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培养人才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成为高校教学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习、教育和训练如果只限于学校以内,而与沸腾的实际生活脱离,那我们是不会信赖的”。因此,就高校大学生实践活动作一粗浅探析。  相似文献   

2.
<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这样定义生活教育:"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它启示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有机相连,把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只有注重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相融互促,才能真正培养出合格的人才。随着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深化,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使其更贴近儿童的生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课  相似文献   

3.
思品课原本应是一个师生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然而,不少思品课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局限在怕本的世界里,回避纷杂的现实生活,忽视学生的理解、体验与感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无法对学生的心灵产生触动和影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教育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结合生活和实践”。  相似文献   

4.
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知识经济社会的创新集中表现在:从“一次性创新”向“持续性创新”转变;从“个别创新”向“系列创新”转变;从“专家创新”向“全员创新”转变。知识经济的属性是知识和经济的紧密结合,这种属性要求教育发展与经济紧密结合,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学校作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的组织,需要构建新的创新智能教学体系。英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应该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突出创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5.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之言“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强调教育应与生活紧密结合,脱离了生活的教育是枯燥乏味的。为此,每一位政治教师应深刻认识到:“教师的活力在于课堂,学生学习的活力在于生活”,做一个有心人,在课堂教学中活用素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  相似文献   

6.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生活、心理状况,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校各种  相似文献   

7.
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的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的书本。”我们进而认为没有生活味的课堂则是死的课堂。“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因此,我们要将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语文的经验与知识,在生活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其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教育是随着时代前进而前进的,因此,教育应该使学生接触社会生活,参与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知晓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自觉地学习服务社会的思想和本领,将来才能成为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得力人才。那么,如何使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呢?笔者在平时的工作中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  相似文献   

9.
生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主张启示我们,教育必须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服务。在小学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知识,从中培养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学生置于实践活动中培养其适应社  相似文献   

10.
学生最终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教育内容唯有 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才能帮 助学生认识、参与社会生活,在生活实践中对道德进 行体验、认识,进而成为社会合格的一员。然而长期 以来,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传 统德育常把学生作为一种工具来进行培养,忽略对学 生生命和精神的关怀,忽视对学生人生目的、人生意 义的指导,忽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忽视学生健全人 格的培养。为此,学校和教师要关注儿童生活,积极 有效地把德育内容从教科书拓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 间,构建开放的德育体系,选择和运用开放的教育方 法和途径,使学校从孤立的、封闭的、与外界脱离的 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把学生从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 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  相似文献   

11.
理论联系实际是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一贯倡导的教育原则。列宁曾说:“我们不需要死记硬背,但是我们需要用基本事实的知识来发展和增进每个学习者的思考力,因为不把学到的全部知识融会贯通,共产主义就会变成空中楼阁,就会成为一块空招牌,共产主义者也只会是一些吹牛家。”近年来,大学文科教学中脱离社会实践的倾向,引起了人们普遍重视,各学校走出校门,开展了多种社会实践活动,密切了学生和社会的联系。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但验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论是作为“生活教育论”的方法论而提出来。陶先生创建、实践“生活教育论”,旨在探求一条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联系、与人民大众生活相结合的道路,使教育为中国社会生活的“向前向上”发展服务。从本质来看问题,“生活教育论”是一种变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的教育思想体系。贯串其中的基本思想,是摒弃传统的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学校教育,创造现代的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学校教育。我们学习和研究陶先生的“生活教育论”思想,必须紧  相似文献   

13.
基于强化实践训练的“双螺旋”式本科课程结构体系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侯雁 《襄樊学院学报》2006,27(4):104-107
高等院校提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是其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趋势的一个反映,但培养的本科人才“理论强、实践弱”仍是其面临的一个问题。我们认为应该通过构筑学生自我实践训练体系、课程理论实践训练体系、专业综合实践训练体系,形成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双螺旋”式本科课程体系,以此强化培养和提升本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祁丽红  兰正礼  柳帅军 《小学生》2023,(11):133-135
农村留守儿童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已经成为社会“民生问题”,需要大家的关注。为了有效落实劳动教育策略,有效抓好劳动实践活动,有效培养劳动核心价值,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我们需要落实“培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构建科学的劳动教育内容”“设计合适的技能训练方法”“开展多样的劳动实践活动”四个策略的实施,抓好小学生的劳动技能培养。  相似文献   

15.
“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充分体现了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关注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必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探索、研究学生的生活、心理状况,并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校各种有利因素,以人为本,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大德  相似文献   

16.
学校是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地方。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生将在学校学习和践行社会公德。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有效地运用扬善抑恶的教育手段,将“八荣八耻”由浅入深地渗透到学校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相似文献   

17.
我校是一所农村普通中学,培养目标主要是为社会,尤其是为当地农村输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的合格人才。这是我们农村普通中学教育教学的根本方向。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要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使学校成为农村经济建设需要人才的培训中心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中心。使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真正成为有文化、爱劳动、爱农业、懂技术的高质显的农业科技人才。为此,我们组建了校外“多功能”教育实践基地。1“多功能回教育实践基地的创建1990年,我们在校内建立了的生物教学实践基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开展生…  相似文献   

18.
黄慧蓉 《教师》2012,(29):112-113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主张,强调教育不能脱离生活,不能脱离社会,教育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进步而前进的,由社会决定,而不以人的主观愿望为方向。因此,我们须结合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因材施教”,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学,与时俱进培养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生。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我们的数学教育脱离了学生的生活,数学成为枯燥无味的代名词,题海战、反复训练成为数学教学的法宝。由此带给学生的是身心俱损的伤害,引发他们对数学的恐惧心理。今天的教育是学生明天的生活,数学教学应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学生“可能的生活”是创造性的生活,是运用有价值的数学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人生价值,使理想现实化的生活。强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作为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要从理念、目标、内容、过程、方式等诸方面为学生构建“可能的生活”。  相似文献   

20.
中小学校如何开发与利用社会教育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学校的产生与发展,学校逐渐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生活场所。学生逐渐被“隔离”在社会之外了。陶西平同志曾说:“我们追求的是教育结果,而整个的教育结果要看受教育者步入社会以后所起的作用,学校教育真正留在身上的东西,往往不是考卷上的内容,而是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身上记录形成的内在的品质。”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存在,教育过程不能脱离社会来实施,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社会教育。目前,学校是教育的核心与主力。通过学校来宣传社会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会大大加快社会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