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导读】媒介考古学,逆着进化的巨流,与体制性考古学相对立,进入深层时间,书写技术、符号、隐喻、象征以及影像的史诗。在虚拟媒介的反记忆之光烛照下,现代人在古典世界遭遇到新媒介、新新媒介,在“前人类纪”遭遇到“人类纪”和“负人类纪”。2008年,在美国一份名曰“连线”(Wired)的科学杂志上。  相似文献   

2.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 “媒介即是环境” “环境即是媒介”.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相似文献   

3.
随着媒介嵌入人类社会交往,人类社会经历了无中介的面对面现实交往和中介化的虚拟交往两个阶段,正在迎来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云交往”即数字交往。元宇宙作为深度媒介化时代的主导媒介形态正处于不断生成当中。与以往媒介不同,它允许人类通过各种终端“进入”其中进行体验与行动,是一种“体验性”的媒介;它突破了将媒介视为信息传播载体和工具的传统观念,在生存层面构成人类未来社会的基础设施,是一种“生存性”的媒介。元宇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推动了社会的深度媒介化,为未来人类的社会交往提供了全新可能。元宇宙时代的到来,将会实现人类社会交往时空和交往主体的拓展,实现交往场景的再造和交往体验的复归,最终构建“高流动性”的社会交往生态。  相似文献   

4.
受到哲学思潮、生态现实的影响,“生态”意涵的变化也实现了以生态论为视点的媒介观变化。媒介环境论以媒介构成主义将媒介环境视为感知环境、符号环境和社会环境,这种人类中心主义的媒介观认为“生态=环境”。生态批评论主张以后人类主义立场审视生态,即“生态≠环境”,区别于环境的结构功能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立场,生态是系统论视角主要探讨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和过程;由此衍生的生态媒介研究对媒介物质技术性的强调深化了对媒介-生态关系的认识。“生态媒介论”延续了后人类主义的立场,认为生态是动态互联的媒介,这一媒介观对重新审视媒介技术性、非类人化智能、媒介世界主义等议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5.
杨一萌 《新闻世界》2013,(10):315-317
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理论强调了媒介之所以能够对人类产生影响,其关键并不是媒介传递和表达的内容,而是在于技术本身。换言之,这种媒介技术本身就是起到信息传递作用的“讯息”。纵观近代新闻事业发展史,期间无不渗透着从机械化到电力化,再到数字化这三次科技革命发挥的重要作用。本文从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在新闻事业中媒介形态、传播方式、产业结构等方面的应用入手,通过史料分析、现象观察等方法,综合论证了人类科技体系发展给新闻事业带来的正反两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6.
在媒介生态学理论视野中,媒介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在这个有机生命体的生长过程中,编辑是最具有活力的功能性的核心要素,而体制生态系统、行业生态系统和受众生态系统构成了媒介的具体生长环境,也就是媒介生态系统.在媒介生态系统信息传播链中,编辑属于信息生产者,是信息传播的发起人,编辑不仅“决定着信息内容的质量和数量、流量和流向,决定着传播内容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还决定着媒介生态的状况”①.任何异化的编辑行为,都将导致媒介生态失衡,而作为“社会公器”,媒介的任何生态失衡都会对人类的信息化社会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从媒介生态系统的视角考察编辑活动,有助于运用生态理念规范编辑流程,有助于发现编辑活动的规律,有助于保护媒介生态,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同的社会培养不同的时间观念。本文认为,人类的时间观念在经历了自然时间、钟表时间两个阶段后,正在向新型的“媒介时间”过渡。从自然、钟表到媒介,构成了人类时间观念的三部曲。在信息社会的背景下,钟表时间正面临着危机,塑造新型时间观念的任务落在了传播媒介身上。传播媒介通过对人类日常生活时间的建构,转移了人们的时间参考标准,并且通过技术、内容对时间进行雕琢。塑造了以瞬间性、零散化与无序性为特征的“媒介时间”,这种新型时间观念将对社会发展与人类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美国媒介的战争卖点及人文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波  肖珺 《现代传播》2003,(3):14-18
媒介的卖点是指媒介所表达出来的,并与受众需求达成一致的新闻点。本文分析了美国媒介在这次伊拉克战争前期和战时阶段的主要表现,认为媒介制造的战争卖点经历了从“反恐战争”、“倒萨战争”到“爱国、英雄、解放、自由”多元卖点的三次变化;美国媒介在这次战争报道中既生产了美国意识形态,表现出多元归一的特点,又生产了受众需求,呈现着资本效益最大化的逻辑。与此同时,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商业利益特别是对“象征性经济”的追寻,是媒介积极从事战争报道,而且声音趋同的根本原因;媒介卖点趋同的精神原因是人类对舆论暴政的屈服。  相似文献   

9.
胡继超 《青年记者》2017,(20):126-127
媒介地理学来源于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人类同传播媒介、自然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媒介形态建构着地理环境,地理文化也重塑着媒介形态,帮助人类建立起“想象共同体”与“虚拟实体”.地铁作为现代化大都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重要的新型传播媒介. 地铁:城市传播的媒介 狭义的地铁是指运行在地下的城市铁路或捷运系统,城市地铁站是城市快速交通枢纽综合体,可以满足地铁线路系统之间以及与其他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之间的交通换乘功能,同时承担相关其他城市职能(如商业)等.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中认为:任何媒介都不外乎是人体感觉和器官的延伸.地铁从本质上看是人类的交通代步工具,但从城市传播视角看,城市中的一切物体都可以当做传播媒介,因此地铁也是人体的延伸,一种人们“想象”出的城市中介.  相似文献   

