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8 毫秒
1.
龟兹是印度佛教东传重要的中转基地之一。龟兹佛教不仅承载了印度部派佛教的义理,还发展了印度佛教理论。龟兹佛教直接影响了中国内地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发展,它理所当然地应该在中国佛教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百年来,对龟兹佛教及其艺术的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在以"大乘佛教"为统治地位的中国佛教中,龟兹佛教因属于"小乘佛教"体系而长期被轻视,处于"边缘化"的地位。其表现为,在中国历来的佛教史中,龟兹佛教史的记述极其简略,轻描淡写或材料堆砌,内容雷同;用大乘佛教理念解读龟兹佛教及其艺术内涵,背离原来思想,导致长期以来龟兹佛教的真髓不能被真正揭示出来。改变这种状况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理论求新。首先要为龟兹佛教作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找准龟兹佛教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框架。在前贤研究成果基础上,贯彻"科学发展"和"继承与发展"的方针,勇于开拓,与时俱进。展望未来,龟兹佛教史研究定会迈向更高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龙树在印度大乘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在中国大乘佛教史上被尊称为八宗共祖,对佛学的贡献尤甚。文章旨在阐论龙树所造《中论》的理论特色,重点探讨如何融合《阿含经》与《般若经》的论典对原始佛所创主的缘起观进行深化阐释。  相似文献   

3.
龙树在印度大乘佛教史上被誉为第二释迦,在中国大乘佛教史上被尊称为八宗共祖,对佛学的贡献尤甚.文章旨在阐论龙树所造<中论>的理论特色,重点探讨如何融合<阿含经>与<般若经>的论典对原始佛所创主的缘起观进行深化阐释.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道信、弘忍禅学在黄梅的改革、发展及其特点的分析可知中国佛教禅宗在道信时期已具雏形,在弘忍时已经形成。道信、弘忍在中国佛教史上是两位极具建设性的重要人物,他们顺应时代发展,对印度佛教进行改革创新,为印度佛教中国化、大众化作出了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5.
梁武帝舍身同泰寺是中国佛教史上非常著名的事件,对其评价也颇为纷歧。梁武帝舍身同泰寺受到印度阿育王崇佛行为的启示,是对阿育王事迹的模拟,这从两者布施行为的相似以及梁武帝对阿育王崇拜的推动上可以明显地看出来。梁武帝对阿育王崇佛事迹的追摹,为我们研究中国佛教史上的梁武帝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  相似文献   

7.
南北朝时期中国史学迎来了多途发展的阶段,突出表现即为传统史学之外的杂史极为发达,佛教史学居其一。此一时期佛教在中国扎根生长,与此相生的是佛教史学的大发展。佛教史家僧俗皆有,佛教史籍大量涌现,佛教史观兼具追求宗教信仰和史家如实著述的二重性,佛教史学承前启后。南北朝时的佛教史学同样兼具宗教功能和史学功能,对于该时期的佛教史学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时期中国史学迎来了多途发展的阶段,突出表现即为传统史学之外的杂史极为发达,佛教史学居其一。此一时期佛教在中国扎根生长,与此相生的是佛教史学的大发展。佛教史家僧俗皆有,佛教史籍大量涌现,佛教史观兼具追求宗教信仰和史家如实著述的二重性,佛教史学承前启后。南北朝时的佛教史学同样兼具宗教功能和史学功能,对于该时期的佛教史学的历史价值和历史地位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大慈恩寺内的大雁塔,曾是唐僧玄奘从天竺(古印度)取经归来专门从事译经之处。玄奘作为大慈恩寺第一任方丈,亲处督造了大雁塔,除主持日常寺务外,还领管佛经译场,创立佛教宗派,这使大慈恩寺在中国佛教史上赢得了十分显赫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2009年7月11日,一代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辞世。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先生生前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佛教史研究、散文创作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大师驾鹤去,风范留人间。本期我们辑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治学方面的一些质朴而宝贵的经验,让我们一起品读,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语言学家,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李。1911年出生于山东清平(今临清市)。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翌年进入德国格延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46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历任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大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语言学会会长等职。对印度古代语言、印度古典文学、印度佛教史以及中即文化关系等有精深研究。著有《中印文化关系变论丛》《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等学术著作及《赋得永久的悔》《留德十年》等散文集,另有《沙恭迭罗》《五卷书》《罗摩衍那》等译著行世。[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2009年7月11日,一代学术泰斗季羡林先生辞世。季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先生生前在印度古代语言研究、东方文化研究、佛教史研究、散文创作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大师驾鹤去,风范留人间。本期我们辑录了季羡林先生关于治学方面的一些质朴而宝贵的经验,让我们一起品读,以志纪念。  相似文献   

