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09年12月25日下午,南京新华大厦,九楼会议室。窗外寒气袭人,屋内暖意融融。新华日报首届编辑记者个人作品研讨会——沈峥嵘人物通讯研讨会正在这里举行。这是新华日报为加强新闻队伍建设,培养名记者、名编辑的重要举措之一。来自江苏省记协、高校的专家学者和读者代表等就如何创新党报人物通讯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会上,新华日报记者沈峥嵘从典型人物报道、普通人物报道和人物写作方式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从事人物通讯采访写作的经历和体会。江苏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周世康、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延明、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江苏省司法厅教育培训处处长袁诚、新华日报焦点新闻部副主任孙巡、《传媒观察》主编助理赵允芳等,围绕沈峥嵘独立或与人共同执笔的20篇人物通讯发表了真知灼见,从多种视角和多个层面探讨了新时期党报新闻报道在观念和手法上的创新之处。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周跃敏主持了此次研讨会。新华日报社党委书记、社长、报业集团董事长许洪祥在会后进行了总结发言。  相似文献   

2.
今天这次研讨会,是新华日报培养名编辑、名记者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计划每半年举办一次这样的个人研讨会,在报社内部营造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办报质量。这次沈峥嵘作品研讨会,我们事先选取她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的20篇优秀人物通讯提前发给了大家,以便于今天的研讨和总结。这些作品有的是沈峥嵘个人所写,有的则是与人合写。我们今天研讨的重点是探索如何创新新时期党报的人物通讯报道。  相似文献   

3.
今天这次研讨会,是新华日报培养名编辑、名记者的重要举措之一,我们计划每半年举办一次这样的个人研讨会,在报社内部营造浓厚的业务研讨氛围,加强新闻队伍建设,提高办报质量。这次沈峥嵘作品研讨会,我们事先选取她从2007年10月至2009年10月期间的20篇优秀人物通讯提前发给了大家,以便于今天的研讨和总结。这些作品有的  相似文献   

4.
刘文平 《军事记者》2006,(11):22-23
新闻有价值,价值有大小之分。追求和提炼最大的新闻价值,是所有记者编辑共同探索和努力的课题。刊于2004年7月15日《人民海军》报头版头条的消息《军事变革是每个官兵的分内事》,是一篇针时性和指导性较强的新闻作品,受到读者好评并被评为该报当月好稿。围绕这篇消息的编辑过程,谈谈如何提炼新闻价值,也许对通讯员和年轻记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5.
“你们来了真好。”这是我在跟随“省直新闻单位青年编辑记者阜平一线行”活动中来到革命老区保定市阜平县天生桥镇南栗元铺村采访时,当地群众说的话。  相似文献   

6.
新闻作品中要不要流露记个人感情,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一种流行的观点是,新闻不是学,记不应该为见证了重大事件激动,产生参与的错觉;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新闻同样是人学,客观描述不足以表达出感情,也不能满足读感情上的需要。特别是人物通讯,适当的议论、抒情会使作品更精彩、抓人。  相似文献   

7.
发现新闻线索是新闻报道的开端,没有发现能力,新闻活动就无从谈起,在新闻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强化记者基本功,丰富新闻源,成为媒体赢得新闻竞争的基石。笔者从新闻线索的特点、发现新闻线索的渠道以及发现新闻线索的前提入手,阐述记者发现新闻线索的途径和记者应备的素质。  相似文献   

8.
新华日报举办青年记者新闻作品研讨会,这本身就是一件新闻。我很高兴参加这样的研讨会,对新华日报从培养人才、树立典型的角度促进办报的思路和创新举措击节叫好。我与沈峥嵘同志熟悉了解,她并无法律方面的背景,报道的法治类题材比例也不大。比如这次研讨范围的20篇人物通讯作品,涉及法治的也只占少数。然而,据我所知,近年来省法制新闻协会的江苏法制好新闻评奖,沈峥嵘不仅年年有佳作获奖,而且常常是一、二、三等奖同时兼得。其实我们参加评奖组织工  相似文献   

9.
新闻讲究时效性。记者、通讯员千方百计、千辛万苦“抢”回来的新闻,编辑当然应该及时地编发。否则,那“抢”的努力岂不打了水漂儿?  相似文献   

10.
标题是一篇新闻报道的点睛之笔。2007年,笔者从编辑岗位前往河南日报农村版新闻采访部做卫生、交通、水利等厅局的跑口记者。一线记者要提高上稿率,所写稿件被编辑一眼看中而不是在众多稿件中淹没,就要动心思提炼制作出一条让人印象深刻的标题来。四年的记者工作实践,使笔者对新闻标题的提炼和制作有了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笔者认为,提炼和制作新闻标题,  相似文献   