10.
“身体”问题是对“现代化—现代性”的社会历史进程进行反思之后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论域.事实上人类在近现代媒介技术产生之前,主要以身体为媒介实现人与自身及周边世界的沟通和交流;在媒介技术形态异常丰富的现代社会,图像、影像传播再次突显了人类身体及身体语言、身体媒介的重要性,身体媒介的原初性也应在媒介传播研究中被强调和重视.  相似文献   

11.
王学成  杨浩晨 《新闻大学》2022,(4):14-28+119-120
鲍德里亚的“拟像论”以超越工具性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媒介视角刻画了作为“拟像空间”的媒介化世界图景,彰显了拟像世界建构秩序背后的媒介本体性意涵。“拟像论”中所蕴含的媒介本体视角构成了对“拟像”历史释义的再书写和对“后现代”概念的再诠释。在数字化、智能化的“拟像”空间生产实践背景下,重拾媒介本体框架,有助于更清晰地理解媒介在“拟像空间”生产中的角色,更深入地剖析数字化的“拟像世界”及其运行逻辑。  相似文献   

12.
与媒介技术飞速发展相伴的是人类对媒介未来发展趋势的思考.除麦克卢汉持有著名的“媒介是人的延伸”论断外,媒介环境学家苏珊·朗格、刘易斯·芒福德、保罗·莱文森、德里克·德克霍夫等均有媒介延伸思想.他(她)们的思想中包含有“媒介是生命的延伸”、“媒介是媒介的延伸”、“媒介是世界的延伸”三个论断,这三个论断指出了未来媒介对人类三个方面的延伸趋势.未来大数据的意义在于分析、转化数据为这三个方面的延伸服务.媒介技术的历史和现实证明了媒介延伸理论所具有的指引未来意义.  相似文献   

13.
社会学家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关系。媒介生态是把社会环境当作一个信息化的整体来考查的。媒介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其他的社会子系统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即是媒介的生态环境。把“非典报道”放到媒介生态的大环境中去考察,就会发现成败直接关系到媒介在媒介生态中机能的正常发挥与否。面对“非典”这一媒介生态的局部机能失衡,媒介的表现无论是过于亢奋还是免疫力低下,都会破坏媒介生态向均衡的复归,影响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相似文献   

14.
王瑜  于平 《档案时空》2011,(12):28-29
如今,媒介一步步改变着人们学习、生活以及记忆的方式。然而,由于媒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媒介又面临着失去记忆,造成人类文化的残缺和历史记忆的断裂,以及档案的缺失。本文提出媒介失忆现象不容忽视,同时,探索解决的路径,加强对媒介的档案管理,“不要等到10年或20年之后,才发现一代人见证历史的资料已经丢失。”  相似文献   

15.
王瑜  于平 《湖南档案》2011,(12):28-29
如今,媒介一步步改变着人们学习、生活以及记忆的方式。然而,由于媒介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媒介又面临着失去记忆,造成人类文化的残缺和历史记忆的断裂,以及档案的缺失。本文提出媒介失忆现象不容忽视,同时,探索解决的路径,加强对媒介的档案管理,“不要等到10年或20年之后,才发现一代人见证历史的资料已经丢失。”  相似文献   

16.
梁辰曦 《新闻世界》2013,(3):160-161
本文探索了媒介由于其模仿对象的不一致,因而在功能和效果上具有一定的偏向性。根据莱文森的观点,媒介模仿的对象是人类各种感觉器官,其演变的轨迹具有“人性化趋势”,即越来越趋向于人类器官的自然体验。因此,“偏向性”及“人性化趋势”既是两个对立又互补的特征,同时也是塑造媒介形态以及影响媒介演化进程的两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7.
李京丽 《现代传播》2022,(11):29-36
在媒介进入人类生活领域的漫长历史中,媒介逻辑如何影响社会生活,是把握“媒介化生存”本质的一个关键角度。从人们在媒介化生存中与媒介的接触界面而言,技术改变时空关系、承载符号系统、突破身体真实与虚拟的感知界限,是探究“媒介化生存”三个最重要的研究向度。从学界对媒介与时空关系的研究历史切入,先从时空关系改变、突破身体真实与虚拟感知界限两个角度探究呈现了“媒介化生存”的基本逻辑,并提出了媒介化生存中人的主体性消解的危机。  相似文献   

18.
每一种新媒介的横空出世都是对旧媒介生态的探索革新与后继性科技成果的补偿性呈现。VR技术媒介化实践延展了新闻产业版图,颠覆了科技传播的外在图景与内在机理。“深度浸润”下的VR媒介探索了人类认知世界的无限可能,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业的渗透催生了深度融合、界域消融的场景新样态。物理场景的捆绑与裹挟在VR时空生存范式中已然形同虚设,被5G驱动时空重构的“虚拟与真实”映像全方位渗透、笼罩下的社会场景,正全方位多视阈地召唤着“具身性”传播时代的来临。  相似文献   

19.
大众传播媒介,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进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报纸到广播到电视再到今天的互联网,传播手段越来越先进,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这一概念,认为任何一种媒介的出现都传达了一个社会来临的信息。在今天的传媒新技术条件下,我们已经迈人了信息社会。  相似文献   

20.
位宏如 《新闻世界》2013,(4):260-261
“关注健康、维护健康”已经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主题之一,公众对健康的渴望与追求也与日俱增。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媒介技术的蓬勃发展,健康传播在我国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