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金庸的江湖里,“老顽童”周伯通肯定称不上一流教师。一是这家伙玩心太重,责任心有点差;二是他为人也不稳重,动不动就又哭又闹,没有点老师的样子。  相似文献   

2.
一、序数只能用“二”,不能用“两”,但“两点钟”除外。 二、基数可用“两”,也可用“二”。但不能在任何情况下互代。表示度量衡的量词前边,“二”和“两”一般都可以用。如“两斤米”可以说成“二斤米”(但“二两油”不能说成“两两油”)。在一般量词前用“两”,不用“二”。如“两支钢笔”、“两个小孩”,不能说成“二支钢笔”、“二个小孩”。大小单位连续使用的时候,大的单位前边可用“两”也可用“二”,最小的单位前边用“二”,不用“两”。  相似文献   

3.
李绍莉  牟洪全 《班主任》2008,(12):27-27
“老师,我错了,这是我的检讨书。”随着一声怯生生的抱歉,一张“检讨书”递了过来,不用看我也知道是张浩,  相似文献   

4.
孩子升上高年级了,特别是男孩子,有的变得比较“油”了,老师的三令五申,他可以当成耳边风。你即使对他吹胡子瞪眼睛,他可能回给你的也只是耸耸肩,一脸狡黠的微笑。那微笑中还可能包含着对你的“轻视”——接触这么久了,老师你就那么“几招”,一如程咬金的“三板斧”——劈完了,你的力道也消去了大半,看你能把我怎么着?  相似文献   

5.
彭永新 《江苏教育》2005,(2B):32-32
读罢《江苏教育》(2005年1B)上秦老师的《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一,中秦老师针对徐斌老师提出的“不能对学生的低效甚至是错误的结果不置可否,更不能‘无果而终’”这一现象(见《江苏教育》2004年9B《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误区及对策(二)》),提出“经历过程本身也是一种结果”,并指出“无果而终”的担心“有些多余了”。比较两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某小学的语文老师为“跤”字该不该用发生了争论。原因是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二册自读课本(1993)在“跌交”、“跌了许多交”(第50页)中用“交”,而六年制小学语文(实验本1993)第四册“摔了一跤”(第147页)、“摔跤”(第157页)中用“跤”;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跤”不作字头注释,只附在“交~2”后面的圆括号内。主张该用“跤”的老师认为,既然课本上两个字都用了,说明“交”和“跤”都是对的,都可以用。反对用“跤”的老师则认为,课本也可能有错误,不能盲从;  相似文献   

7.
批评旨在帮助学生克服和改正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把握好“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批评语言要适度。教师的批评语言直接作用于学生。话说得太轻,学生不屑一顾,不以为然;话说得太重,学生接受不了,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教师应根据批评对象的个性差异及其错误的性质来把握好“度”。一般来,对性格孤僻、胆子小的学生要和风细雨,把话说得轻柔委婉一些;对性格外向、平时较随便、对自己要求不严格的学生,则可把话说得重些;对自尊心较强的学生,批评要有层次,逐步深入,不能一下子把批评的信息全部抛出;…  相似文献   

8.
在某地一次教师座谈会上,一位领导同志就某些老师教案无特色,甚至完全照搬教参的现象,提出:教学不能搞现买现卖。教案是老师在消化教材的基础上,联系学生现状写成的,不能千篇一律,那种照葫芦画瓢的做法,实际是把自己当作转手倒卖的“二道贩子”而不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强调老师要有上进心,要不断探索,用新知识充实自己,“腹有诗书气自华”。问题提出后,当即有老师辩解说:“非不为也,是不能也”。言外之意是太忙,心有余而力不足。  相似文献   

9.
今天学生们来上课时感到有点奇怪:上音乐课不用带书本,而且教室的桌子也排成小组合作式。坐下以后,我看到几个学生在小声的议论,在他们一番左顾右盼之后,我开始了上课。先在电子琴不同的音区演奏了学生熟悉的《两只老虎》,孩子们显得很兴奋,小手举得高高的,“老师!两只老虎!”“我老早就会唱这首歌了!”于是我提问了:“老师弹的这两遍有什么不一样?”“我听到声音越来越响了!”“不对,我觉得声音是越来越轻了!”  相似文献   

