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传统犯罪学侧重研究犯罪和犯罪人,而忽视了对被害人的研究。研究被害人的目的在于促使潜在被害人和被害人发现并消除自身存在的易被害因素,以防其被害或再度被害,从而实现被害预防。大学生被害预防是建立在犯罪被害预防理论基础之上,针对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进行的被害预防教育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新的形势下,高校、社会和个人被害预防责任的分担成为新的被害预防的途径。加强被害预防理论教育、被害预防行为教育、被害预防心理教育和被害预防技能教育应是加强大学生被害预防教育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2.
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前提条件。要达到预防犯罪、预防大学生被害的目的,须建立起以犯罪预测机制和被害人危险评估机制为基础、大学生被害预防教育机制为重点、大学生被害救助机制为保障的系统的大学生被害预防体系。高校是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职能的教育机构,也承担对大学生安全管理的职责,是大学生被害预防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重要参与主体,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安定有序是和谐校园的基本要求,大学生被害的频发给和谐校园的构建带来了不利影响。在构建和谐校园的目标要求下,实施大学生被害预防的重要意义日臻凸显。大学生被害预防是一项建立在被害预防理论等犯罪学理论基础上并运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实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重视并着力实施旨在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被害的大学生被害预防,拓展了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内涵和外延,契合了和谐校园构建主体的安全需要。  相似文献   

4.
日趋严重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犯罪加害人与犯罪被害人同时为在校大学生的案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借鉴现代被害人学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当今大学生作为潜在犯罪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被害条件,全面揭示大学生的州事犯罪被害性,并有针对性地开展时大学生的犯罪被害预防教育,是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日趋严重的大学生犯罪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犯罪加害人与犯罪被害人同时为在校大学生的案件占有很大比例。因此,借鉴现代被害人学的理论成果,深入研究当今大学生作为潜在犯罪被害人自身存在的被害条件,全面揭示大学生的刑事犯罪被害性,并针对性地制定和落实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措施,是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现象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当代大学生被害的事件时有发生,从被害预防角度探究高校安全教育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应深入研究大学生群体所特有的犯罪被害性,确立被害预防教育的基本观念。同时,高校需要努力探索高校安全教育的实现途径,将被害预防教育长效化,将其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  相似文献   

7.
被害预防是从被害人角度研究防止犯罪的自我防范举措,是根据犯罪诱发因素与制约因素的互动关系,调动和协调有关各方力量制定并实施的对策。面对日益严重的大学生犯罪问题,在继续强化传统侵害预防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和落实大学生被害预防措施,是有效遏制和减少大学生被害的又一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8.
传统犯罪预防理论包括社会预防、心理预防、治安预防和刑罚预防四种模式,这些预防模式存在着诸多瑕疵,最主要的问题是全部试图从加害一被害过程的外围视角来避免该过程的发生,而对加害与被害的互动关系却没有给与足够的关注。犯罪预防如果从被害人视角来分析可以转化为被害预防,而事实上,只要能够切断被害与加害的互动关系,就能阻却商业犯罪场的形成、减少被害的发生,最终会达到犯罪预防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当今大学生遭受违法犯罪侵害事件时有发生,本文运用被害人学和被害人援助论的一般原理分析违法犯罪中被害大学生的基本类型及其特征,探讨开展对被害大学生的援助,这不仅有助于减轻大学生在违法犯罪中的被害后果。而且有利于维护高校稳定。  相似文献   

10.
近些年来,青少年网络被害现象的普遍性及其消极影响引发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如何预防网络被害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社会预防为视角,对网络被害社会预防的性质、原则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对策。  相似文献   

