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天,我让学生听写“渺小”,并给“渺”字注音。学生交上来的作业普遍是这样:渺miao小。当我在“miao”上画圈时(代表错误),有学生拿着本子上来找我了,说:“老师,你不是念‘miaoxiao’吗?我这样注音,怎么是错的呀?”我一听,原来,学生没弄明白“渺小”是两个上声的字相连,“渺”应念阳平,而在注音时,还是应该写“miao”才对。我一解释,学生点点头,拿本子去订正了。  相似文献   

2.
一我曾出了一道作文题《说“一”》,学生难于下笔。于是,我做了如下的启发与引导。我问学生:“一”不是起点吗?学生想到了“一月一日”是岁月之初;“一年一岁”是生命之始;“一次一步”是事业之端;想到了朱自清的话:“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我告诉学生:“一”也是全部啊!学生想到“一心一意为人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一门心思钻学问”,就是全副心  相似文献   

3.
随手翻阅新课程实施以来的各类练习册,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许多题目都加上了诸如“我会”、“我能”之类的词语。可以看出作业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作业中都是“我”喜欢做,“我”能够做,目的是彰显自我。殊不知,自我是一种内心的觉醒,而不是内在的标签。不论学生是否喜欢,是否会做,均以“我会”、“我能”强加于学生,恰恰丧失了学生自我反省的意识。以“我”的名义命题,使学生承受“哑巴吃黄连之苦”。  相似文献   

4.
杨晓燕 《课外阅读》2010,(11):138-13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从“要我写”到“我要写”,我一步一步地努力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有话爱说。  相似文献   

5.
开心QQ糖     
为什么魏同学打电话给何同学,何同学不在家。于是,他妈妈接电话:“喂!他不在家,请问你贵姓呀?”魏同学:“我姓魏。”何妈妈:“魏什么?”魏同学:“为什么,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爸爸姓魏,所以我就跟着姓魏了。” 一根鱼骨头老师:“我们人体中共有大小206根骨头。”学生:“我有207根。”老师:“你怎么会多一根呢?”学生:“今天早晨我吃下一根鱼骨头。” 靠山学生:“老师,你把我的名字写错了。”老师:“没错啊!”学生:“我是‘峰’,你写成‘峯’了。”老师:“这俩字可通用。”学生:“可我爷爷说,那样我才会有靠山。” 做好事课堂上,老师正在表扬做…  相似文献   

6.
背景说明:一位学生向我推荐“乡村哲学家”刘亮程的《我改变的事物》,要我在课堂上讲讲。读罢全文,我受到深深的震撼。我把文章印发给学生,要他们先谈谈自己的看法。看法不一,有认为是一篇老土的无聊的文章。有认为是一篇深刻的文章。我发下小纸条,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解读,把“这是一篇关于____的散文”一空填好交上来。学生看法各异.“改变”、“命运”、“生命感悟”、“人与自然”、“瞬间与永恒”、“寻找精神家园”等词语出现频率较高。说明学生还是基本  相似文献   

7.
“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无穷”。阅读教学中如何处理好学生的“一饭之需”和让学生“终生受用”的关系,听了一位老师《钓鱼》一文的教学,颇受启发。讲课开始,教师在引导学生审题时,为了帮助学生弄清本文的重点,设了一疑:“本文写谁同谁去钓鱼?”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后,提出了四种说法:“我和阿成去钓鱼”“我跟阿成去钓鱼”“阿成和我去钓鱼”“阿成跟我去钓鱼”。这时,教师让学生比较这四种说法,想想哪一种说法更符合文章的主要内容。学生经过比较,思考,茅塞顿开,文章写的是“我跟阿成去钓鱼”。此时,  相似文献   

8.
倪呜 《小学语文》2014,(3):38-39
记得我在写“教学理念”一栏时,不假思索地写下了“让学生需要我,让学生可以离开我”这句话。在这一理念的指引,我自然而然立足于学生之“需要”去审视教学内容、审度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9.
一、首先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话才是完整话,它有何好处一次上课,我指一幅图问学生“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学生立刻回答“写字”。“谁在写字?”“在什么地方、谁在写字”学生没有说清。我进一步地启发提问,学生最终说成“图上的小朋友在写字”。我让学生比较“写字”和“图上的小朋友在写字”两个答案,学生看出后一个比前一个好,后一个句子的意思完整,让人听了听得明白。然后,我告诉学生一个简  相似文献   

10.
一、让学生争当“小老师”,做个好学生 学习《燕子》时,学生说:假如我是作者,我要写燕子的外形和飞行。学习这一课,我觉得应该把书读熟背会,要喜欢上燕子。在学习生字词时,学生说:让我来告诉你吧.“偶尔”的意思是……我来考考王艺同学:“生趣”的意思是什么?我想请教朱真宇同学:“小圆晕”是什么?朗读第三自然段,学生说:我还想读这一自然段。有的说:  相似文献   

