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形成了丰富的和谐思想。和谐的本质在于“和而不同”,不同事物间的协和一体;和谐的最高境界是中和,中庸之道是取得事物间的平衡、均衡发展的途径。引入中国传统和谐思想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教育整体观、以礼育人观、人才差异观、中和教育观、以制立人观,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和谐思想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把和谐思想纳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它是由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状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等多种因素决定的。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启示是:应当把服务和谐社会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应当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应当建立家庭、社会、学校和谐匹配的机制;各种教育方法、方式应和谐统一;系统性和有效性应和谐统一;应密切关注“四类人”,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表现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观”。即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4.
张春良 《中国教师》2005,(10):57-59
一、“和谐校园”的内涵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和”与“不同”都是事物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条件。学者乐黛云指出:“‘和’的主要精神就是要协调‘不同’,达到新的和谐统一,使各个不同事物都能得到新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新事物。这种追求新的和谐发展的精神,为多元文化共处提供了不尽的思想源泉。”构建和谐校园就是丰富和发展我国传统的“和合文化”。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和谐校园并非是校园人表面…  相似文献   

5.
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文章引述了中外名家和谐思想,提出了高校教学和谐管理观,对高校教学改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纳入和谐理念的新视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和谐音符,需要反思教学中各种要素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和谐要体现双主体的作用;教学方式的和谐要体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教育目标的和谐要体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双赢。  相似文献   

7.
郭淑霞 《现代语文》2007,1(4):13-14
纵观中国传统语文教育思想发现,诸子百家在教育问题上所提出的见解,虽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追求和谐。2500多年前的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教育主张,并反映在他的“六艺”教育实践中,他提倡通过礼、乐、射、御、书、数的教学来完成和谐人格的培养。荀子主张用知识、才智、品质来全面、完美地培养“成人”。明代王守仁认为和谐教育思想乃是“先王立教之微意”,  相似文献   

8.
在党带领全国人民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高校应从思想政治教育和谐的内涵入手,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谐的必要性,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思想政治教育和谐要素的构建与整合应注意采用“八个结合,八个促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美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结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体现了美的事物与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实践中的前进要求和人类的进步理想的和谐统一,体现了毛泽东的人生境界、哲学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和谐统一,毛泽东美学思想的和谐内涵表现为:美学价值与伦理价值相统一;审美实践与政治实践的统一;审美气质和审美志趣相统一。  相似文献   

10.
随着“和谐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和谐校园”就成为高校理论界广泛讨论的话题。在新时期,和谐校园具有其独特的内涵。构建和谐校园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巨大工程,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等多方面协调,谋求统一一致。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不断创新,成为促进和谐校园形成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深刻体现。和谐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该从和谐社会的需要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出发,把握和谐观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具体分析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注重以和谐观协调教育诸要素的关系,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教育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构建和谐校园应重点做好教育环境、教育主体诸要素间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性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同时,树立以人为本理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3.
据《国语·郑语》记载,最早提出“和”这一概念的是史伯,他认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即事物间的综合统一,不断产生新的事物。现代心理学也认为:和谐是美好事物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说事物或现象各方面完美配合,在协调和多样中达到统一,在心理机制上能使人满足、愉快,并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由此说来,和谐产生共振,和谐产生美。如今,和谐教育是这一时代的教育价值取向,是教育的最强音,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社会发展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协调并整体优化多种教育因素,创设和谐的育人氛围,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诸…  相似文献   

14.
儒家教育思想是一种和谐的教育思想。在性质与功能上强调教育与政治、经济的和谐,教育目上,强调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在教育主体上,既注重教育对象的和谐,又强调师生关系的和谐,在教育内容上,重视品德教育与知识教育,知识教育与能力训练的和谐。在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追求”学、问、思、辨、行”的和谐,注重教育过程的完整呈现。这为我们构建当代和谐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推进“和谐校园”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构建“和谐社会”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了持续的动力;另一方面,实现“和谐校园”将直接为“和谐社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持。“和谐校园”的和谐源于协调和默契,表现为水乳交融的自然状态,营造的是融洽的人际关系,协调的是各方面利益。我国传统文化中有“和而不同”的重要思想,其实质就是倡导不同事物之间的和谐。构建“和谐校园”一直是新昌中学的理想和追求,广大教职工都在思考、摸索,并探索性地推出了一些符合学校实际的举措。一、创建和谐的教育环境所谓教育环境的…  相似文献   

16.
和谐指事物发展处于协调、均衡、有序的状态.和谐社会指社会各要素处于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文章引述了中外名家和谐思想,提出了高校学生和谐管理现状,并对高校学生管理的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是构建和谐校园的核心“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表现为“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和谐观”。即和谐是指事物协调、均衡、有序的发展状态。具体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结构要素的和谐,教育环境的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的和谐,师生关系和谐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和谐等。和谐校园是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统一,是自我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18.
和谐是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依靠秩序和安排,将设计中的各元素进行组合得到协调,成为一个非常和谐统一的整体。本文从平面设计的角度,探讨和谐法则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并从“视觉构成要素的和谐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艺术与技术的和谐统一”,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三代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面对不同的国际国内形式,为促进我国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青年教育思想。毛泽东提出教育和劳动相结合,注重青年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邓小平的“四有新人”的思想;江泽民“四个统一”和德育思想。  相似文献   

20.
仝伟 《考试周刊》2012,(33):103-104
当代和谐教育是对以往和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超越,是在党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教育思想和理论,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理想和追求,同时也是继承与改革传统教育、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作为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模式的“和谐教育”,它的提出给学校武术教学进一步深化改革、实施和谐教育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