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七种布施     
一个人跑到释迦牟尼佛面前哭诉。 “我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成功,这是为什么? 佛告诉他:“这是因为你没有学会布施。” “可我是一个穷光蛋呀!”  相似文献   

2.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与释迦牟尼佛的"中道"思想都是人类历史上著名的教育思想和文化思想,二者都强调人对自我存在的反思与觉醒。苏格拉底认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高尚的人,强调智慧和美德;释迦牟尼佛的教育目的就是成佛,即成为明悟宇宙人生"中道"本体的觉者,强调体验、超越、悟性。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其方法的根基是认识论的;释迦牟尼佛的"中道",既是方法性的,也是本体性的。  相似文献   

3.
陈涛 《文教资料》2012,(16):34-35
小乘佛教中"佛祖"专指释迦牟尼,大乘佛教中"佛祖"一词则是佛陀和祖师的统称,而现代人常言之佛祖,则更倾向于小乘佛教之"佛祖",即释迦牟尼佛。从佛教经籍中可以追溯和研究"佛祖"一词的源流,同时,古今小说演绎中亦有大量的"佛祖"观念。  相似文献   

4.
9至11世纪敦煌的行像和浴佛活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古时期敦煌纪念释迦牟尼圣诞的行像和浴佛活动十分盛行。敦煌遗书中有吐蕃时期和归义军时期的大量佛事活动的资料。这些资料反映了9至11世纪敦煌行像和浴佛活动的盛况。行像就是用装饰华丽的宝车载着释迦牟尼佛像巡行城市街衢的一种礼佛仪式。宋赞宁的《大末增史略》说:“行橡者,自佛泥洹,王臣多恨不亲睹佛,由是立佛降生相,或作太子巡城相。”这就是佛教行像的由来。而浴佛的仪式,则是由悉达多太子降生时九龙灌顶的传说而来。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的记载,摩耶夫人怀胎临近产期,  相似文献   

5.
侯岱宗 《求学》2004,(10):34-35
记得佛洛斯特说过这样一句话:“金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当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那一条路,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敦煌莫高窟第 2 85窟北壁的壁画八佛之名称及所据经典等 ,目前有 5种说法 ,对此 .本文依据北凉法众所译《大方等陀罗尼经》卷 2《授记分》等 ,认为此八佛为无量寿佛、释迦牟尼佛、维卫佛、式佛、随叶佛、拘楼秦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相似文献   

7.
亚洲是世界性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发源地,宗教对一些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佛教: 佛教是最古老的宗教,它起源于印度和尼泊尔毗邻处、相传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约公元前563——前483年)创立,释迦牟尼逝世后,佛  相似文献   

8.
桂州窑遗址出土了大量与佛教有关的造像及建筑材料,特别是陶塑佛教造像,包括释迦牟尼像、弟子像、武士像,是目前经考古发掘的窑址出土的最大一批佛教造像,是唐代佛教艺术的瑰宝。其中,3号窑的鼎盛当在中唐时期,释迦牟尼佛造像艺术很可能与鉴真有关,停烧当是受唐武宗灭佛事件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舍利弗作为释迦牟尼佛以"智慧第一"著称的上座弟子,其前世与佛因缘甚深。二人在诸多前生往世中,曾是互相救助的恩人关系、患难与共的朋友关系、虔诚教学的师徒关系、君贤臣忠的依附关系、慈爱智慧的家长与聪明孝顺的亲属关系,又是佛菩萨普度众生、善巧方便、万行化度的关系。在此种种关系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和不变的主旨:前世的舍利弗与释迦牟尼佛都能以美好的德行为信念与追求去感化和支持对方,为对方种下悲智双全的善因,表现出对美好品性的追求,从而一定程度上达到佛教教化育人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阿难是释迦牟尼佛最木呐的弟子,却是日后传经最多的弟子。在敦煌彩塑中,站在菩萨旁边风流倜傥的阿难,在虹影的小说中同样风流倜傥。他不是佛界的阿难,他是一场教派之战中幸存的孤儿。他在历经人生的劫难与痛苦、光荣与梦想后,在变为黄亚连、远离佛祖多年以后,又带着  相似文献   

11.
所谓“三宝”,是指“佛、法、僧”。其中的“佛”,是指大知大觉的人,即释迦牟尼;“法”,是指佛法及佛所说的道义;“僧”,是指继承和宣传教义的人。而“三宝殿”又是指什么地方呢?明代学者归有光解释说,三宝殿是指佛教的佛、法、僧三大活动场所。“佛”的活动场所,是指佛教徒登场办事的地方;“法”的活动场所,是指佛家珍藏经书的楼阁;“僧”的活动场所,是指和尚睡觉的禅房。这三处地方,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进出的都是佛门弟子,故称“三宝殿”。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一句俗语,叫做“无事不登三宝殿”,意思是说“没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在《我与地坛》里 ,我看见一种很深的宗教文化———佛文化。佛经记载 :相传公元前六世纪 ,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 ,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 ,有一次走出王宫 ,被人世间的巨大苦难震惊———穷人的陋巷阴暗肮脏 ,讨饭的乞丐像一团团行尸走肉 ,断腿的残疾人在地上呻吟爬行……于是释迦牟尼辞别了父母妻儿 ,舍弃了锦衣玉食 ,独自来到荒郊野外的一棵菩提树下 ,冥思苦想 ,整整七天七夜 ,其间经历了美女和恶魔的引诱和恐吓 ,他都岿然不动 ,最后灵光乍现 ,他悟出了人生的真谛 ,得道了。地坛对于史铁生 ,一如菩提树对于释迦牟尼。只不过释迦七天…  相似文献   

