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语文课堂教学的收束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束,是语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说句老实话,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不可小觑。明代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云:“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写作如此。教学也当如此。我们既要强调导入.也要讲究收束,使学生一进入课堂,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综合艺术,收束课堂教学是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教学实施中,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但对收束教学环节则重视不够。教学实践证明,课堂教学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教学环节也不可小觑。那么,如何设计课堂教学收束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柯芳 《中国教师》2010,(3):50-51
<正>"束"是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但绝大部分教师能够重视课堂教学的导入,对"收束"则重视不够。固然,导入安排得巧妙,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作用;而"收束"也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堂教学开头和结尾的艺术要求合理设计课堂的导语和结语,充分体现首尾呼应,使课堂结构更加完整和精巧。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讲的就是文章的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也应如此,如果把语文整堂课教学比作“一台戏”,那么,导语就是序幕,序幕表演精彩,  相似文献   

5.
精彩的课文导入对教学的成功起到了重大作用,因为它能起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激发兴趣的作用,而课堂教学的“结尾”也不可小觑,明朝人谢榛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其意思是说,文章开头要响亮,使人为之一震;结尾要有韵味,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我认为,一堂课的结尾设计好,会使教学更有深度,更有启发性和感染力,从而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但不同的教学内容应有不同的结尾方式,也是教学时不可忽视的。以下是常见的几种。  相似文献   

6.
有人把一篇文章的开头比做“风头”,说的是好的开头;一幕戏若有好的开端,就能很快吸引观众,把观众带人戏中;一节课若有好的导人语,对上好此节课,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提高一节课效率的关键。特级教师于漪作过这样的比喻:“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首先抓住导人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  相似文献   

7.
都说万事开头难.新课导入就是教学中艰难的一步.精彩的导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情感传导的作用、架起教路、学路和作者思路之间的桥梁,起到开拓思维,调动学生积极性,为上好新课创造一种和谐愉悦的课堂气氛等作用,可见,教师巧妙的导课艺术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启迪想象力的重要因素,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  相似文献   

8.
“凤头、猪肚、豹尾”一直为古代文人行文作诗所推崇。明代谢榛曾在《四溟诗话》中说:“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就是说,一篇文章的开篇要响亮、美丽,让人为之一震;文章的结尾要富有韵味,让人回味无穷,可以说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这一要求也适合语文课堂,我们称好的结尾为“豹尾”,就是要求课堂收尾像...  相似文献   

9.
导入是教师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运用教学手段来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引导学生进入于预定的教学程序和轨道的教学行为,是教师的某种启发,点拨,诱导.导入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属物,而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开端,是教师谱写一首优美教学乐章的前奏,是师生情感共鸣的第一音符,是师生心灵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相似文献   

10.
明人谢榛说:“凡作诗不宜逼真.如朝行远望.青山佳色,隐然可爱。其烟霞变幻.难以名状:及登临非复奇观.唯片石数树而已。远近所见不同.妙在含糊,方见作手。”(《四溟诗话》)清人叶燮也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把自己的生动体验传达给读者.引起读者情感上的共鸣和体验的交流是诗人的目的.也是诗味之所在。而这靠明晰的表达是难以实现的.诗歌的意象与通常所说的形象多少有些区别。一般地说.  相似文献   

11.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巴班斯基说过:"一堂课之所以必须有趣味性并非为了引起笑声或消耗精力,趣味性应该使课堂上掌握所学材料的认识活动积极化。"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能创造愉快的学习情景,促使学生自主探究知识。在本文,笔者就"课堂导入"探讨其重要性、方法和用法原则。  相似文献   

12.
李国华 《成才之路》2010,(35):I0024-I0024
听过这样的比喻: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就应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纵观一些教学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的教学,  相似文献   

13.
胡祖信 《学语文》2003,(2):39-39
“意在笔先”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唐朝诗人王维就曾提倡“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山水论》)。清人沈德潜以绘画为喻,说作诗之道,谓“写竹者必成竹在胸,谓意在笔先,然后着墨也。”所谓“意在笔先”,就是作诗(或写文章)时,必须首先对全篇内容和旨意有一个通盘的谋划和明确的方向,做到胸有成竹。否则,兴之所至,断断续续,必将无所归依,支离破碎,杂乱无章。任何写作活动,只有“意在笔先”,才能对所有的材料作出合理的选择与安排,才能恰到好处地运用技法和语言,使内容得到合理的表现。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堂教学导入的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导入是主体部分最自然、最恰当、最精彩的开端,它关系到整堂课的成败得失,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课的开头也要讲技能、讲艺术。导入的方法很多,基本的有:复习旧知,寻求联系;制造悬念,激发兴趣;激疑设问,启发思考;泻染气氛,调动感情;制造悬念,吸引注意;信息引路,振奋精神;叙述故事,巧妙引入;谜语作诱,创设情境;形象直观,身临其境,实验演示,加深理解。  相似文献   

15.
明代的谢榛在《四溟诗话》中指出:“凡起旬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意思为,文章的开头要响亮,如爆竹炸开,使人为之一震;而结尾要有韵味,如巨钟撞响,使人觉得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语文教学如同写作,固然要重视课文的导人,但也要重视语文教学的课终艺术。  相似文献   

16.
一堂语文课,怎样收束才会取得好的效果,这需要教师课前精心准备,大胆设想。好的课堂结尾,能使学生的收获“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17.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本人就课文的导入方法、教材的切入点、课堂问答的启发形成了一点经验,希望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在总结中不断提高,得到学生和同行的肯定。  相似文献   

18.
教学改革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注意运用教学艺术,以期获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本文就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作简要分析。一、课堂导入的艺术课堂导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要想让导入环节吸引学生,就在于创新。比如在教学《木兰诗》一课时,别的教师都以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来导入新课,而我在讲授时,直接用常香玉老师的豫剧《谁说女子  相似文献   

19.
张洪荣 《课外阅读》2011,(10):337-337
课堂教学艺术是指一种独创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运用得当能够达到较好教学效果。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课堂教学艺术探讨。  相似文献   

20.
马玉琴 《甘肃教育》2020,(6):161-161
有人说,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笔者认为这句话很有道理,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就必须深入钻研课堂教学的艺术。下面笔者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提问的方法、语言的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一、注重课堂导入,导入环节要新颖加强对"导入"的研究,发挥"导入"环节的作用。导入就是导入新课的过程和引子,虽然在整个课时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在整个课堂教学结构中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