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如今大谈“成功教育”、“赏识教育”的大“好”形势下,有教师狭隘和片面地理解了赏识,认为“赏识”就是“表扬”,不管学生表现如何,一味叫“好”。而“批评”似乎已被抛到遗忘的角落,越来越让教师感到“忌口”,一般不敢涉及一个“不”字,惟恐因此而扼杀了一个“牛顿”。于是诸多不当的“表扬”,迷失在一个生硬、僵化的“赏识”怪圈里。  相似文献   

2.
自从赏识教育的创始人周弘对其女儿的赏识教育的成功案例被各大新闻媒体报道后,随之在中国出现了赏识教育的热潮。随后,与之名称不同但实质相似的激励教育、尊重教育、夸奖教育等也"粉墨登场",它们推崇好孩子、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我们教师不约而同地拿起了表扬这个简单而又有效的武器。  相似文献   

3.
一、课堂教学中运用赏识教育的误区 1.赏识教育等同于表扬教育。表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就是一种积极的强化,通过褒奖鼓励去加强和巩固合乎需要的行为方式。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得到教师的表扬学生会心情愉悦、精神爽利,使教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将赏识等同于表扬,过于简单化。在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4.
时下“赏识教育”口号提得山响,相比传统的体罚式教育无疑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任何事物都有其两面性,赏识的度把握不准,就会失去“赏识”的意义。如有的教师动不动就表扬学生,  相似文献   

5.
<正>教育,千百年来,都是一个严肃的话题。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无论是社会、老师还是家长,都要改变观念,把表扬带给每一位学生。赏识教育就是通过激励表扬手段,肯定学生大的优点、长处,鼓励他不断追求成功。赏识,抓住了孩子渴望被关注、被重视的心理,让孩子在"我能行"、"我是好孩子"的感觉中走向成功。家长对孩子随随便便地说出"行"或"可以",其实是在对孩子无限的宽恕与纵容,同时带来无限的隐患,而为人父母者适时说"不行",这不是强横、冷漠  相似文献   

6.
王玉红 《中国教师》2012,(20):76-77
<正>"赏识教育"鼓励教育"等无批评式教育的提法越来越热,舆论呼吁要"尊重学生,善待学生",批评的方式被否定与抛弃了,仿佛一批评就伤害了学生,一惩罚就违背了教育规律。过多地强调如何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却忽视了对学生不良行为的约束与调控。教师也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即使是批评,也"和颜悦色"润物无声",不敢太过严厉,怕引起学生消极的情绪反应,招来家长的误解。实际上,批评和表扬像鸟儿的双翼,在教育学生中缺一不可。批评好比园丁手中的剪刀,既要修剪树木的枝杈,又不能伤其成长的根本。  相似文献   

7.
对学生实施赏识教育,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赞赏,无疑会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奋力前行。但是如果教师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分对象、时间、场合滥施表扬,"表扬"无"度",则不会有良好的教育效果。一、赏识教育要施之有度众所周知,赏识教育是教育者应掌握的重要教育思想,教师只有善于发现学生(特别是差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才  相似文献   

8.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深入,"赏识教育"以其独特的魅力,已成为教师们喜爱的、经常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与方式。古人云:"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功。"可见表扬与鼓励对一个人的成长是多么重要,表扬也被看成现代教育方法中的一剂"万能药”。  相似文献   

9.
李继彦 《班主任》2005,(11):48-48
"惩罚"和"奖励"本是一对孪生姐妹,但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赏识"、"表扬"和"奖励"已成为当前新教育理念的主流,人们经常提到表扬和奖励,却很少有人提及"惩罚".教育专家和教育管理者一再告诫广大教师: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但很少有人对"惩罚"和"体罚"进行严格的界定.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被吓得谨小慎微,再不敢越雷池半步.  相似文献   

10.
姚丽川 《班主任》2007,(2):38-39
近几年,赏识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但是有些人将“赏识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夸奖学生,“好孩子、好学生是夸奖出来的”。于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变着法儿夸奖,绕着弯儿表扬,不该夸的也夸,不该奖的也奖。  相似文献   

11.
卢梅 《班主任之友》2003,(10):39-39
时下,以赏识、鼓励为主要形式的表扬性教育成为倍受人们青睐的教育方式。在表扬性教育风靡之时,批评性教育渐渐成为教师遗忘的角落,不少教师对批评性教育不屑一顾,甚至认为批评性教育只与那些“无能”或“落伍”的教师有缘。这种想法是要不得的, “教育”本身就包含着批评,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一种虚弱、脆  相似文献   

12.
赏识教育是教育的一门艺术,是开启学生心智的一把钥匙.学校开展"赏识你的学生"实践活动,以"表扬、鼓励"为契机,赏识学生,帮助他们自信;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深化"赏识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赏识教育”是一种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的教育,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一个好方法。家长和教师只有通过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尊重儿童权利、承认个体差异、善待孩子的过错、及时的表扬、适当的鼓励等方法,从小培养孩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品质,才能使孩子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4.
李方杰 《广西教育》2014,(25):57-57
正在教学中,教师都会遇到一些被他人贴上"差生"标签的学生,而这些学生也是令教师们感到头痛的教育对象。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从心理学角度看,他们与其他学生只是存在"天赋"上的差异,教师应该认识到"没有差生,只有差异"。那么,教师应该如何缩短学生间"差异"的距离呢?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被人赏识的渴望。"无论年龄大小、地位高低,人们绝不会拒绝别人的赞扬,来自别人的赞扬或奖励,会令被表扬者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而学生也一样。笔者批改过这样一篇作文,作者是一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如何教育,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如今培养孩子是一个家庭头等大事的社会氛围下尤其能引发人们的深入探讨。古人一贯强调"严师出高徒",可如今这样做也未必就一定能育出人才,甚至适得其反;今人更推崇"赏识教育",可往往也收效甚微。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严格与宽松,批评与表扬,作为执行者的教  相似文献   

16.
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但我们在提倡表扬、鼓励、赏识的同时,也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没有"惩罚"的教育是真正的教育吗?  相似文献   

17.
赏识是认识到人的才能或价值而予以重视或表扬的一种行为.而赏识教育则是在教育活动中欣赏、赞许、肯定孩子的能力、兴趣、意愿、动机、行为,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价值的一种方式.学会赏识,才是真正学会教育.不是好孩子被赏识,而是赏识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好.在教育活动中,如何赏识我们的孩子呢?  相似文献   

18.
在现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许多教师改变了对学生"横眉冷对"的态度,而逐步开始用赏识的眼光看学生,将自己平时很少表露给学生的赞美之辞很"大方"地开始使用.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开始"解冻",也日趋融洽了,教师对学生的赞誉之词诸如"你进步了"、"你今天的表现不错"等随处可以听到,这也充分说明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的这种表扬方式真的会对学生有效果吗?在这声声表扬之后,就笔者看来有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赏识教育是教师运用期待、谅解、赏识、引导、表扬和鼓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信心、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成功的关怀性的教育语言。利用赏识教育,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爱每一个学生;讲究赏识有度,做到持之以恒;讲究赏识有法,多运用激励性语言。  相似文献   

20.
近日,拜读了《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刊发的冯王月、汪文的一篇文章《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访谈》,文中指出,现在中小学普遍提倡“赏识”教育,认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但孙云晓认为,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不应该忽视“惩罚”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从普遍意义上讲,教育是一个在多视角的理论指导下,采取多种教育方法与方式而实现育人目标的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要完成“育人大厦”的构建,需要有多种科学的施工手段,其中“赏识”和“惩罚”就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赏识教育与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