13.
在印度原始佛教时期,释迦牟尼晚年围绕继承人问题的纷挠成为僧团内外一系列矛盾与问题的爆发点与关键所在,它不仅受到当时释种比丘与婆罗门比丘矛盾的掣肘,也与当时耆那教的斗争密切相关,并令佛陀左右为难,迟迟无法做出最终的决定。从今日的佛教史研究来看,由于佛典的记载对此段历史问题似乎有意极力回避,因而也就显得格外难以索解。在此,通过爬梳相关文献史料对这一佛教史实作出初步考证与研究,意在展现当时古代印度佛教界错综复杂的实际状况,并提出自己的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4.
道安与儒家     
巨赞法师和净慧法师是当代中国佛教界的两位高僧大德。巨赞法师说:"在我国佛教史上,除了鸠摩罗什和玄奘法师以外,对于我国佛教贡献最大的,恐怕要算东晋世代的道安法师了。"[1]147"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完人之一。"[1]169净慧法师说,中国佛教史上有三位里程碑式的大师,分别是道安大师、慧能大师、太虚大师。"道安法师是中国佛教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人。他总结了在他之前佛教在中国传播的  相似文献   

15.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布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有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作为在唐代创立的佛教禅宗影响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禅宗美学,它是一门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的学说,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无为"等有相通之处,是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不同特征的区域文化,诸如三秦文化、川蜀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齐鲁文化等等。宗教作为文化的一部分也必然带有某种地域性。二十世纪以来,有关宗教历史文化的研究并不寂寞,有关中国佛教史的论著,近十余年间亦不少。然而区域性的佛教史论著却寥若晨星。且其区域的划分受现行的行政省区所束缚。严耀中教授之《江南佛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无论在选题,研究成果及  相似文献   

17.
通过解放后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的转变,管窥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重要贡献。解放以来魏晋南北朝佛教史研究范式,大体可分为三种:"上层建筑"范式(传统唯物史观范式)、"中国化"范式、"知识考古"范式(新社会文化史范式)。方立天先生是佛教中国化范式的重要代表人物,佛教中国化这一研究思路,与方立天先生所确立"中国佛教哲学"学科体系息息相关。至今,佛教中国化范式还是中国佛教史研究的主流研究范式,方立天先生在佛教研究中承前启后的学术贡献值得我们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18.
王路平先生的《贵州佛教史》在探索源头时不强作解人 ,多费笔墨 ,只把贵州佛教之源上溯至西晋 ,而迳以唐代牛腾作为贵州佛教传播之始 ,表现出其学术严谨性。该书大量利用黔僧史料 ,以及贵州各地方志 ,发掘出许多新鲜内容。在佛教史方面 ,注重法脉相传 ,把贵州佛教与全国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方法上 ,本书史论结合颇佳 ,难能可贵。读一本《贵州佛教史》 ,了解西南一方风俗民情 ,知道多民族社会的形成史 ,获益良多  相似文献   

19.
古民居经堂壁画是有别于藏传佛教寺院壁画的一种壁画形式.本文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结合前人相关研究结果,对瓦约古民居经堂壁画的年代、题材、绘画风格技法以及相关佛教史内容等进行初步研究.瓦约古民居经堂壁画以宗喀巴大师形象为主要题材,对研究清代壁画和相关佛教史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1956年遴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他发表的有关佛教史的论文对原始佛教,大乘佛教的起源,大乘上座部,提婆达多等问题提出了新见解。在翻译著名史诗《罗摩衍那》的同时,写成《罗摩衍那初探》一书,除论述史诗的文学内容外,对印度古代史的一些重要问题,如印度封建社会的特点,分期,土地占有形式等,作出了精辟的论断。在文化交流史的研究方面倡导中外文化双向交流的观点。已发表的创作翻译论著总计约六百万言。考据著作有由他主持的《大唐西域记校注》。 他本是贫苦的农民之子,故乡在山东清平县(临清市)官庄,生于1911年8月6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