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林栋 《传媒》2002,(10):9-10
事情已经糟糕到这样一个地步,当我写下这个题目的时候,我甚至不能不想到—有的人可能会“实话实说”:“你这个题目本身就成问题,鹰的翅膀都折了,还怎么个高飞法儿?” 尽管如此,我还是不想回答诸如此类的糟糕问题,因为我知道现在市面上正流行着一本名为《似非而是》的小书—这本小书不长,  相似文献   

2.
冷宇 《新闻与写作》2002,(4):23-23,24
于过几年记者的人大都会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带着一个问题去采访,谈了几个小时,采访本上记了几页甚至几十页,当双方都觉得有些累了,于是暂时放下要谈的话题开始闲聊。可往往就在这海阔天空、天南地北的闲聊中,会有一两句话突然打动了你的心,激发起你的采访欲望,刚才的疲惫一扫而光,立刻抓住这个话题深谈下去,而且往往这个新题目会“后来居上”成为采访重点,原来的题目反而“退居其次”。这个新发现的题目写成稿件后也大都能成为好新闻的竞争候选稿。 闲谈之中出新闻,不经意间抓好稿,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合上采访本现象”,自…  相似文献   

3.
主持人语:如今,报纸上的专题报道越来越多,这是纸质媒体扬长避短的体现。在互联网时代,报纸很难再以“快”取胜,而以“深”取胜,则被实践证明是提高竞争力、吸引读者“眼球”的有效途径。“深”与“专”往往又紧密相联,“专”有利于“深”,“深”有赖于“专”,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专题报道的两大特色。专题报道早已有之,在新闻媒体竞争激烈的今天,这种形式有了发挥作用的更加广阔的天地。一方面,专题报道的广泛运用为经验的概括提供了丰厚的实践基础;另一方面,推动实践又急切地呼唤着理论的提升。本期《前沿关注》讨论“专题报道的组织策划与版面制作艺术”,虽说这个题目并不深奥,但要讲出些“人人胸中有,个个笔下无”的道理来,也不那么轻而易举。假若你有从事专题报道的实践,或者对这个题目有所研究,那么请像本期专栏中的叶蓁蓁等5位作者这样也拿起笔来,为我们撰稿,写出你的体会,你的企盼,你的追求,你的发现……  相似文献   

4.
张无忌 《新闻天地》2010,(12):35-35
在这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央视舞台,产业资本跨行业的纵情搏杀,留下的并非全是“佳话”。回首间,往日央视的众多标王,已伴随着“不提标王”的主办方意志,一同陨落。  相似文献   

5.
写下这个题目又忽然觉得有点后悔。因为由此很可以作出反向推论:“罢休”了的见报评论难道篇篇都是“惊人”之作?何况评论惊不惊人,制约因素颇多。有的题材你无论怎样的“不罢休”,恐怕也难以“惊人”;有的题目即使有“惊人”的可能,但时间紧迫,见报在即,不等你没完没了地“磨”到“惊人”的地步就得“罢休”。 古人云,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才确定这一信条和追求:“评不惊人不罢休”。这里所说的“惊人”,亦非惊天动地、惊心动魄之“惊人”,而是指有点反响,仅此而已。 军事新闻评论同其它…  相似文献   

6.
看到这个题目的读者都很惊奇:你不是在以前的文章里,曾经强调:“酒香也怕巷子深”吗?你不是提倡“好书更要营销”吗?没错.我确实一直这样认为.但是,最近遇到了两件事情,让我有了更深层、更全面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如何办好地市报?答案有很多,内容也各不相同。我的答案是;“就看总编辑的了I”道理很简单,因为,总编辑是报纸的总指挥、总导演、总决策人。在重大问题上你有“决策权”,在人员调配上你有“指挥权”,在发什么、不发什么上你有“定稿权”,一句话,在“报纸如何办”这个间题上,你有“拍板权”。你的“角色”,不是你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关系着整个很纸的方向、特色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由谁担任总编辑,是新闻改革首先应该解决的问颗.  相似文献   

8.
题目在哪儿?     
一位初学新闻写作的朋友常向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一年写100多篇稿子,怎么有那么多题目可写呀?”我说:“五光十色的生活蕴藏着写不完的题目,问题在于你会不会抓。”一个合格的通讯员,应是掌握写作素材的“富翁”。不尽的报道题目就在生活之中。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善于观察。观察,是我们捕捉新闻素材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档案工作与自信心冯舫女想起这个题目,是因为以前碰到的一些事。春节回家,被人间及工作单位,当得到的回答是“档案局”时,对方吃惊他说:“你怎么会到那里工作?”言外之意,颇为惋惜。回来后与人谈及此事,有一人竟深有感触。他也是新到档案系统的。他苦恼他说:“我...  相似文献   

10.
干过几年记的人大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带着一个问题去采访,谈了几个小时,采访本上记了几页甚至几十页,当双方都觉得有些累了,于是,暂时放下要谈的话题开始闲聊。可往往就在这海阔天空的闲聊中,会有一两句话而激发你的采访欲望。于是立刻抓住这个话题深谈下去。而且往往这个新题目会“后来居上”成为采访重点,原来的题目反而“退居其次”。这个新发现的题目写成稿件后也大都能成为好新闻的竞争候选稿。  相似文献   

