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章浅析了当代中国文学创作以及消费主义与大众文化背景下身体的"娜拉现象":一方面,身体由屈从和附属于精神、理性、灵的过去,逐渐苏醒并走向台前,作为一种新的感性资源被重新发掘与认可;一方面,文学创作中对身体资源肉欲与暴力的书写,消费文化中对身体崇拜的无休止炒作,使身体与意义分离,成为空洞的符号,陷入另一种权力与话语编织的规训之中。身体走出了过去的阴霾,身体却陷入了新的迷惘,身体的"娜拉现象"由此而产生。  相似文献   

2.
身体问题的教育学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身体在经历了被规训、被遮蔽的历史命运后,终于走向了觉醒。觉醒后的身体成为许多学术领域重新思考思想基础、重构理论架构的独特视角。与其他学科不同,教育学对身体问题的关注不应仅仅表现为将身体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身体话语的崛起,教育学必须致力于确立一种整全的身体观,追寻躯体教育背后的丰富意义。更重要的是,在一个肉身日渐走向癫狂的时代中,教育学必须以理性之光去观照身体,培养学生对身体的理性态度和敬畏之心。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身体只是作为心灵的物质载体存在于知识教学世界中,处于"被用"而"不知"的状态,最终造成身体的压抑乃至消隐。基于"身体认知"、"身体场"等理论视角,在知识教学中应重建"身体"概念。知识教学的目的,绝非"心灵成长、身体遭罪"。知识教学的身体检视,不仅在于将身体认知作为一个新的问题域,更应从"抽象主体"回归"身体主体",并据此观照当下知识教学中的身体遭遇,给身体一个舒适性存在。  相似文献   

4.
我们常常提到的舞蹈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大部分在于许多舞蹈教育者对"舞蹈教育"的认识过于片面,认为学好舞蹈就是应该练就一身好技术,技术技巧成为评价一个学习舞蹈的孩子的唯一标准。刘青弋教授的《为未来争夺身体—关于全民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思考》,给了笔者思考,舞蹈教育应该是"身体教育",是关注身心的教育,是让受教育者在认识自己身体的同时,学会用自己的身体表达内心的情感。  相似文献   

5.
论福柯的身体政治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世纪,政治问题和美学问题同时进入西方现代性思想的核心,并构成隐秘的联系。从现代性范畴来分析福柯的身体美学,整个美学史的诞生及发展无不与肉体的话语相关,美学不仅具有解放的力量而且是一种有效的政治领导权模式。从鲍姆加通到康德,美学都隐含着政治因素,关注身体就成为现代性的一个重要原则。福柯的"身体"是一种"政治结构",他将身体和身体以外的政治经济学连接起来,身体既是审美的,又是政治的,界限与超越构成了身体与权力亲密无间的张力空间。  相似文献   

6.
身体是教育研究的新视角,身体不是一个纯生物实体,它承载了意含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是心身"统一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征形式.西方教育语境中的身体与心灵是二元割裂的,身体是被管制的对象,是社会制度得以建立的基础.中国教育语境中的心身原本是一体的,强调道德身体:后受西方教育制度的影响,中式身体在教育上被殖民成西式身体,但其政治工具性仍具有中国特色.在"创新教育"、"创新型国家"的新语境中,以整体观和人文观来反思被遗忘、被冷落的身体,使身体得到真正的救赎,是教育之大义.  相似文献   

7.
身体和意识一直处于矛盾状态,且身体一直倍受意识的压抑。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这个被忽略了数百年的身体终于逃出了意识(主体)哲学的深渊。身体变成了后现代思想关注最多的事物之一。当前的“身体热”值得人们深思。通过对“身体热”的分析,指出了后现代语境下身体作为一种话语背后的文化症状。  相似文献   

8.
身体话语作为一种言说方式,在沈从文的作品中充满了复杂性和矛盾性。沈从文笔下的身体话语呈现出多种形态,这些身体话语共同参与了湘西世界和都市世界的建构,既有“五四”身体话语的启蒙性,又独具反启蒙意识。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女性身体的消费也不断上升。女性的消费不仅关系到自己身体的消费,还涉及到男性对女性身体消费的一种根深蒂固表现方式的支配欲。试以定性的方法探讨女性在对"自我"身体消费的同时也实现了对"他者"消费,同时女性消费的"物化"也涉猎了大众文化变迁的一个特征。  相似文献   

