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暴跳如雷急怒叫跳,像打雷一样猛烈,形容又急又怒,大发脾气的样子。暴:暴烈,急躁。大发雷霆比喻大发脾气,高声斥责。霆:响雷,比喻震怒。发指眦裂头发向上竖,眼睑全张开,形容非常愤怒。敢怒而不敢言心里感到气愤,但慑  相似文献   

2.
精灵豆,我昨天才插在花瓶里的紫罗兰和郁金香,今天怎么就枯萎了?你不知道它们是“敌人”吗?什么?它们是“敌人”?  相似文献   

3.
宋哲宗绍圣初年,秦观因受“元祐党人”的牵连,先贬为杭州通判,继而又因“影附苏轼,增损《实录》”再贬监处州酒税,最后又被迁徙郴州。政治上连续的挫折与打击,生活上一一再的变动和颠簸,使一个曾经怀有远大理想的词人感到理想破灭,前途渺茫,情绪也极度低沉。  相似文献   

4.
谁都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可我偏偏“恨”我老妈.理由如下: 理由一:不让我出去玩 痛苦指数: 小孩子嘛.本来就应该享受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生活。可我老妈神经过敏.不让我出去玩。说什么街上坏人多,马路上有危险。和同学一起出去不安全……听得我都能背下来了。  相似文献   

5.
《新闻晨报》2011年8月15日副刊上登载了一张照片。内容是上海鞍山路某个体户小商店门口张贴的“营业时间”,摘抄如下:  相似文献   

6.
父亲与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与作用是不同的,父亲对孩子各方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力,父亲角色在幼儿的成长中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通过不同阶段的"父亲行动",可以有效利用父亲资源,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感谢“恨”     
上课了,我像往常一样发下自学提纲并提出要 求,学生便开始自学。几分钟后,我开始巡视。当我走 到女生贾某身边时,发现她正在书上一遍遍地写着 同样的几个字:“恨政治老师”。我吃了一惊,但是并 没有发火,而是对她说:“抓紧时间学习吧。”  相似文献   

8.
我们在阅读古文时,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字词,它们的古今义发生了较大的,但又不易察觉的变化。如不加注意,容易造成误读,影响读者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憾”“恨”“怨”这三个词,它们的感情色彩和意义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宋代词人借“恨”这个简单的字,在词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离情别恨,爱恨情仇和失意怅惘。将个人感情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使这个字的语义表现出种种的多样性。对不同作品中“恨”语义的解读,有助于更好的品味词旨。  相似文献   

10.
《初中生》2011,(25)
小河马(22□□□□kkk):姐姐,我怕老爸。他沉默寡言,不和我交流,总是用严厉的眼光瞪着我。有时候,我做了一点错事,或者根本不是我的错,他对我都是一顿训斥。我真的受不了他。他算个什么东西呀?  相似文献   

11.
我与姐姐是听着同一个故事长大的。这个故事的大致情节如此:父亲在读中学时爱上了一个叫张菊花的女孩,后来发生了意外,张菊花被倒塌的危房砸伤,在她快死时,父亲当着很多老师和同学的面,拼命地、一声声地呼喊自己的爱情:我喜欢张菊花!张菊花,我喜欢你!——在那保守的年头,父亲的举动无异于袖珍型的唐山大地震,“早恋”的他被赶出学校,并受到了全村人的讥笑……  相似文献   

12.
老劳特是这里鱼市场的大户,有个1米9高的儿子,很懂事而且听话,除了上学外,课余的时间几乎都在帮助父母劳动。  相似文献   

13.
雪儿 《陕西教育》2005,(7):53-54
父亲是先天瞎,13岁跟一个老瞎子学艺学了10年.后来独个儿闯江湖坐在墙根底下给人算八字。碰上红白喜事,就抱着一把月琴过去.唱一些好词儿夸人。因为父亲能应景编词儿.每次拿“红”都比别的瞎子多。  相似文献   

14.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个人向感情的高峰攀登,可以中途休息;从怨恨的险坡往下走,就难得留步了。(巴尔扎克《高老头》) 读了这段材料,你有什么感受呢?请把你的感受、领悟或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记录下来,自主立意,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相似文献   

15.
“家族小说”中的“父亲”是“传统”的象征。现代学史上的“父亲”是一个错位的“被告”;“十七年”时期的“父亲”分显性和隐性两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家族小说”中,父子之间是一种对话关系。  相似文献   

16.
“爱”“恨”是一组对称的反义词,但在语言的使用中,“爱”“恨”却是不对称的。从具体调查来看,“爱”“恨”的不对称性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句法成分层面以及语义层面。基于此,在探究“爱”“恨”不对称表现的同时,阐释“爱”“恨”不对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期对反义词教学及对外汉语教学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无疑是养成学生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好素材,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素材。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因,爱国主义教育却往往会遭遇一些尴尬的事情,尤其是当“爱”遇上“恨”时,对历史教学以及教师素养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下面我就所遇到的课堂尴尬以及改进的措施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8.
薄命君王李后主以杜鹃啼血般的笔法创作了三十余首绝唱。纵观其词,在伤春悲秋、别离思亲、国破家亡、遗憾悔过诸多方面,无不传达着"恨"的人生体验和浓郁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9.
汪宓 《学语文》2003,(2):3-43
初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塞翁失马》有“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日:‘此何遽不为福乎?”’一段,《教师教学用书》把文  相似文献   

20.
一、恨的缺失 通过媒体宣传我们会发现,现在情感教育的流行语是“爱的教育”。仿佛爱是全能的,只要有了爱,学校就会办好,教育就会成功,人们就能健康成长。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也经常看见国人对周围事物的冷漠,在他们的身上,最缺少的是什么呢?是鲜明的爱与恨。在这些冷漠的背后,折射出一个令人隐忧的社会现象:爱和恨的情感缺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