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新媒介体育传播审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传播学、文艺学、体育学及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新媒介体育传播中的文化表达特征.发现新媒介传播最大的优势在于突出体育文化的形,在表达体育文化意的方面则显示出许多弱点和不足,新媒介体育传播应通过对人的集中体现,实现文化表达中形与意的兼备.  相似文献   

2.
当前体育电视化的弊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电视体育传播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将体育及其文化等内容制作为电视体育作品,即体育消息、体育评论、体育专题、体育竞赛现场直播或实况转播、体育纪录片等,把现实体育转化为电视媒体文本的过程就是体育的电视化。体育的电视化拉近了现代人与体育的距离,改变了现代人与体育的关系。但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弊端,如电视转播特权支配体育、体育暴力得到渲染、盲目追求娱乐化、破坏了体育传播的平衡、扭曲大众的体育观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电视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法、抽样调查法,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电视传播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发现在西方体育文化全球化浪潮中,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整体发展和传承面临危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退缩闭守,与其传播中的电视缺位不无关系。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电视相合的特性进行梳理,提出应加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播的电视营销,中国电视体育传媒界应对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进行"议程设置",建立公共体育栏目、频道等对策。  相似文献   

4.
符巍 《体育学刊》2011,18(4):67-70
现代电视体育节目不断发展,北京奥运更是将我国电视体育节目的发展推向了顶峰。电视体育节目对城市居民体育健康观形成及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内容、时间有促进作用。但以技术体育传播为主的大众体育传播,导致人们对体育作为文化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拟态狂欢:消费时代电视体育传播的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军 《体育学刊》2011,18(1):30-35
以"拟态环境"和"狂欢"视角提出和分析了"拟态狂欢"概念的内涵,解析了当下电视体育传播的机理及具体措施。研究认为:电视体育是基于现代生活与商业利益的被动型拟态狂欢;电视体育所遵循的传播理念是快乐原则;电视体育奇观化的音像表达的目的是感官刺激;为了拟态狂欢效果,电视体育制作流程并不轻松。最后在符号学和批判学派理论的观照下对电视体育传播的这一范式进行了反思。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文化的视角,以江苏省谢湖村为个案,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电视体育文化传播对村落体育文化生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视体育文化传播已成为影响村民需要和观念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并在促进村落体育发展、普及体育知识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有消极方面的影响,并针对如何利用电视传媒提高农民的体育文化提出了建议,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研究体育文化涵义的基础上,对我国体育文化传播的现状做了深入的分析,着重讨论了电视媒体在体育文化传播中的作用及对策,为体育文化在我国的广泛传播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在冰雪体育电视联播的过程中,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的出现,具有历史的必然性.本文通过对中国电视体育联播平台这个体系研究论述,认为CSPN这一新的电视体育传播模式一定会有提高冰雪体育电视传播效果。  相似文献   

9.
《体育与科学》2018,(2):36-40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视媒介的兴起,对奥运影像传播的研究多集中于大众传播领域。除了电视媒介之外,奥林匹克文化教育和全球电影节体系也是重要的传播载体。本文将聚焦于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盟及其主办的米兰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节,通过采访联盟主席弗兰克·阿斯卡尼先生,全面介绍国际体育电影电视联盟、联盟与中国体育机构的关系、奥林匹克影像历史演变以及未来发展等三个方面,探讨如何与全球奥林匹克运动结合在一起进行影像传播,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其教育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0.
竞技传播的启蒙力量——1977-1989的体育文化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7-1989年间,中国的竞技体育与其他的文化形态一致,呈现了共同繁荣的局面.电视时代的到来,迫使竞技体育参与了争夺电视传播空间的竞赛.新时期前期的电视体育主要以象征性的重大传播事件为核心,其中包括1981年的女排事件以及1984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事件.重大的体育传播事件完全超越了体育本身能量,而成为国家仪式和国家形象至高隐喻的核心.1980年代早期的武打电影,沟通了体育和影视类艺术的特殊关系.武侠影视的兴起,使得中国武术凭借其独特的文化传播力量,共同参与了中国的文化启蒙运动.  相似文献   

11.
目前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过多地运用运动训练的手段。通过对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异同的比较 ,指出体育教学应以健身为主要目的。从事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都要以科学为指导 ,并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和社区体育,不论是比赛活动的项目,还是活动时间、参与者的年龄、体育指导员专业水平、运动场馆等,有着互补优势;校园与社区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的进行有机渗透与交流,从理念融合到制度构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通过对体育消费市场的认识及我国体育消费市场现状的探究,分析我国体育市场的突出问题,并在引导消费观念、开发体育产业、设施建设、职业化、城镇市场的开发、法规完善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认为,民间体育是指存在于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当中,没有高度组织化、制度化的体育活动;传统体育是指人类业已创造的和将要创造的能够经由历史凝聚而传承、流变的一种特殊的体育文化形态;民俗体育是由一定民众所创造,为一定民众所传承和享用,并融入和依附于民众日常生活的风俗习惯(如节日、礼仪等等)之中的一种集体性、模式化、传统性、生活化的体育活动,它既是一种体育文化,也是一种生活文化;民族体育是民族传统体育,它是反映并承载着一个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为该民族所传承和享用的一种特殊的传统体育文化,中华民族体育、少数民族体育都是民族体育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民间体育由传统体育和非传统体育组成,传统体育又可分为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互有交叉,但两者并不等同,而是并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民俗体育是指在体育中能够体现某一民俗活动功能和文化意蕴的体育。民间体育是在民众中开展的、非官方的体育。传统体育是指人类历史上已创造并衍传至今,具有民族或地方特色的体育文化。民族体育是反映和承载民族共同的心理素质、共同文化,并为民众共同享用的民族整体的体育文化。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的关系错综复杂,民间体育包含民俗体育,传统体育包含民俗体育,而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以及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相互交叉、重叠。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大港区随机抽样的16所学校的学生家属的调查,获得有效答卷268份。经分析、得出大港区农村体育的基本现状结果:1.农村体育发展不平衡。2.农村体育组织和骨干队伍还不够完善。3.农村体育人口中“文化参与”高于“身体直接参与”。4.体育经费没有列入预算,社会办体育之路还不广阔。  相似文献   

17.
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不仅仅是学校体育所能全部给予的,这是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结果,本文首先通过逻辑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解读了家庭、学校、社区体育一体化发展模式的意义;其次分析了家庭体育、学校体育、社区体育在构建一体化发展模式时所面临的问题,研究发现,在体育一体化发展中存在着体育课程一体化缺乏衔接性、基层社区没有权利、家长面临的教育压力都是阻碍体育一体化发展的难题;最后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横纵衔接的体育课程、下放体育权利到社区、改变教育观念等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8.
高校体育资源丰富,地方体育人口众多,实现高校体育与地方体育相结合,能实现地区性体育一体化和体育资源优势互补,使物尽其用、人尽其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徐琳 《湖北体育科技》2008,27(3):258-259
通过对农村体育消费基本情况的认识,提出了现代农村体育消费的新思路。充分利用农村体育环境,树立体育消费的新思想新观念,加强农村体育资源建设与资源共享,构建多元化农村体育发展模式,加快宣传步伐,更新体育消费观念等。  相似文献   

20.
学区体育是一种全新的体育形态。学区体育理念对于学术研究和实际工作都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作者阐述了学区体育的概念与特征,分析了学区体育理念的主要内容,指出了学区体育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