11.
爱我家园     
前几年曾读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做《精神的家园》。文章很短,写得很好,印象很深。这个“家园”,不是一般的、普通的家园,是一个“精神的家园”。因此,今天的这份献辞就借用这个名字。所谓“精神”,一个是这个家园所蕴含着的、所展现的那种风格、那种作风,那种精神;一个是这个家园所引领着的、所生产着的、所创造着的精神,那种知识性的、学术和理论性的、最可宝贵的精神产品。第一,是它所具有的那种艰苦创业、勤俭办刊的奋斗精神。这个家园,到今年已经27个年头了,今年是它27周年纪念。快到“而立”之年了,可是它仍只是一间打着隔断的老房子,三…  相似文献   

12.
写下这个题目,同事瞪大双眼大惑不解,以为傻子才“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我微笑着自圆其说。  相似文献   

13.
赵丕杰 《青年记者》2009,(24):72-73
“亦步亦趋”不可滥用2006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出过一道判断题。题目引用了2005年9月21日《中国青年报》的一句话:“你闲庭信步地徜徉在影坛不温不火,却初显大家风范,前辈对你宠爱有加,赞词不断,而你却依然平静如初,亦步亦趋。”指出“这句话中存在着别字、用词不当等多种错误”,错误之一就是“亦步亦趋”的误用。为什么?首先让我们考察一下这条成语。  相似文献   

14.
写下这个题目时,想起一个“手机段子”:一农户杀鸡前夜给鸡喂食,不经意说:“快吃吧,这是最后一顿了!”次日清晨,农户来到鸡窝,见鸡留下一封遗书:“我已吃老鼠药。你甭想吃我了!”这虽然是个笑话,却深刻揭示了信息安全保密工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5.
《“四季歌”还得唱》; 《“一锤子买卖”做不得》; 《莫玩“回扣术”》……我写的这几篇小论坛在省报发表后,有些热心的读者登门来问我:“你的那些评论题目是咋想起来的?”这个问题,我确实没有怎么考虑过。实际上,这些都是采访中的副产品,是信手拈来的东西。可这样讲,人们往往不大相信,觉得有点“打官腔儿”。这就迫使我不得不围绕着“论坛题目上哪找”的问题进行一番认真的思考。在寻找论坛题目方面,过去我作过多种尝试。一是去上头找,捕捉新提法,借题来发挥;二是去外边找,横向引鉴外地报刊,凑凑乎乎就是一篇;三是去古代找,引经据典,从历史典故说开去,追古抚今评论一番。结果呢,都不大成功。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找到了产生论坛题目的第一源泉——群众的斗争实践。  相似文献   

16.
写下这个题目,妻在一旁笑了:“你这不等于是说,不进厨房不做饭,不用嘴巴不吃饭嘛!”其实,这正是我当军报驻站记者15年成长进步的一条基本“经验”。现场,按照新闻“5个W”讲义,是“产生新闻、发现新闻”的“地点”。我学当记者,学写新闻,是从现场学步的。“不知道稿子怎么写?你到现场去看看,去转  相似文献   

17.
怎样写社论?     
《中国记者》给我出的这个题目太大。社论种类不少,写作方法也要因内容不同而有所变异。怎么办呢?只好依着个人的甘苦,粗论一通。 写社论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写什么,即文章究竟应当表达哪些内容,“主攻方向”是什么。同样一个题目,比如说《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不同的形势下,“主攻方向”就可能完全不同。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还是这个题目,只隔  相似文献   

18.
题目在哪里     
给报刊写稿,或写新闻报道,或写文章评论,都得有个题目。就是说,写稿首先总会遇到一个写什么的问题。而初学写作的人,往往不知道题目在哪里。从前有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人给一个秀才出了个文章的题目,秀才三天三夜没写出来,苦得要命。他老婆说:“你写文章好像比我们女人生孩子还要痛苦。”秀才说:“你们女人生孩子,肚子里还有一个孩子,我肚子里却是什么也没有。”这个比喻生动地说明,写文章必须有东西,如果脑子里空空,谈何文章报道,谈何题目?  相似文献   

19.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写的人太多了,不好写了. 一种说法,这类题目很好写,随手拈来,便成散文. 所谓“不好写了”,是指很难避开雷同,你写一篇“栽柳记”,他写一篇“插一株夹竹桃”,你写一篇“洁白的梨花”,他写一篇“梨花开了”,你写一篇“啊,故乡的小河”,他写一篇“想起了故乡那条河”.把这些散文放在一起比较一番,就  相似文献   

20.
说二贾富贾     
白衍吉 《新闻传播》2007,(4):32-32,33
写下这样一个调侃似的题目,自己也笑了。望文知义,这个题目似乎有点晦涩。你或许要琢磨是什么意思,甚至会斟酌这后一个“贾”,是该念姓贾的贾呢,还是商贾的贾呢?我想都可以,因为它有双重含义。这样一个题目,其实不是绕口令、也不是故弄玄虚的文字游戏。日前笔者与贾宏图、贾士祥同桌参加了一个活动,有感于二位的讲话,即席忽生灵感,于是便有了这样一个题目。“二贾”是我省新闻界的一道风景,是一种文化现象,值得品味,值得一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