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韩愈《平淮西碑》被推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因其文以古体撰写而不符合当时公式文体写作要求,也与其自身人事关系复杂,多得罪于军阀、宦官和权贵有关,更主要的还是受到当时政治分野中各派之间权力斗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历史学、政治学的方法,分析了淮西之战的性质,裴度、李皇甫、程异等人在战争中的作用,韩碑的主旨和韩愈的态度;考辨了唐安公主、石考忠等的事迹,段文昌在士大夫党派分野中的政治倾向,段碑出台的背景等,指出段文昌、韩愈《平淮西碑》的出发点和主旨的不同,还是根源于当时的人事纠纷和士大夫党派斗争之中。韩碑被毁和段碑的出台,都与此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孟孝琚碑》的研究,试图探索南中大姓的来源、形成、族属及相互关系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滇南碑传集》是一部以搜集明清时期云南历史人物碑传文为主体、兼及民国初期人物的碑传类历史文献,由云南著名文献学家、藏书家方树梅在20世纪30年代纂集。本文在简介作者撰述经过、本书编辑体例和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着重探析了其对研究云南地方文化以及明清以来云南与内地关系所具有的重要历史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其昶《韩昌黎文集校注》中校注成就之外,选取了明清大家的韩文批点成果,以明唐宋派、清桐城派为主,是其一大特点。马其昶主要依据桐城派古文创作"雅洁"审美标准,并融入自己的古文观,吸取诸家分析韩文风格、创作技巧、语言内容等评语,体现了马其昶所代表的桐城派的韩文批评观。  相似文献   

6.
1940年4月在青海省乐都县发现的《三老赵掾之碑》,是黄河上游地区发现的数量不多的汉碑之一,也是青海省迄今已知最早的一通石碑。此碑的出土面世,引起当时国内史学界、考古界和书法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该碑煌煌694字碑文,上补正史之缺漏,下增地方文献之异彩,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7.
泰山《三重碑》考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泰山《三重碑》立于清同治三年,属于民间碑刻。该碑记录了当时太平军的北伐援军和捻军在山东及泰山周围的活动情况,其史料价值非常珍贵。是首次在泰山的碑刻史料中发现的类似记载。  相似文献   

8.
《韩愈全集校注》诗歌部分,在先此成书的《韩昌黎诗系年集释》所取得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在校勘、注释和系年等方面作了新的努力。采用了其中精采的论辩,删去了其中芜漫的东西,校正了其中错漏的地方,在其“未备”或“不足”之处狠下功夫,终于使韩愈诗歌校注以全新的面目展现于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9.
王森文,山东渚城人,清初山东名士王成祉之次子。嘉庆十二年任兴安 府安康知县。与郑廉合作,纂修了《安康县志》20卷。嘉庆十五年王森文调任汉中府略阳县知县,公务之余,对石门石刻悉心探究,最后写成了《石门碑Yi》一书。此书是保存至今的第一部石门石刻文献,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金石萃编》卷30《敬史君碑》反映了东魏、北齐的僧官制度,它不仅证明了文献记载的僧官名称:中央僧官沙门统、州级僧官“都统”、郡级僧官“郡维那”、县级僧官“县维那”、寺中僧官“寺主”和“法师”不误,而且碑文补文献记载之不足,每州的“僧官”、“沙门都”的设置都不止一人,州级设有僧官“大律师”。州郡也设有僧官“都维那”,各寺均设有法师。  相似文献   

11.
《平羌碑记》诸所不载,目前仅见于《古今图书集成》,今学者也绝少述及。以大量珍贵资料为基础,多维地考察《碑记》的流传情况、刻立背景、主要内容等,既可作史料补充,也对研究明代羌族地区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在那里他见闻并亲自参与了当地的"迎紫姑"习俗,写了五篇相关作品:《子姑神记》《仙姑问答》《少年游》《天篆记》和《是日偶至》。十二年后,他被贬广东再遇此俗,感而为文,作《广州女仙》。苏轼的六篇紫姑书写对于苏轼研究意义重大,然而历来对东坡作品集的编订、注释和研究都不是很重视这几篇文章,甚至前五篇的写作时间都有很大争议。归根结底,遵循《苏文公诗编注集成·总案》和没有细读文本是导致失误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苏轼的六篇紫姑书写进行考订,基于文本细读、比较,梳理其写作时间和基本关系。  相似文献   