13.
孟连傣族民间壁画与小乘佛教有着渊源的历史,其体裁、内容多为反映佛本生、经书故事、佛主释迦牟尼、史诗和传说中的英雄人物,其画质朴、细腻而带有稚气,壁画多保存在佛寺的墙壁上,充满了朦胧而又神秘的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14.
南京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供奉主佛方案的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京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所供奉主佛的抉择,是重建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目前诸说纷纭,方案不一。该塔之主佛应具备以下条件:其在佛教诸佛中的身份地位,应与[明]永乐皇帝和第一塔相称;与大报恩之主旨寓意相符;与历史上的实际情况一致;为中外佛教各派宗与信众共同尊奉;能丰富塔的历史文化内涵、赋予其世界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对四个主要方案,逐一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千手观音、药师佛、阿弥陀佛均不符合条件,唯有释迦牟尼完全符合条件,确认南京重建大报恩寺琉璃塔的供奉主佛,非佛祖释迦牟尼莫属;已行公示的千手观音方案,应予更改。  相似文献   

15.
齐敬之 《承德师专学报》1996,16(3):37-38,85
漫谈藏传佛教的欢喜佛齐敬之世界上任何宗教都有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和神灵。西藏的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也有它所崇拜信奉的佛和神灵。在藏传佛教的神殿内,除了释迦牟尼,大日如来居重要地位外,还有其他一些本尊佛、金刚护法神和度母女神等。由于在这些佛神中,有一些是...  相似文献   

16.
关于十六国北朝时期的三世佛与三佛造像诸问题(一)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佛教艺术中的三佛造像是一种古老的题材。玄奘著《大唐西域记》卷7云:婆罗(疒尼)斯国鹿野伽蓝西南有“过去三佛坐及经行遗迹之所”。季羡林先生注云:“过去三佛指释迦牟尼以前的三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波佛。”。在近世的考古发掘中,于巴基斯坦、阿富汗都发现了三佛造像,而且形式不一,既有三佛并坐的,也有三佛三菩萨间隔并立的。法国赴阿富汗考古队还在背库拉姆东5公里的肖特拉库佛教遗址发现一件石雕三佛,系公元4—5世纪的作品,三佛都是立像,中间一身高大,左右两身略低。左侧一身全缺,右侧一身仅缺头部,身部全右足前跪一童子,以发布地,这显然是表现佛传中著名的“儒童布发”故事。东山健吾先生据此定这件石雕三佛为三  相似文献   

17.
克孜尔石窟壁画上的梵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梵天,亦称大梵天、大梵天王或梵童子。原为印度婆罗门教的创造神,与护持神毗湿奴、毁灭神湿婆并称为婆罗门教的三大主神,佛教吸收为护法神,变为佛教世界中的色界天主。每当佛出世,必定最先来请转法轮,而且常与另一位护法神——欲界天主帝释一起,从天而降,侍卫于释迦牟尼佛之左右,称为左右胁侍。从《摩奴法典》所载及有关图像看,行迹不定的被婆罗门教奉为宇宙至高神的梵天,多作四面四臂,形象颇怪诞。那么,佛化以后,梵天仍是保持原来形象,还是按照佛教要求重新塑造,这虽在佛经和佛教艺术中有迹可寻,但都比较朦胧,在克孜尔石窟壁画上,我们可一睹其形貌。克孜尔石窟第13、17、38、69、100、114、175、186窟,各绘一幅昙摩钳太子求法焚身的本生故事画,描绘释迦牟尼佛前生为昙摩钳太子时,深乐正法,遣使求索。为试  相似文献   

18.
“三教”指以孔子为代表的儒教、尊奉老子为教主的道教和尊奉释迦牟尼为教主的佛教。但在如何统一的问题上,三派的主张各有不同。一般说来,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以儒为主,援佛道入儒;以道为主,援儒佛入道;以释为主。援儒道入佛。纵观张三丰的论述,可以发现他“三教合一”的思想特点仍然是以道为主,援儒入道、以道通儒,但呈现出趋向儒家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有一年冬天,在雪山修行的释迦牟尼佛需要一些柴禾,他找到了一棵枯枝败叶的死树,然后就把它锯倒了.到了春天,令他惊愕的是,树干周围满是绽放的新芽.对此,他不无感叹地说:"我原以为它肯定死了,现在我却看到主根处这棵树依然有着生命的活力."于是他叮嘱佛徒:"别忘了这个教训,不要在冬天里砍倒一棵树,不要在情况不明时作出消极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八风吹不动     
一次,苏东坡自觉修持很有进步,作了一首诗,命书僮坐船去送给朋友佛印禅师印证。诗的内容是: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大意是说:我现在拜佛,顶礼天中之天、圣中之圣的释迦牟尼佛,觉得佛光普照到我,已经不再被八风所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