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内江科技》2019,(10):140-141
在语音、词汇和句子运用过程中,会产生许多语义模糊性问题,这对文学作品翻译带来了较大困难。在许多英文作品中,都存在借助模糊语言来丰富想象空间和提升审美的现象,如果不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将很难展现原文效果。因此,在翻译语义模糊性词语、句子时,需要综合考虑其语境来确定其含义和意思。本文首先总结了英汉文学语言的特征,接着列举了文学作品中的语义模糊现象,最后结合相关例子,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模糊语义的翻译问题,探讨了如何对模糊性词汇进行精确把握和理解。  相似文献   

2.
梁炜 《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24):165-165,166
在科技文章的翻译过程中,对原文恰当的理解是正确翻译的前提;而对词汇意义的准确把握是成功翻译的第一步。众多科技词汇具有一词多译和一词多性的特点,在不同语境中的动态意义较难把握。但对这类词的正确辨析和理解仍然有规律可循,归纳起来,可以从词性、单复数的区别、所属专业的特点、上下文逻辑的推断、词汇的引申意义以及文化特点等方面推敲原文词汇的含义。  相似文献   

3.
对语义形成的机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观点:即构成论和语境论。文章认为:语义是构造的产物,语义构造的过程,包括了在特定语境中的意向含义和含义充实两个方面。意向含义是说者所要表达的内容,含义充实是使这种表达具有真实内容。从意向含义到含义的充实,是在新的语境下将已有的语词通过语境推理进行重新组合,以构造出新的语词和语义。  相似文献   

4.
"造物"在技术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对其含义的准确界定中还存在许多语义问题,如它不是狭义的制造,而是一般的改造.通过这种改造使物发生物质性的改变,其中可以分析出人工的痕迹,以及合目的的用处.此外,还需对其及物性、极限性等加以语境化的解释,只有进行了这些分析性的基础工作,我们才能对"造物"的含义有一种初步的清晰的把握.  相似文献   

5.
肖艳惠 《内江科技》2009,30(10):29-30
复合动词「~始める」、「~出す」、「~かける」含义上都表示某动作或作用的开始,但又不完全相同,根据不同的语境潜在含义不同。有时这三者可以互换,有时却不可以。本稿基于城田俊的动词形态论与金田一春彦的动词四分类为理论基础,从三者比较视点出发,举证实例进行分析,来考察三者的前项动词及潜在意义的异同点。  相似文献   

6.
张晓娟 《内江科技》2006,27(7):69-70
本文运用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来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境问题。要准确地翻译原文,就要找到原文与语境的关联,对可能有关联的各种信息进行合理的推理,才能正确地理解原文。即是从作者以文字方式明示的信息中寻找最佳关联,另外,语境有助于译者正确理解原文作者的语用用意(pragmaticforce),从而正确理解作者意图。  相似文献   

7.
杨姗姗 《科教文汇》2012,(1):87-87,203
"居然"和"竟然"是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两个评价副词,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个词语可以相互替换使用,来表达出乎意料的意思。但是,在特定的语境下,两者还是有区别的,有的情况两个词不能相互替换使用,可能所要表达的词的含义不同,可能词的语义会有所改变。因此,本文将从几个方面简单谈谈我对这两个副词使用规律的看法。  相似文献   

8.
李倩 《科教文汇》2011,(5):123-124
本文介绍了文化语境的含义和设置的意义,并从社会历史、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等多方面阐述了社会文化语境对英语词语翻译所产生的影响。由此阐明在语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才能使翻译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相似文献   

9.
翻译的过程主要为理解和表达的过程。要正确理解原文的含义或作者的意图,就得依赖于译者的认知在原文语境中进行判断和推理;恰当表达原文作者的意图,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神似与形似的表达效果,取决于译者对译入语读者的语言和世界知识结构认知程度,因此译者认知能力的培养在翻译实践中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文化语境的诸多因素影响着语词的翻译。因此,在语词的翻译中,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根据具体语篇,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相似文献   

11.
彭翠 《科教文汇》2012,(5):134-135
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该如何处理汉语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呢?本文通过分析《兰亭集序》的翻译,提出了一些方法.译者必须了解不同民族社会文化体现在语篇中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语词所包含的文化语义,仔细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才能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  相似文献   

12.
戴运红 《大众科技》2009,(8):203-203,208
文章从习语翻译与文化的关系出发,探讨中西方在历史典故、宗教信仰、生活习惯、地理环境等方面的文化差异,提出英汉习语翻译中首先要保证原文隐含意义的准确传达,根据具体的语境提出具体的翻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金燕 《科教文汇》2011,(17):159-160
动词「挂」在不同语境下表现句子主体的动作时有不同表现,表达的意义在翻译时需准确把握。本文分析了中日相关翻译的异同,来探讨准确的翻译手段。  相似文献   

14.
歧义是语言运用中产生的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要准确地理解歧义必须把它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语境既能消除歧义,又能产生歧义。着重分析的是在言语交际中语境歧义的产生,对于语境歧义产生的原因,我认为可以从语境歧义可能产生的三种类型来分析,即:语义信息补充过量造成歧义;语境信息不足造成歧义:语义信息错位造成歧义。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专利技术主题识别方法存在缺少语义语境、可解释性弱和主题界定模糊等问题,提出了一种融合专利结构数据和文本语义的技术主题识别分析方法一并解决上述问题,有助于领域人员把握技术研究内容,为研发决策提供科学支持。方法以专利IPC作为结构数据改进纯文本主题建模获取由IPC和专家分类意见指导的主题词向量,同时使用word2vec获取语义词向量,将结果进行向量拼接,进而获得易于解释的精准技术主题,满足细粒度分析要求。最后,以非小细胞肺癌治疗领域作为实证研究,证实了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瑞恰兹的语境理论,文词意义的确定是由其语境决定的,语境的不同会造成意义的多重理解。在翻译过程中,随着语境的变化,原文的复义或增多,或减少或变更。本身包含多重复义的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其复义会趋向于减少。本文借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结合许渊冲先生的译文,探讨诗歌翻译中由于语境变换导致的复义缺失。  相似文献   

17.
浅析模糊语的英汉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茜 《科教文汇》2008,(8):175-176
本文从模糊语的构成特点及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入手,通过对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的分析,提出了英汉翻译中针对模糊翻译信息进行处理的直译,意译,省略,补充,归化几项技巧,从而能准确的把握和再现源语的模糊蕴含,完成翻译的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18.
语境与语义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永化 《内江科技》2009,30(3):47-47
语境在理解话语含义中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话语的使用和理解都要依赖一定的前提,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理解。利用语境能够消除歧义,明晰话语含义;透过话语的表层结构理解到其中深层的含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模糊语的构成特点及语言的模糊性特征入手,通过对模糊语言的语用功能的分析,提出了英汉翻译中针对模糊翻译信息进行处理的直译,意译,省略,补充,归化几项技巧,从而能准确的把握和再现源语的模糊蕴含,完成翻译的语用等效。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简要分析,提出借助阅读练习运用文章语境学习高中词汇,以达到学生在一个特定语境的环境中掌握词汇的准确含义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