10.
身体现象学自产生以后,由于其重视对人身体的研究而给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用身体现象学的观点来审视当下的教育,不难发现,在当下的教育中,存在着学生身体被忽视,生命力微弱;学生身体被规训,主体性式微;学生身体被分解,完整性缺乏等问题。之所以存在这些问题,与哲学身心二元论、我国传统学习思想的影响以及功利化的教育现实不无关系。要改变教育中身体被贬抑的现象,超越当前的抑身教育,必须重视学生身体及其知觉参与,提高其生命活力;释放学生身体因子,焕发其主体精神;注重学生身体的知觉协调,培养其整体性认知和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1.
在制度化的学校场域中,教育与身体成为一对矛盾,身体更多的是作为被遮蔽,被规训和被惩罚的对象,而没有得到教育者应有的关注。论文提倡应在尊重学生自然生命的基础之上开展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12.
身体教育和学校体育是体育理论的重要支撑,没有身体教育就不会存在学校体育,失去了学校体育身体教育也不能够成为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身体是学生立足社会的源泉,身体教育需要学校体育提供一个优质的发展环境,学校体育依赖于身体教育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身体教育和学校体育是相互促进的统一体,二者是促进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身体教育的复杂性不仅要适应于学校体育的纲领性发展要求,更应该体现促进健康的功能.学校体育和身体教育会越来越紧密地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  相似文献   

13.
主体性教育作为一种培育和发展受教育者主体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对高校德育具有借鉴和指导作用。主体性德育体现了高校德育的本质要求,它从学生本位的角度确立德育的教育观和学生观,对高校德育的改进和实效性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身体、审美与艺术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审美体验的缺失是当前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今天的艺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压制和剥夺了儿童的身体生活,有意地将他们的身体与心灵、身体与世界割裂.要在艺术教育中找回儿童失落的感性身体,就应倡导儿童的游戏生活,激发儿童的游戏冲动;重视在各艺术门类中刺激和训练儿童的审美感官;关注儿童本体感觉的丰富.  相似文献   

15.
在远程教育条件下主体性德育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出发,提出了在远程教育条件下建构主体性德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从树立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把树立学习新观念作为重点内容,以双向互动为德育主流模式,以自我教育法为根本方法等四方面入手,提出了建构主体性德育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6.
身体不只是物质的“肉体”,它是个体的精神“本源”,是自我的“体现”,是教育组织活动的“纽结”。在教育场域中,通过身体的卷入、控制与培养,教育影响得以实现,并从中可以折射出学生的生存状态,显示出控制人与控制身体、解放人与解放身体、培养人与培养身体之间的关联。  相似文献   

17.
将道德主体内融性的教育体制借鉴于体育教育,从而达到拓宽体育教育视野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人是一种独特的生命,完美的生命需要教育。教育归根结底就是生命教育。关于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就是广义的生命教育。生命起于身体,以身为本演绎人生是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其中共包括物、身、心三本体,我、你、他三主体和松、动、静三本能九条人生公理。生命教育遵循自然主义的身体哲学将会变成一种“自然的”过程,即:物身心共建生命,松动静展开生存,我你他享受生活。  相似文献   

19.
身体有尊严,但教育却忽视了人身体的尊严。教育通过使身体与尊严隔离、让身体疲惫常态化、把身体工具化等方式来侵犯身体的尊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育价值观对身体的贬低、学生面临挥之不去的烦恼、学生无法自主决定其命运、教育中具有权力主义的色彩和教育再造了尊严的概念。身体尊严在教育中的实现需要教育满足学生身体的基本需要,倍加呵护学生的身体,加强对教师和学生尊严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20.
浅谈体态语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体态语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教师可以通过眼神、微笑、手势、距离等体态语 言,准确、细致地表达出对学生行为的鼓励、批评、反对、赞同等不同情感和态度,增强德育教育的生动性和感人效果,特别是在公共场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果运用体态语言,给学生以暗示,既能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又能规范学生的行为,达到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