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艺术领域里却可以有更多的想像。他拿出了一幅题为《万马驰骋》的国画让学生欣赏,只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的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  相似文献   

2.
名人轶事     
算术题与文学题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3.
著名学者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文学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大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得数。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  相似文献   

4.
我读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出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闻一多先生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不作答.然而,闻先生执意问:"2加5等于多少?"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 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加5等于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加5等于一万也有可能.  相似文献   

6.
佚名 《阅读与鉴赏》2007,(1):116-116
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学们于是回答:“等于7嘛!”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它等于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7.
有这样一个故事:闻一多先生讲学课,走上讲台,写了一道算术题:2 5=?学生疑惑不解。可闻一多执意问:2 5=?学生们只好回答:“等于7。”闻一多说:“不错。在数学领域是这样,但在艺术领域里,2 5=10000也是可能的。”于是,他拿起一幅题为“万马奔腾”的油画让大家欣赏。画面上突出了两匹马,在那两匹马的后面又错  相似文献   

8.
“尺幅千里”,意指在一尺方的画幅里,能反映出极广阔的内容。对于这种艺术概括力,闻一多作过非常通俗的解释,有一次上课,他在黑板上写了“2 5=?”学生先是哄堂大笑,接着迷惑不解:老师怎么把这么简单的算术题拿到课堂上来?但闻一多坚持问:“2 5=?”学生只好回答:“等于7嘛!”闻一多说:“不错,数学上2 5=7,这是天经地义、颠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 5=1000,甚至等于10000也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9.
林显强 《教师博览》2014,(12):23-23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任教时,有一次上课,他在黑板上写了"2+5=?"的算式.学生们正疑惑不解,却听到闻先生说:"请同学们回答得数!"同学们应声回答:"等于7 !"  相似文献   

10.
幽默二则     
老师问小明:“1+1=?”小明想了半天说:“不知道。”老师让他问家长。 小明回到家,问正在打麻将的妈妈:“妈妈,1+1=?”妈.妈只顾打麻将,高兴地一拍桌子喊:“和了”。他又去问正\在看报的爸爸:“爸爸,1+1=?”爸爸没听见,把报纸上的字j念了出来:“克林顿”。他又跑到正在谈恋爱的姐姐跟前y问:“姐姐,1+1=?”姐姐也没听见,对男友说:“亲爱的,咱7们走吧。,' 第二天,老师问小明:“1+1=?”小明说:“和了。”老师生气地问:“这是谁告诉你的?”小明回答:“克林顿。”老师气极了,打了小明一下,对小明说:“走,跟我到办公室。”小明又说:“亲爱的,咱们走…  相似文献   

11.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他走上讲台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等于7嘛。闻一多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艺术领域里,却可以有更多的想象。”他拿出了一幅题为《万马驰骋》的图画让学生欣赏,只见画面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的后面便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了。闻一多先生指着画说:“从整个画面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后,凡是看过这幅画的人,都会感到有万匹马在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的效果吗?”学生恍然大悟.  相似文献   

12.
正这一天我讲的是乘法分配律,当讲完例题时,要求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做书中的简便运算题。其中有这样一道题:25×12=?学生埋头练习,我巡视大部分学生的练习情况,完成后我拿其中两位同学做的给大家看。25×12 25×12=25×(10+2)=25×(4+8)=25×10+25×2=25×4+25×8=250+50=100+200=300=300我说:这两位同学算对了,两种算法都可以,你们是这样算的吗?是的请举手。学生们说:是!(学生纷纷举手自  相似文献   

13.
正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教师是合格教师,教3+2=?的教师是好教师,而用3+2=6来教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只要有认知,就会有错误,"错误"伴随学生学习的始终.追求滴水不漏、对答如流、难容错误的传统课堂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利用好学生的"错误"可以激发学生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在平行四边形的判定一节,我设计了一道题,给出3个条  相似文献   

