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数学教学缺乏生命活力,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束缚了教师的创造性;以“教”为中心,扼杀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积极性。在新一轮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课堂教学应特别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习过程,关注心智潜能的开发,让课堂返朴归真,充满生机活力。自由空间的“表露”。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要让他们喜欢,就必须改变那种“循规蹈矩”的传统要求。创设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允许学生坐在座位上就可以发言,允许学生有较自由的坐姿,允许学生自由地到讲台前发言,允许学生为别人喝彩。课堂上,可以教师提问学生答,也可以学生提…  相似文献   

2.
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与方式应用在历史课堂教学之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性学习应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其实效。以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主体论”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入研究性学习的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和开放式学习方式,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功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3.
魏海霞 《考试周刊》2012,(30):103-104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实践,很多课改试验学校或教师都总结出了一套适应学生发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都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唯学唯生”的教学新理念,即教学以学习为主,师生以学生为主。在课堂上,教师不是简单地把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动”起来、“活”起来、“乐”起来,“悟”出来、“说”出来、“演”出来。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率,创建英语高效课堂呢?  相似文献   

4.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往往决定了学生将要学什么和怎么学。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主要立足于“学什么”“是什么”,即关注对学习结果的认识,而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历史课堂教学设计强调的则是“怎么学”“为什么”,即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探究。对此,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我们必须对历史课堂教学进行全面优化设计,即不仅重视对历史知识传授的设计,更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习得的过程与方法,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与变化的设计。面对新课程,如何设计历史课堂教学,有效培养中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是摆在我们每一个中学历史教师面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当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各学科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文章通过挖掘深度学习、主题教学、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深度学习”和“主题教学”各自的优势,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实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  相似文献   

6.
历史教材是历史课程实施中教师教学的基本凭借、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运用教材要改变“唯教科书”现象,辩证地看待历史、研读历史;教学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数学课堂缺乏生命意义,具体表现:一是大部分教师认为教学就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结论讲给学生听,学生的任务就是在课堂上识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导致课堂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成了与学生日常生活隔绝的一个专门领域:二是教学中“唯教材、唯教参、唯教案”的“三唯”现象极大限制了教师劳动的创造性,使其无法感受到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所赋有的个体生命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吴文海 《考试周刊》2009,(43):213-214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是课程改革提出的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探讨促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交融的策略,必将有利于落实课堂教学三维目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深化素质教育。具体策略有:制订全面、具体明确、水平一致的课堂教学目标;创设历史问题情境:依托历史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引导学生主动、有效参与学习。  相似文献   

9.
李素芬 《新疆教育》2013,(1):106-106
课堂教学要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培养发现历史问题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提倡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0.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认识和学习实践的主体。目前,历史课堂教学虽然已基本摆脱了“满堂灌”的“陋习”,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它倡导在教学过程中,在教  相似文献   

11.
一、确立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体,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历史课堂教学改革,需要我们认识主体、尊重主体、发展主体,让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自身的“体验”中学习历史.在体验中“学会学习历史”,这就是能力的培养过程和人文素质的提高过程。  相似文献   

12.
研究性学习应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其实效。以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主体论”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入研究性学习的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和开放式学习方式,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功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3.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家需要高素质、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只有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模式,改变过去那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的状况,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精神,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才。一、挖掘学生探索知识的潜能,尊重和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长期以来,对某个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该怎么评价,教材中写得清清楚楚,而教师只能“唯书”、“唯上”,更没有学生发挥见解的余地,如此的教学模式,对师生探究历史、探索真理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和学生观,多引导学生自…  相似文献   

14.
研究性学习应与学科教学整合,提高其实效.以研究性学习的“学生主体论“作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引入研究性学习的自主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方式、探究学习方式和开放式学习方式,进一步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发挥历史课堂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的功效,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益.  相似文献   

15.
高焓 《现代教育》2014,(10):95-95
快乐教育,寓教于乐,注重情感,突出创新,是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历史课堂教学是初中生学习历史的主要阵地,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要建立起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寓教于乐,注重历史情感的培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增强教师的责任感,点燃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之火,激发他们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实现教与学的共鸣;创设愉快情景,使学生乐学、好学、会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情感”,启发他们的内在潜力,让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读史明智”。  相似文献   

16.
一、指导学生预习和设立自学课目前学生学习最薄弱的环节是预习,多数学生习惯于“吃等食”。“喂着吃”、“牵着走”的教学方法,只能培养出“唯书”、“唯上”、缺乏创造性和进取精神的人。即使教师工作再辛苦,学生学习再刻苦仍然很难培养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新型人材。“先预习后听课,先复习后作业,先课内后课外”是常规的学习原则。教师根据教学进度、教  相似文献   

17.
课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晴雨表。脱离课堂教学这个支撑点,谈教育理念,谈教学改革,都无异于纸上谈兵。我们要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但课堂上我们的老师该如何去教,我们的学生该如何去学,如何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意识,活化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所面临的核心课题。我认为,语文课堂教学要想从昏暗的死胡同,奔向光明的康庄道,必须冲破“四唯”桎梏。所谓“四唯”,是指“唯教师是从,唯教材是从,唯教参是从,唯考试是从。”它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痼疾。在“教”与“学”的矛盾对立统一体中,我们长期以来总是把教师作为矛盾的…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教学实践中,实现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人格的塑造,是新课程历史教学的目标和理念之一。无个性的共性化历史课堂教学往往是毫无生气的“死寂”历史,无生气的历史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窒息学生的创新精神。因此,在当前的历史教学中,多数历史教师为了避免误入“统一规格、批量生产”的雷区,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学习方式、学习风格的个性化。  相似文献   

19.
在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呼声下,教学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的局面势在必行。教师的课堂教学如何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课堂教学观察量表作为其中一根重要的指挥棒,将会发挥重要的教学导向功能。课堂观察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彻新一轮课程标准的理念,从注重观察教师的“教”转向注重学生的“学”,从关注“双基”的落实转向课堂的全面育人,引领教师改进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20.
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是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高中历史教学不但要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而且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历史教学情境,积极营造宽松、和谐、促人思考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历史学习成为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将知识硬“塞”给学生。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和教学行为,意味着课堂教学必须发生一种结构和性质的变化。一、对传统历史课堂教学的审视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从一定意义上说,“改革的中心在课堂”,而“学校改革倘若不以课堂改革为中心,就不可能有丰硕的成果”。因此,追问、梳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是当前推进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为迫切的任务。当前中学历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