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不知从何时起 ,我们的语文教学很忌讳老师的“讲”。很多教师把“少讲”或“不讲”作为平时教学的一个原则 ,若是公开课、比赛课 ,教师更注意做到少讲或不讲 ,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展示 ,让学生讲 ,还美其名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真的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吗 ?其实不然 ,出现这样的问题最关键的是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讲”与“灌”、“填”是两码事今天的语文课忌讳“讲” ,可能与没有正确认识“讲授法”有关。许多教师把“讲授法”等同于“满堂灌”、“填鸭式” ,把“讲授法”这一课堂最常用的…  相似文献   

2.
许志忠 《考试周刊》2012,(55):133-134
古今中外有许多教育家都重视“问”,但现在有许多中学历史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搞“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一讲到底,把学生简单地当做听众,这样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者认为要上好历史课应该把问题意识引入课堂,“师问生”,“生问师”,师生“互问”,这不仅是必要的.而且还是一门学问。  相似文献   

3.
“10+35”教学模式要求把课堂主权归还给学生,把传统教学模式教师45分钟满堂灌的形式转变为"10+35"的教学模式,即课堂上学生讲35分钟,教师只讲10分钟,学生通过预习、展示、反馈来掌握知识.  相似文献   

4.
汪艳 《教书育人》2008,(10):56-57
试卷讲评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教学中占有一定的课时比例。 目前的试卷讲评模式,大多是教师一张试卷讲到底,学生从头听至尾“传授——接受”的模式。课堂上教师生怕讲不完,拼命“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根本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这样使得学生对答题所犯错误仍不知其故,对于自己如何改正,方法仍不明确。  相似文献   

5.
每位教师都知道,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启发式”,摒 弃“满堂灌”。可在实践中,满堂灌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思想品德课也不例外。这并非是教师想要满堂灌,而是教师不知“启发式教学”的内涵,以为课堂上教师多提一些问题让学生回答就是启发式教学,而教师讲就是满堂灌。 由此,在课堂教学中,出现了教师应该讲的不讲,还不到提问的时候就提问。如一位教师上《人格比金钱更宝贵》一课时,当板书完课题后,就提问:请你们想一想,人格为什么比金钱更宝贵?由于教师没讲明什么叫“人格”?没有讲清楚“人格”宝贵的道理,以及“人格与金钱”的关系。这样学生怎么能回答出教师提出的问题呢? 诚然,课堂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回答是属“启发式教学”的范畴,但要分清楚的是:提问是否适时、适度,所提问是否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有否思考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不良倾向,注入式、“满堂灌”仍是其主要的表现。有些教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忽视了启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愿望来代替学生的客观实际,不注意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发挥学习积极性,不重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当堂理解和消化。他们采取注入式硬灌的办法,站在讲台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一口气讲到底。并且,不适当地旁证博引,过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内容。这种现象在许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实际上,并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从思想认识上来说,这些教师认为他们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学生只是知识的接受者。因此便把课堂教学理解为教师主动传授和学生被动接受这样一种简单  相似文献   

7.
汪伟涛 《师道》2008,(12):24-24
在新的教育形势下,教师们关于课堂上讲多讲少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新课改就要彻底摈弃传统的“满堂灌”,把学习主动权放给学生;也有的说,不多讲学生如何能够理解、如何能够取得理想的成绩?一时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8.
孔俊霞 《学周刊C版》2011,(7):181-181
一、转变旧的教学模式,变“教”为“导” 在数学教学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地位,每一个教师都应该首先弄清楚,那就是: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可是,在今天的教学中,还是有为数不少的教师采取过去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一讲到底,满堂灌。教师的“教”,只是为了学生能听得懂,而学生的“学”也好像是为了听懂教师的“教”而拼命。这样的教学模式,很显然是把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颠倒了,老师成了教学的主体,而学生就像一口知识的大缸,在机械地、被动地接受教师的灌输,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没有一点主动的余地。试想一下这样的教学课堂,何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何谈教学效率的提高?因此,要想在教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改变上述的教学模式。教师必须学会转变教学观念,转变教学中的角色。变“教”为“导”,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打开心窍。  相似文献   