11.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在不断地发生改变。单一的、一成不变的数学作业已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数学周记”能用我手“写我身边的数学”,写“我发现的数学”,写“我探索数学的过程”,写“我在学习中的困惑”。基于上述思考,笔者决定尝试开放性作业——数学周记。它是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作业题型。在指导学生撰写周记的过程中,我发现利用学生写周记这一“亮点”,  相似文献   

12.
一次教学生词“card”。生词“card”只比以前学过的单词“car”多了一个字母“d”。我想,怎样能让学生很快把两个单词建立联系,既而牢牢记住它们的拼写和含义?于是,我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来轻松一下。我给你们出个脑筋急转弯吧!”学生十分兴奋。我像“幸运52”节目中的主持人李咏一样,向他们一边伸出拳头,一边说:“请听第一题!Number One!”一些学生也向我伸出两只手指大喊:“Yeah!”“怎样在一秒钟内把冰变成水?”这是个热身题。有的学生喊不知道,有的学生说出了答案:“把冰前的两点去掉。”接下来,我又出了第二题:“我在一秒钟内把…  相似文献   

13.
在教学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我就其中的“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一句向学生提问:这里的“强”字该作何解?是“我”本不想喝而“强迫”“我”喝了三杯,还是“我”主动“痛饮”了三杯,或者说是“我”因盛情难却而“尽力”喝了三杯?学生饶有兴趣地议论开了,  相似文献   

14.
这几天,我们在组织学生参加少年儿童书信写作比赛,书信的主题是“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看完一篇篇“杰作”,我颇为得意:一为自己的学生写作能力之高;二为学生在书信中所表现的真挚感人的敬长之情、所表达的令人振奋的宏图大志。可是,就在让他们写信封的时候,居然有好几个学生说:“我不知道我的家庭住址。”我很是诧异,就让这几位学生打家里的电话问一问,他们竟然又说:“我不知道家里的电话号码。”我忍不住问“:假如你迷路了,你怎么找到自己的家呢?”回答仍然是“不知道”。学生对于生存之道的“一问三不知”,让我顿觉汗颜。在教育改革…  相似文献   

15.
孙丽 《四川教育》2020,(6):35-35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稚嫩,尊重学生的“荒诞无稽”。童言本就应该无忌。在公开课《假如我是巨人》中,我说:“假如我是巨人,我就要做一个飞毛腿巨人,在发生火灾时,迅速地赶到现场,将火吹灭。”话音刚落,一个小男孩就反问:“假如火越吹越大怎么办?”我将这个问题交给大家解决。孩子们分别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在河里舀水把火浇天。”“我打119报警。”“我用灭火器灭火”……突然,一个突兀的答案蹦了出来“我撒泡尿把它淋灭。”学生哗然。  相似文献   

16.
我教了《夜莺之歌》(省编十一册)这篇课文后觉得,“宛转”一词学生第一次学到,可通过练习让学生积累运用。因此,我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 )( )的歌声,( )要求学生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可是,事与愿违。学生的答案分别是“悠扬”“动听”“欢乐”“清脆”等。只有少部分学生填写“宛转”一词。批阅后,我愕然了。课间,我随便找几个学生聊  相似文献   

17.
丁元番 《湖南教育》2005,(11):39-39
批改学生作文中的错别字的方法有很多种,但利用笑话批改,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尤为深刻。学生把“一顿饭”写成“一吨饭”,我就说“:一吨等于一千千克,只有鲸鱼才吃那么多。”学生把“兔子”写成“免子”,我就说“:兔上面的一点是小白兔的短尾巴,小白兔没有短尾巴就不可爱了,你千万别把它免了。”学生把“嘴”写成“觜”时,我就说:“‘口’旁好比人的嘴巴,没有口旁就等于没长嘴巴,吃饭只能从鼻孔进去。”学生把“武”写成“武”时,我就开玩笑说“:你是怎么把打虎英雄武松的腿打断的呢?请你告诉我!”学生“士”、“土”不分时,我就用老百姓改对联…  相似文献   

18.
感悟是指人们对自然和社会中某种现象产生的一种顿悟性认识。感悟作文是以触发、培养和应用学生的感悟为目的的有别于技法作文的一种作文形式。它以获得感悟为出发点,以表达感悟为终极目标,触发学生感悟,让学生有“感”而写,有“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抒写“本”我、“真”我,变“要我写、我厌写、我懒写”为“我要写、我想写、我能写”,从而上升到“我活写、我巧写、我乐写”的境界。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讲台上,我正引导学生画“抛物线”的第三步“连线”。突然,一个小白点划着弧线向黑板旁的垃圾桶飞去,“哒”落在垃圾桶外,弹到我的脚边。一看,是一截粉笔头。教室里“轰”的骚动起来——在班主任头上动土!我火冒三丈。学生们的目光齐刷刷扫向教室最后边的“捣蛋鬼”,此刻的他眯着眼看我,一副挑衅的样子。我是个急性子,易发火,学生们似乎感觉到一场风暴就要来了。  相似文献   

20.
一、第一次发现——“我”就是水课前学生未预习,上课时才让学生读课文。读完一遍后,猜一猜“我是什么”,每人在纸片上写一个字,绝大多数学生能发现:“我”就是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