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从《红楼梦》以"情"为主旨的角度入手,谈了宝黛之情、祖孙之情、主仆之情、朋友之情、博爱之情等,得出"情本思想"贯穿《红楼梦》全篇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新出楚简中的"性"字都写作"眚",而"情"字则有时写作"青",有时写作上"青"下"心"的结构.结合传世文献进行考察,可知先秦"性"、"情"二字的特殊形体是反映了当时"性"、"情"概念的不同内涵的,而且这些内涵又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先秦"性"、"情"概念内涵的演变及文字形体的选择与当时整个哲学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诗的本体--"情气"着眼,解读著名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对这一诗学细胞中所包涵的"情、象、意"等诗的基本要素,作了深入的"细读";同时,本文还从诗学的审美心理和创造心理、从语言学的语言传承、语言传达、读者接受等角度,对王安石这一诗性创造作了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4.
"贞节"作为理学家所鼓吹的一种专属于女性的美德,简言之就是要求女性保持两性的纯洁与单一。在《情史·情贞》中冯梦龙试图以"情"为中介,批评"贞节"理念对于人性的束缚。但冯梦龙自身对儒家伦理美德的默认,注定他构建"情"与"贞"的蓝图时,往往陷入理学糟粕而不自觉。  相似文献   

5.
建构成一个完美的民族声乐表演体系,以情带声,以声表情,互相依存、互相作用,有机地结合,"情"终需"声"来体现,任何只重"声"而轻"情",只追求"情"而忽视"声"的倾向都有失偏颇。唯有"声"与"情"的结合和统一,相辅相成,才可能实现相得益彰的意义上的艺术创造。  相似文献   

6.
沈宁 《现代语文》2008,(2):29-31
汤显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戏曲作家之一, "主情说"的代表人物.本文试从"情"的内涵、"情"产生的原因、"情"的局限性和"情"的积极意义四个方面阐述汤显祖的"情".  相似文献   

7.
脂砚斋评语"宝玉情不情"的内涵是什么?本文深入到作品内部,结合脂砚斋的其他评语,认为贾宝玉之"情不情"是指贾宝玉能够用自己的感情去赋予那些没有感情的东西,包括人和物两个方面.也就是说,贾宝玉把没有感情的人和物看作有感情.它具体包含体贴语、荒唐语和痴呆语三个方面的内容.贾宝玉之"情不情"所造成的"囫囵不解"现象,一方面是日常的交际中存在的"言不达意";另一方面是其"女清男浊"论之核心思想,在那个时代,因出现搭不上车的现象而不被人理解.贾宝玉之"情不情"是脂评"囫囵语"的重要内涵之一,为宝玉所独有,"移之他人不可".  相似文献   

8.
刘红 《华章》2008,(18)
求"真"、求"情"是写作的基础,在平时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求"真"、求"情",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这样,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用求"真"、求"情"去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相似文献   

9.
借助诗性生命美学的视角对唐代美学范畴"情"的丰富内涵加以阐释.通过对"情"的字义的探寻,对其去蔽过程的解释以及在艺术世界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探析,得出正是因为情的存在,人的内在生命才显得完整而没有缺憾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知识中心、"好生"中心、自我中心是课堂教学中"共情"缺席的主要原因,教师必须换位思考、找准和声,必须腾空自己,放慢脚步用心陪伴,必须从多角度用发展的眼光、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样才能与学生准确"共情".  相似文献   

11.
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践行教育之情.本文主要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班级管理中"情"的运用.  相似文献   

12.
历代文艺评论家都十分重视"意境"。"意境"的构成无外乎"情"与"景"两个因素,在"情"与"景"之中,"情"居主导地位,这是历代文学家在不断创作中逐步认识到的。写诗评诗要做到情景交融。"真"是情景交融的基础。"真"即自然,对生活有真知灼见,才可能写出真实、自然之语,才能达到情景交融的境地。  相似文献   

13.
在文论史上,首次从纯文学的角度探讨诗歌艺术创作规律的诗论专著是钟嵘所著的《诗品》.他在《诗品》中提出了"穷情"的概念,其所论述的一系列诗歌审美标准也都是以"穷情"为核心展开的.钟嵘认为只有"穷情"的诗才"有味"."情"出现于他对上、中、下三品诗人的评价中,可见钟嵘对诗歌"穷情"的重视.以"穷情"为核心,分别从创作和接受角度阐述"穷情"要"自然",有"滋味"."穷情"理论的产生,对诗歌审美价值的张扬和"审悲快感"理论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情智相长"就是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充分利用自己的情感和智慧,共同创造和谐的环境,使双方情感与智慧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最终达到师生情智共升的教学效果。情智相长是良好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特征,也是一条有效的教学原则。利用情智相长,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师生都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智慧,共同实现生命发展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采用文化分析方法,在前人充分考证的基础上,分析了<红楼梦>"梦"的观念内涵.作者自称"大旨谈情",并不表明作者试图对情理关系进行观念性的历史性反拨."情"是古典哲学特别是宋明理学的核心概念之一,在中国古典哲学和伦理学体系里,它是与"理"相对的概念.<红楼梦>所言之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家国之情,另一是儿女之情,作家的创作本旨在于"说梦",因此所谓家国之梦、儿女情梦具体而言是一场"情梦".  相似文献   

16.
"物感说"是我国魏晋文论中的重要学说,论述的是作家创作中"物"与"情"的关系.陆机在《文赋》中论述了作家有感于四时景物而产生创作的冲动,刘勰则将"物"的内涵扩展为一切客观外物,并强调了"物"与"情"的互动关系,钟嵘则进一步将社会生活纳入"物"的范畴,并将"情"推到了至高的地位.同时,刘勰和钟嵘还进一步论述了作家如何写"物"以传"情".庄子的"至乐"说、《礼记*乐记》中的音乐理论、蔡邕的"肇与自然"说,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前人及时人的文学创作,也是这一理论产生的创作源泉.  相似文献   

17.
庚辰本《红楼梦》第十九回脂批中评论贾宝玉"情不情",黛玉"情情"。其实"情情"也可用在宝玉的身上。宝玉的成长可看作"情不情"向"情情"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以三个女性(金钏、晴雯、黛玉)的死亡为例,宝玉由泛情转向钟情再转向移情,这种不彻底性显示了宝玉人物形象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之核心,是属于与理学相对立的"情"的范畴.汤显祖特别强调"情"的作用,认为创作者是"为情作使",强调"神情合至",描绘理想境界.他宣称他的"临川四梦"都是"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产物.汤显祖正是以"因情成梦,因梦成戏"的创作主张,构成了他的戏剧观与文学观之核心.  相似文献   

19.
如果以更开阔的视野来讨论古琴美学,则"情"、"禁"是两个重要的美学范畴。从古琴音乐发展史看来,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强调非美之美、合乎伦理道德的理性之"禁",与以道家思想为内核的、展现内在生命精神的感性之"情",互补相涵,赋予古琴艺术以多姿多彩的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提出“情教”的理论命题,主要缘于三方面的思想认识:一是“情”一元论的世界观;二是“情为理之维”的“情”、“理”观;三是“六经皆以情教也”的经典体认。这三方面的思想认识共同构成了冯梦龙“情教”思想确立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