9.
《考试》2008,(9)
一、学习方法一味强调学生"主体",弱化教师"主导"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材、课堂和教师为中心,教师"一讲到底""满堂灌",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要求学生主体的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0.
让学生多读     
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主要途径,“读”是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任务之一。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把“读”的训练抓扎实呢?我认为,第一,要给学生早自读的时间,切莫再给学生上课。第二,要给学生在课堂读书的机会。教师不要不放心,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只有亲口诵读,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才深有感受,才能获得真知。课堂上,教师只能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及疑点。不讲学牛已经会的知识,或通过读,自己能够弄懂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从听自然课中发现,重视传授知识,忽视培养能力的传统教学方法,仍然以各种形式表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其表现:一是“满堂灌”。有的老师把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有的老师指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某些词句标出来死记硬背;有的老师在课堂上,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默读课文,复述内容。二是“满堂问”。有的教师把课文中准备灌输的知识,分成若干问题,一问到底;有的老  相似文献   

12.
在应试教育和旧的教育观念影响下的数学课堂,教师很多时候采用了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讲课追求讲深讲透,一步到位。教师对精讲多练的理解也有所偏差,认为精讲多练就是把公式、定理告诉给学生,然后编拟出很多题目要求学生做,大搞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将学数学理解为就是做题,而做题就是如何套用公式、定理。其实,通过这样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春风 《考试周刊》2011,(50):76-77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少教师常犯这样的毛病——满堂灌,整堂讲。,他们总是担心学生听不懂,担心自己讲得不透。浅的题目要讲给“差”生听.难的题目要讲给优生听。长此以往,学生成了听众,课堂成了讲堂,结果是学生练习机会少了,接触题型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少了。学生觉得课堂上似乎听懂了,课外作业却不会做,成绩自然上不去,能力也提高不了。针对这些情况,我想对“满堂灌”的老师说一句:“还学生思考时间。”  相似文献   

14.
读,是理解语言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之根本。如何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把“读”训练到位,我认为: 首先,要给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机会。教师要树立“讲”为“读”服务的教学指导思想。学生只有亲口诵读、亲自参与理解语言文字的实践活动才能获得真知。课堂上教师只讲课文的重点、难点和学生的疑点,不讲学生已会的知识、不讲学生通过读书自己能弄懂的问题。 其次,要保证学生在课堂上读书的时间。须知,上阅读课不是搞阅读速度测试,是培养学生“自学”释“疑”的能力。“疑精于思。”对“疑”要做到“问”而后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传统教学的一个重要弊端就是把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作为教学过程的核心,这就必然出现“以讲为主”,甚至“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由于课堂上的正面灌输必然会导致趋同思维多,求异思维少,注重结果多,指导过程少,总而言之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少。久而久之,势必造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采用一言堂、满堂灌的方式,把知识一讲到底,学生在被动地听讲,只会机械地记忆,没有探究知识的机会,学习能力也无从谈起。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必须让学生有探究学习的过程,自我建构知识的机会。如果教师主宰了课堂教学,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大包大揽,学生只有一  相似文献   

17.
一、对现有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抑制学生的智力开发,这种教学过程亟待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理解为教师一人占领课堂,学生只能是被动式地接受知识,而改变满堂灌式教学过程,也决不能理解为不需要教师讲授。恰恰相反,应该强化教师的讲授,问题是这种讲授建立在什么基础上,当学生自我探究遇到了这样  相似文献   

18.
新课程认为数学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过程,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学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学生积极思维的引导者,探求知识奥秘的引路人。然而,现实的课堂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不研究教法,不注重学法指导,“满堂灌一灌灌到底”、“满堂练一练练到底”、“一言堂一讲讲到底”成为许多人习惯使用的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阻碍了学生智力的发展与能力的培养。下面仅就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与引导谈一点粗浅看法。一、提问与引导的重要性(一)提问与引导能够激发、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课本知识对学生而言,…  相似文献   

19.
张命华 《山东教育科研》2014,(20):F0004-F0004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最重要的时光莫过于课堂学习时间。除了假期之外,学生成年累月地在课堂上度过,因此,课堂决定着孩子学习的成败。也许我们已经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模式,家长只管把学生送到课堂,老师只负责把知识讲解给学生,却很少有“局外人”来冷静观察这个课堂的效果到底怎么样,这样的教学模式到底适不适合每一个学生。  相似文献   

20.
许学平 《学周刊C版》2011,(6):157-157
我们经常能见到这样的语文课:学生课文还没读上几遍,教师就迫不及待地讲起来。有的教师干脆自己唱“独角戏”,或任由学生做“群众演员”;有的教师用多媒体“一灌到底”,不管学生能不能接受,会不会接受;有的师生一起进行“才艺展示”,课堂成了表演的舞台……这样的课堂看似热热闹闹、认认真真,但是实际上,这样的课堂语言训练不到位,使教学变质、变形,课堂上学生到底学到了什么,很难看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