13.
该文对“不孝有三”赵岐注提出质疑。指出赵岐注既与孟子本人关于孝的观念相抵牾,也和孟子之前的儒家学者关于孝的思想大相径庭。该文认为“不孝有三”是孟子引用的古语,是原始宗法制时代人们的孝的观念。赵岐注没有搞清原始宗法制和地主宗法制的区别,没有搞清这两个不同的时代人们伦理观念的区别,错把秦汉时建立在地主封建制基础之上的伦理观念等同于原始宗法制时代的伦理观念。该文在对赵岐注批判的基础上指出,在原始宗法制时代孝有三个层面:其一,“生,事之以礼”;其二,“死,葬之以礼”;其三,在死后的漫长岁月,子子孙孙“祭之以礼”。并进而得出结论,“不孝有三”应该是:生不敬顺,一不孝也;死不礼葬,二不孝也;无后绝祀,三不孝也。  相似文献   

14.
孟浩然世居襄阳涧南园。该地名今已无遗迹。文章根据孟浩然诗、历代相关人员的诗文、古今地望的变迁、河流水系改道,结合历史资料,进行实地踏勘和参照地形图,认为涧南园应在今襄阳城南十里之观音阁北麓、南渠之南的二级阶地处为宜。  相似文献   

15.
朱载堉是我国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在世界上首创了十二平均律理论。朱载堉神道碑原存于朱载堉墓地,即沁阳市东北九峰山下。神道碑由我国明代名书法家王铎撰并书丹,详述了朱载堉世系、生平事迹和学术成果,是研究朱载堉学术思想的重要献资料,对纠补正史之漏误有重要的价值。朱载堉神道碑在清代《怀庆府志》、《河内县志》中,均有录。  相似文献   

16.
明代乐律学家朱载堉神道碑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载堉是我国明代杰出的乐律学家,在世界上首创了十二平均律理论。朱载堉神道碑原存于朱载堉墓地,即沁阳市东北九峰山下。神道碑由我国明代名书法家王铎撰并书舟,详述了朱载堉世系、生平事迹和学术成果,是研究朱载堉学术思想的重要献资料,对纠补正史之漏误有重要的价值。朱载堉神道碑在清代《怀庆府志》、《河内县志》中,均有录。  相似文献   

17.
现今的“河南”在中国历史上有多种含义,作为自然区域的河南在不同的朝代指代黄河的不同流域。河南作为行政区划单位,自秦代以来,在不同的行政制度之下有不同的指代范围。河南这一名称的长期存在是与地名本身的特点和本地的政治形势与文化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宋玉《招魂》中“庐江”一词的诠释,历来众说纷纭,未有确解。我们根据历史地理学中“地名原始”、“地名迁徙”、“地名沿革”的考据原则,考证了古庐子国在先秦时期的变迁及其与庐江水的关系,追溯了汉代庐江水的“地名原始”,认为《招魂》所记的“庐江”当为河流名。位置在长江以北。在战国时以舒城为中心的区域内,即今江淮平原西部安徽省六安市、庐江市与桐城市中间一带,很可能就是如今流入巢湖的杭埠河。  相似文献   

19.
张含年谱     
云南明代文学家张含,出身官宦,少年得志,二十多岁获得诗名。中举后却七试春闱不第,退居家乡云南永昌;将一生精力放在诗歌创作和文化传播上,为云南文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瑯嬛记》一书的作者及成书时间,一直不得而知,通过利用历史文献,采用实证的方法,推断出该书成书的大致时间及作者情况,并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