14.
请观察6=3+3,8一3+5,12一5+7,14一3十1118一5+13一7十11,22一3+19=5十17一24一5+19一7+17=你从中看到了什么?10一3+7=一7+7,1620=3+17二5十5,=3十13=5+11,一7+13,11+11,11+13,历史上,数学家们对这些等式所揭示的规律,已经在世界数学界研究了250多年! 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知识界,包括大、中、小学学生在内,大都听到过“哥德巴赫猜想”.这是我国青年数学家陈景润创造性的研究给我们带来的古老问题的新鲜的信息. 哥德巴赫(1690一1764)是德国数学家.在1742年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归纳猜想:“大于5的任何整数是3个素数之和.”(素数也称质数)大…  相似文献   

15.
课前慎思 当问及“9+5=?”时,大部分孩子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得14呀,太简单了!”面对“你能说一说14是怎么得来的吗”这一问题时,孩子们会说:“姥姥告诉我的呀!”“幼儿园老师说的!”“我背出来的,我还会背9+6=15,9+7=16呢.”……在90%的孩子已经知道了计算结果的情况下,我们将如何组织教学活动?将如何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6.
某市一中初三年级聘请了一位社会学家授课。这位社会学家在上课之前出了一道令人难以琢磨的数学怪题: 6+1=? 面对着众多迷惑不解的学生,社会学家写下了一个违背数字加法定律的答案: 6+1=0 他说:“现在的中学生在校6天所学的知识,经过一个星期天之后几乎全忘了,所以6+1不是等于7而是等于0。”那深度近视眼镜流露出的是一种深沉的忧虑。  相似文献   

17.
教学片断:十几减8、7师:学校鼓号队有15个小号(出示情境图),蓝猫先生借走8个。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生:还剩多少个小号?算式是15-8。师:15-8等于多少呢?请小朋友们看看算式和小号图,该怎样计算?(学生独立思考)师:在小组里交流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小组讨论)师:请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汇报讨论的结果。A.15-10=5B.8+7=15C.15-5=105+2=715-8=710-3=7D.7+7=14E.10-8=2F.8-5=37+8=152+5=710-3=715-8=7(学生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教师一边帮助解释,一边板书,并让其他学生进行评价。对算法F,教师当时没有明白学生的意思,故没有板书,只是说这种…  相似文献   

18.
一位教师在上8的巩固练习课 时,设计了这样两道题目: 1.看图填算式: ○○○○○ □+□=□ ○○○ □+□=□ 2.在□里填+、-: 3□4=7 5□2=3 4□4=0 2□2=4 第1题是要求在“□”里填上适 当的数字,第2题是要求在“□”里填 上“+”或“-”号。教师在教学时,一 会儿要求学生在□里填上数字,一会 儿又指导学生在□里填写运算符号。 幸亏有教师的指导,不然的话,学生 就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在□里填什 么。因为刚入学不久的儿童还不认识  相似文献   

19.
思维体操     
<正>1.算式猜汉字旧+旭=?吾-吕=?圭×9=?百合÷10=?炎×5.5=?止=x-呛x=?木:白=x x=?2.补汉字变成语在空白处补上合适的汉字,使格子里出现若干个成语,这些成语可横可纵,可左起,也可右起,可上起,也可下起,部分汉字可用两次。你能填正确吗?  相似文献   

20.
大约在250年前,德国数字家哥德巴赫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任何大于5的整数都可以表示为3个质数的和.他验证了许多数字,这个结论都是正确的.但他却找不到任何办法从理论上彻底证明它,于是他在1742年6月7日写信和当时在柏林科学院工作的著名数学家欧拉请教.欧拉认真地思考了这个问题: 6=2+2+2 =3+3 8=2+3+3=3+5 9=3+3+3=2+7 10 =2 +3 +5 =5 +5 11 =5 +3 +3 12 =5 +5 +2 =5 +7 99 =89 +7 +3 100 =11 +17 +71 =97 +3 101 =97 +2 +2 102 =97 +2 +3 =97 +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