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关于题目读完鲁迅先生的《祝福》,我们深深感到,作者将这个悲剧故事命名为“祝福”,真可谓匠心独具,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在这里,我想结合作品谈谈对这一命题的看法,希望引起讨论,求得正确的认识。首先,这个题目和作品的题材有着密切的关系。作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即以“我”的活动为线索,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描写祥林嫂的悲剧。而“我”的全部活动都发生在鲁镇准备“祝福”和举行“祝福”大典的时候。他与祥林嫂的相遇,他得知祥林嫂死去的消息,他对祥林嫂半生遭遇的回忆,都没有离开“祝福”这一特定的环境。其次,“祝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林祥嫂悲剧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原因。“祝福”是  相似文献   

2.
作为经典名篇,《祝福》具有解读不尽的意蕴,常读常新.小说中三处细节,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内涵深刻;联系本文的背景、主题和社会警醒意义来深入解读、体悟,可以对小说的思想价值进行更深层次的挖掘.  相似文献   

3.
深浅、难易是语文教学中经常遇到的矛盾。而矛盾着的对立的双方互相斗争的结果,无不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深刻理解和正确运用这一辩证规律,对于在语文教学中化难为易、深入浅出地进行教学很有裨益。本文不打算探讨不同体裁、不同内容文章的深浅难易,仅以鲁迅小说《祝福》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处理同一课文中的深浅难易问题。所谓“深”和“难”,表现在语言形式方面是:句子长、多文言词语、用了不常见的修辞手法等;表现在思想内容方面是:包含深湛的哲学原理、概括了复杂的历史内容、满蓄丰富  相似文献   

4.
一、巧设导语,用寓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听过一一根稻草压死一头骆驼的寓言故事吗?故事的情节是这样的:有一个农夫饲养着一头骆驼,有一天他突发奇想,想要知道一直替他卖命的骆驼究竟能驮多少东西,于是往骆驼的背上一把一把地加稻草,骆驼没有趴下,最后他拿起一根稻草轻轻的往草堆上一放,骆驼就被压死了,  相似文献   

5.
6.
<正>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第一篇的《祝福》,一直是高中语文教材的宠儿。无论教材如何改变,《祝福》依然犹如常青树一般屹立不倒。这虽然使得本篇文章传播面广,为人们所熟知,却也难以逃脱大众审美疲劳的宿命。这也在一方面成为《祝福》语文教学的桎梏。如何让《祝福》的教学不再陷于传统的模式,我们也许要对这篇文章有更深刻的研究。一、《祝福》的解读初探在听过许多《祝福》的公开课,在互联网上搜索《祝福》的教  相似文献   

7.
8.
<正>教材分析《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一单元的课内阅读课文。本单元学习中外小说。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因此,欣赏人物形象是本单元的重点。《祝福》塑造了一个被封建社会摧残的"病态"的祥林嫂。作者通过对她病因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鲁迅一贯的思想,即正视现实的批判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所以,本课主要是通过对祥林嫂病态病因的挖掘来理解鲁迅精神,解读鲁迅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9.
【设计理念】现在的学生一提到鲁迅的小说,都很头痛,这是因为现在中学生生活的时代距离鲁迅先生生活的时代已经比较久远了,鲁迅文章中的语句、感情,学生接受起来有些困难。但是鲁迅先生的文章是其所在时代的一面旗帜。优秀的文章传承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一种警示、一种反思。我们不能因为鲁迅的文章艰深就不让学生去读,应该想办法,让学生读懂鲁迅的文章,进而理解鲁迅的文章,  相似文献   