11.
今天来参加沈峥嵘同志的人物通讯研讨会,非常高兴,我是推掉了其他几个会议来的。原因有二:其一,我曾经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当过新华日报的特约通讯员,写过不少新闻作品。今天是一个同行的新闻作品研讨会,应该来好好学习。其二,我现在又从事新闻教育工作,有责任从一线记者这里带回一些鲜活的东西,给我们的学生。为了参加这个会,我琢磨了很长时间,讲点什么  相似文献   

12.
驻外记者是报社的一支重要报道力量,做好驻外记者工作十分重要。近半年来,由于大家的努力,驻外记者的精神面貌与过去大不一样;工作质量和水平与过去大不一样;记者通联部组织指导工作的力度和水平与过去大不一样。大家充分认识到驻外记者作为报业集团的窗口、形象、大使所肩负的责任,按照党委的要求,自觉在编委会组织领导下,团结奋斗,积极进取,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作为驻外记者如何搞好新闻报道,我觉得有三点很重要。  相似文献   

13.
新华日报自诞生74年来,在历代新华报人的共同努力下,已日渐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如今,以新华日报为母报的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已拥有14份报纸8份刊物和一个网络群、一个移动手机媒体及10多家经营性公司。在当下的媒体竞争态势中,在从传统报业向现代传媒集团的迈进过程中,青年无疑是事业的希望,也是使新华日报这棵大树再次焕发蓬勃生命力的一支重要生力军。而新华日报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也是青年人锤炼自我、成熟成才的良好平台。为了让年轻记者、编辑更好更快地成长,近年来,新华日报悉心做了大量工作,如通过"记者基层联系点制度"等督促年轻记者深入生活一线,去除浮躁,潜心事业。近日,新华日报又专门为青年记者编辑举办了一次业务交流座谈会,本期"专题聚焦"便是此次会议的发言摘要。  相似文献   

14.
《军事记者》2010,(4):70-70
如果说,新闻学是“事学”,那么它的起步功夫必定是“选学”.即从所处信息社会的海量信息中鉴别出可以另眼相看的新闻信息.并从中选择出能够加工成新闻作品的新闻素材来。初涉新闻写作的人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看到发生什么事,就写什么事。殊不知,这些事不一定都是新闻素材.更不一定是媒体需要的内容。如果见啥写啥,  相似文献   

15.
新闻摄影这种表达方式不受国籍、地域、民族、语言、习俗和文化差别的影响,是真正的最广泛、最大众化的新闻传播方式。实践证明, “图文并重”不仅对增强报纸的感染力、说服力,争取读者有着直接的意义,也是壮大新闻事业,深化报纸新闻改革的趋势和潮流。新闻摄影并非与消息、评论、通讯等其他文字体裁平起平坐,它们之间只是一种协调与合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读书读皮,看报看题,是说标题应先声夺人,提升作品,也充分概括了新闻标题的重要性。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环节。制作一条好的标题需要一定的创意,但也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规律。  相似文献   

17.
18.
关于策划,目前有一个公式化的定义获得了大家广泛认可:策划=发现+提炼+升华。按照这个公式,提炼就是整个策划过程中的第二道工序。笔者以为,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应该普及的还是日常的采编策划,只有采编策划成为新闻从业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和手段,我们的新闻作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精神生活需求。总结《今日科技》杂志多年来的采编策划实践,我们对“策划=发现+提炼+升华”这个公式有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这里说的总编辑深入基层要做到“三多”,是指多走几步路,多问几句话,多停几次车。总编辑担负着带好队伍的重任。能与总编辑一起到基层从事新闻实践活动,是许多记者的愿望,特别是对于年轻记者来讲,更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因为总编辑大多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总编辑的一个自觉行为,一个独到见解,一个善意点拨,往往能使同行的记者受到振聋发馈的启发,甚至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20.
编辑《李文珊文集》(三卷本,2006年12月,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中卷本所选集的124篇通讯作品时,让我进一步理解了通讯是新闻的主要载体,它以反映人物、事件更细致详尽,更具体生动,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等特点,成为新闻报道的常用形式,成为新闻写作的常用文体;清晰地看到了李文珊在当记者时,以激扬文字来指点江山、臧否人物的犀利文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