11.
被害预防作为减少犯罪途径之一,越来越受到犯罪学研究的重视。本文主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凶杀及伤害、被害预防进行论述。同时被害预防的实现也有赖于科学的指导,只有在科学基础上的被害预防才是更可靠更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女大学生安全是当前一个沉重的焦点话题。女大学生安全需求包括身体安全、财产安全、信息安全、就业安全、精神安全五个层次。影响女大学生安全的因素主要有转型期社会环境因素、女大学生自身特质因素、高校教育因素三个方面。女大学生安全教育应以被害预防为基本出发点,把提升安全素质作为中心任务,多部门形成合力,整合教育资源,创新教育形式。  相似文献   

13.
预防犯罪需要采用多种措施,运用各种手段。从犯罪意识的产生、犯意的强化、到犯罪行为的着手实施的各个阶段进行预防,能够有效地减少犯罪;同样,采取一定的措施,从防止被害的角度着手,加强防范而使有犯罪倾向的人无机可乘、犯罪行为无法实施,也能达到减少犯罪的目的。经过深入研究可以发现,防止被害不但有必要,而且切实可行。因此,被害预防应该成为预防犯罪的另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4.
我国未成年人刑事被害的原因十分复杂,其独特的生活方式就是其中之一。未成年人刑事被害的生活方式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父母关爱不够导致生活方式封闭化;其二,校园文化单一导致生活方式成人化;其三,娱乐设施缺乏导致网络生活中心化。因此,畅通家庭成员沟通渠道,促进开放的生活方式、健全同学间互动机制,倡导校园健康生活方式以及加强未成年人娱乐设施建设,重塑主流生活方式等三个方面入手是未成年人预防或减少刑事被害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校园环境的安全度暨环境设计合理度是校园安全系数的重要指标之一。"防卫空间"思想或环境预防理论及实践性活动值得预防校园被害借鉴。校园环境的安全度取决于适当监控、环境维护、和谐人性化文化。校园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杜绝外来不安全因素是第一位,而这依赖于有效的安全监控,主要通过照明设施、电子安全监控、校园进出口监控、校园安...  相似文献   

16.
观点     
正《人民论坛》高校普法应以大学生犯罪被害预防为切入点2014年2月18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对"复旦投毒案"依法公开一审宣判,被告人林森浩犯故意杀人罪被判死刑。一起投毒案,两条人命,不禁让人扼腕叹息,结合近年来高校发生的多起大学生犯罪和被  相似文献   

17.
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在寻求国家司法救助的过程中,由于司法者的不当行为或周边人群及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的错误态度和反应,都会在受到犯罪侵害后又一次遭受到物质和精神损害,这就是被害人在社会生活中的"二次被害"。针对被害人在物质或心理上的"二次被害",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建立国家救助制度,加强刑事和解不起诉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细化丰富刑事诉讼程序中有关被害人权益保护的内容,采取各种手段加强对被害人的心理疏导,减少以至杜绝不当司法行为,规范新闻媒体的报道行为,改变社会大众对被害人的不公正责难。  相似文献   

18.
在死刑案件裁量中,被害方态度应否作为对死刑适用产生影响的因素予以考量,理论界对此存在分歧。被害方态度作为酌定量刑情节可以对死刑适用产生影响,被害方谅解的态度对死刑的限制适用具有独立性,被害方要求严惩的态度对死刑的适用影响具有依附性。被害方态度常与民意、被害人过错一起作为三种常见而又较为特殊的因素影响着死刑适用,法官应综合运用基准刑量刑方法与传统的一次性量刑方法进行量刑。  相似文献   

19.
刑事被害人遭受犯罪行为侵害后,寻求国家司法救助,却因为司法者的不当行为又一次遭受到不必要的物质耗费和精神损害;生活在被害人周围的亲人、朋友、同事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舆论错误的反应态度导致被害人心理伤害进一步加剧,从而形成被害人“二次被害”。谊文论述了刑事被害人二次被害的原因,旨在寻求被害人保护的救济途径.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学校教育原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校教育状况对青少年网络被害有重要的影响.通过对1144名在校学生和350名教师的问卷调查,探求学校教育在校园网络环境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缺失对于青少年网络被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