10.
执教《祝福》时,有学生指出:祥林嫂的一生饱含辛酸和血泪,可谓是人在窘途,在她执着而又愚昧地追问"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时,假如"我"能给祥林嫂一个明确的回答,祥林嫂是不是不会死去?在师生的深入讨论中,我们发现无论"我"怎样回答,祥林嫂的命运都是无法逆转的,她是非死不可的,以下就是我们探讨的成果。祥林嫂遭遇了窘途。回想祥林嫂的一生可谓是人在窘途。"立春之日,丈夫亡故;孟春之日,被卖改嫁;暮春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明白如何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认识到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培养学生鉴赏小说的能力。2.探讨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给学生创造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二、重点、难点:重点:培养学生独立鉴赏小说的能力。难点: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理解。三、教学手段:1.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在阅读活动中,自己读书思考,与他人交流,亲自经历获取知识的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  相似文献   

12.
1、突出悲剧美质。以“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为教学主线,真正把《祝福》作为悲剧来教。悲剧,只有悲剧人物的价值表现得越充分,悲剧人物的毁灭给人的痛感才越强烈,欣赏的认识和情感才能在更高层次上获得肯定和再生,悲剧产生的社会意义才更大。悲剧教学的要义就在于把这一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和悲剧人物一起欢欣,一起痛苦,在痛苦中思考,在痛苦中奋发,在痛苦中升华。因此,《祝福》教学的中心就在于揭示祥林嫂的“价值”和“毁灭”的根源。探寻“价值”,经过二个阶段:感悟价值——祥林嫂的健康、能干、勤劳、善良而又坚强。突出其作为一个劳动妇女的价值;深化价值——封建势力对祥林嫂的不公待遇,祥林嫂对不平命运的强烈反抗。探寻“毁灭”,重在突出其“无主名”、“无意识”,似乎没有人存心要害她.要她死,但似乎每个人都在她的“死”上出了一把力。从而使学生深悟其悲剧的悖反性,使祥林嫂悲剧的美质不言而自明、无言而深入学生的内心,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祝福》是篇传统教材,要讲的东西很多。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本课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的主要数学要求是:1、分析洋林嫂和鲁四老爷的形象,使学生了解剥削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残酷迫害,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这既是重点,也是难点);2、使学生学习课文运用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外貌描写刻划人物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鲁迅小说《祝福》是一篇阶级教育的生动教材。学生由于年纪和社会阅历的关系,对于祥林嫂的悲剧往往只看到她的两次死了丈夫和儿子被狼吃掉。然而这篇故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因此,在教学时,  相似文献   

15.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祝福”和祥林嫂悲剧的内在联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主题。 2.使学生了解课文倒叙安排的特点及作用。 3.进行课文内容扩散性联想训练,进行两史一情的渗透教育。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一、认识春天及迎春祝福对反衬祥林嫂悲惨遭遇的作用。二、把握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  相似文献   

17.
《三顾茅庐》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一篇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编著者着力于细节刻画、环境衬托和修辞表达,特别是那隽永明快的语言,为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与运用的训练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执教了《三顾茅庐》,笔者感触颇多。文本是一个全息的系统,文本解读与训练的流程是一个全息而开放的系  相似文献   

18.
《白杨》教学札记□武威市和平街小学王玉珍《白杨》取材于六十年代支边一事,写一位新疆工作的父亲,带子女去新疆,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的特点,借以表达自己扎根新疆、建设新疆的志向;同时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像白杨那样,哪里需要,就哪里扎根、发芽...  相似文献   

19.
《开国大典》教学札记□福建宁化实验小学陈贵忠五年制第九册《开国大典》是一篇新选课文。写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首都北京举行典礼的空前盛况,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自豪、欢乐的心情。本课先写了举行开国大典的时间、...  相似文献   

20.
由徐中玉、钱谷融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公共课统编教材。它选文精当,编排有序,无疑是一部很有特色的佳作。此书自1988年出版以来,虽经专家学者多次修订,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仍发现文言文部分注释尚有商榷之处,故不揣鄙陋,沙陈数条于次,以就教于万家。一、(季氏将伐颛臾):“放运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句中的“来之”,课本注释为:“来之:使他们来。来:通‘沫’,招沫,归顺。”将“来之”释为“使他们来”,古今注本不乏其例。刘宝捕(论语正义):“来谓召来之也”。段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