周年.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加之“文革”藏品也是当前民间收藏的一个热点,故决定在今年第8期开辟”文革”题材收藏专辑。此意一出.多方呼应,征文从四面八方涌来。但在这时,我们对自己的抉择却产生了犹豫是否明智?会不会把读者带人充满伤感、荆棘丛生、浓雾迷茫的是非之地.进而引火烧身?经过反复权衡,我们肯定了这个选题.并对专辑的命名、稿件的组合、内容的取舍等进行了重新审视.决定推出“‘文革’与收藏文化笔谈”.奉献给亲爱的读者,并接受各界人士的评判。  相似文献   

8.
刘大兴 《收藏》2006,(8):82-85
毛泽东像章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以无与伦比的数量成为徽章之最。据资料分析,仅“文革”时期各国发行的毛主席像章达30成-35亿枚。大小各异,形态万千。使用的材质有金、银、铜、铁、铝、塑料、陶瓷、竹木、搪瓷、玉、飞机残骸、玻璃和赛璐珞等。这些像章除少部分自然消耗外,大部分得以保存至今。本文介绍的是笔者收藏的“全国山河一片红”专题毛泽东像章。  相似文献   

9.
陆克勤  陆娅 《收藏》2006,(8):78-81
40年前的“文化大革命”不仅触及了当时人们的“灵魂”,也改变了邮品,包装品、宣传品、商标等各类印刷品的“面目”,火花就是其中一例。在“文革”时期,火花同邮票乖印刷产品一样,成了“革命”的宣传武器,其题材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政治需要,其色彩则均以红色为基调,因为那时称“全国山河一片红”。综观当时全国各地火柴厂所印制的数千枚“文革”火花,其内容可归纳为“三大”“三新”。  相似文献   

10.
刘海锋 《收藏》2006,(8):86-87
2001年至今,我收藏的“文革”报已达418种(其中“文革”小报362种)、2000多份,涉及到当时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这些“文革”报纸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国家及各省、市办的的纸、有资料报道此类报纸到1976年全国仅剩236种,但报纸存世数量较多;另一类是由学校、工厂、机关、团体等“红卫兵”“造反派”群众组织出版的五花八门的“文革”小,版面大部分为4&;#215;4版,少部分为2&;#215;4版或8&;#215;4版,其现存世种数目前尚难确定,有资料报道在6000种以上,存世数量已较稀少。  相似文献   

11.
重庆万州有个“国家”地名邮戳,在全国绝无仅有。地名“国家”与国家的经典概念完全不同,是当地设立的一个乡的名称,即国家乡。国家乡原属四川万县市,解放前称为郭家林,建制于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响水区响水乡。1958年从响水划出部分区域另外设乡,之后人民公社成立。由于近邻有一郭村乡,郭村公社与郭家公社极易混淆,加之当年十分突出政治,“郭”与“国”谐音,所以就将郭家公社改为国家公社。“文革”后改公社为乡,即为国家乡。  相似文献   

12.
李长安 《收藏》2009,(10):83-85
2008年度,《收藏》曾经推出“文革”绘画专辑,受到广大书画收藏爱好者的一致好评。为什么人们会对“文革”时期的绘画如此关注?我想,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画坛上出现了极不正常的现象,除了少数流行一时的极左作品外,我国建国以来的不少红色绘画也受到批判。  相似文献   

13.
14.
克东 《中国集邮》2001,20(7):22-22
1968年底,毛泽东发出了“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新指示,12月22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报道。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在全国蓬勃展开。知识青年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以及广阔天地、大有作为这一中心思想,成为“革”期间美术创作的主题之一。当时署名为“上海市逸中”的《毛主席的红卫兵——向革命青年的榜样金训华同志学习》水粉画(见下图)就是代表作品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最近读到了《集邮博览》中介绍有关旧信封所牵涉出的一些轶事,受到了启发,也找出自己所收藏的类似信封。  相似文献   

16.
李维刚 《收藏》2006,(12):122-123
“文革”扑克的产生背景 1966“文革”开始后,扑克牌被归入“四旧”之列。当时的理由有三:一、娱乐是和好吃懒做等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联系在一起的,当然在被批判和抛弃之列;二、扑克牌是西方资产阶级的娱乐用品,上面从文字到人物图案全部是西方国家的帝王将相,与无产阶级文化格格不入;三、扑克牌是赌博工具,打扑克会“玩物丧志”。因此扑克牌被迫全面停产,“文革”前生产的扑克牌也基本被烧毁或抛弃,一些扑克厂利用扑克牌生产设备和纸张开始印制毛主席语录卡片。  相似文献   

17.
《上海集邮》2004,(4):3-3
2004年上海集邮节暨专题集邮展览于3月5日上午在充满节日气氛的上海集邮大楼门前广场隆重开幕。主题是:“做可爱的上海集邮人”。 上海自1998年举办首届集邮节以来,今年是第七届。它已成为上海集邮人自己的节日。这天午夜12时,就有集邮者早早来到上海集邮大楼边门排队,等待购买集邮节纪念邮品,请领导和嘉宾在纪念邮品上签名。到早晨8时,购买纪念邮品的长龙已延至近百米长,这在近年中是罕见的。  相似文献   

18.
陈飞武 《收藏》2008,(3):168-168
我从2007年第4期《收藏》杂志上看到一篇《〈收藏〉助我淘得“文革”年画原稿》的文章后,很替该文作者汪先生高兴。本人也有类似的收藏经历,不过我收藏到的是“文革”油画原作,而非“文革”年画原稿。  相似文献   

19.
余欢 《收藏》2006,(8):97-97
我收藏有一尊石湾公仔,是“文革”时一名广东佛山陶瓷雕塑家创作的泥塑作品,其上有“打倒臭老九”的字样。 该泥塑高16厘米,描绘一个男子跪着被批斗的情景。该男子头戴一顶尖尖的高帽,高帽高得有点变形,上面写着“反动派”三个大字。男子双手被反绑在微弯的背脊上,胸前的木牌很厚、很大,遮住了他的胸腹,下端顶在他跪地的腿上。木牌上面“打倒臭老九”几个字表明了他的身份。男子脸庞瘦削,戴着一副旧眼镜,浮肿的眼帘垂着,半开半闭的双眼包含冤屈、无奈和哀伤。创作者未给“臭老九”上底釉,只是在胚胎上涂抹一层厚薄不均的褚褐色,并运用粗犷的线条刻出衣服的皱褶,看似衣裤斑驳龌龊,显示出男子曾经在受到非人的凌辱和重压时,在地上滚爬、挣扎的痕迹。结合对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画,准确地表现出人物在精神和肉体上所承受的重压以及说不清道不明的冤屈、无奈和悲伤。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