10.
人们在称赞德高望重的老师时,常会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老师培养了众多的优秀学生。这里的“桃李”是指桃树和李树,那么,为什么用“桃李”来形容学生,而不用其他的果树:梨树、枣树、苹果树……呢?说起来,还有一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用“无微不至”来形容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关心得细致周到,对学生关怀得“无微不至”的才是好老师和好家长,似乎已成为定势。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关心无疑是正确的,但仔细想想,如果真的“无微不至”,则会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科学的教育应给学生留下“空白”。所谓空白,就是给学生留出思维空间和践行的机会。如果教育者什么都透彻地告诉学生,学生不用观察,不用分析思  相似文献   

12.
早晨区域活动时,忽然发现娃娃家、小医院、理发店的“墙”(用啤酒盒连接成的)移到了门口,且横七竖八地排列着,上面还摆着个枕头。我顿生气愤,但又觉得肯定有原因。于是,便惊讶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啊?”崔羽宁说:“这是志志给老师摆的!”“给老师摆的?”我更奇怪了,这时志志走过来。“志志,这是怎么回事啊?”我问道。“这是给你和唐老师摆的!”志志得意地说。“做什么用的呀?”“这是你和唐老师值班时用的床。我们小朋友中午躺着睡觉,你和唐老师以后,可以躺在上面值班啊!”望着他满脸认真的就不用坐着了,可以躺在上面值班啊!”望着他满脸认真…  相似文献   

13.
这几天放学后,我们都要留下来出黑板报。先画边框,负责写字的林秀芳闲着没事儿干,就和我们几个玩起了“师生游戏”。她咳嗽两声, 接着用“柔情似水”的声音对我们说:“今天这堂课老师要教大家做淑女,先从走路开始学。”说完,她便捏着兰花指,一扭一扭地走起来,边走还边对我们说:“这叫猫——步,要像猫那样,千万别踏得太重。作为100分淑女,一定要端庄  相似文献   

14.
<正>我的课余生活一点也不丰富,不能和其他同学玩、不能看电 视……但我照样觉得很快乐,因为有两位“老师”天天陪(péi) 伴着我。这两位“老师”不是语文老师,也不是数学老师,而是 “书老师”和“音乐老师”,它们都很有本事。  相似文献   

15.
什么是教师的威信呢?我认为:“威”是指人之师表的堂堂正气;“信”即是学生对教师的信赖尊崇。威信,绝对不是威风。那种动辄指责训斥学生的做法,效果往往不佳。学生当着老师的面唯唯诺诺,老师一走则乱糟糟,这只证明“怕”,而不能说明老师有威信。  相似文献   

16.
成语“一厢情愿”、“两厢情愿”,现规范用“厢”,不用“相”字。但一般的用字,则宜用通俗的“相”字。例如“两相比较”,不作“两厢比较”。  相似文献   

17.
在评价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时,有的老师会说“学生不配合我上课”或者“学生积极发言,很配合我的教学”,而有的老师则说“我这样做是被学生逼出来的”,这两类不同的言论其实代表了当前我国教师的两类课堂教学观,也就是知识传递的教学观和经验改造的教学观。“学生配合教师”说体现  相似文献   

18.
我喜欢书法,爸爸为我练字买纸买墨花了不少钱。家里的经济条件并不富裕,我寻思,能不能制作一支不用墨水的“毛笔”,既达到练字的目的,又少花钱呢?你还别说,这不用墨水的“毛笔”还硬是给我做成了。这支“毛笔”在纸上写不了字,却能在水泥地上写,因为这笔用的墨水是自来水。  相似文献   

19.
“可怜的小利比,我的好弟弟!我死了你怎么办呢?谁来照顾你呢?”这是小珊迪临死前对“我”所说的一段话中的最后一句.廖建华老师曾就此在《小学教学参考》1998年7、8期合刊上发表了题为《是“他”不是“你”》的文章.文章说既然小珊迪此时说话的对象由“我”转向了小利比,就应当把“你”改为“他”.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因为这里用“你”不用“他”,并非如廖老师所以为的“人称混乱”.  相似文献   

20.
说“鼓之”     
《曹刿论战》:“公将鼓之.”“之”是什么词?有的说是助词,有的说是代词,说法不一.假定是代词,指代什么?有的说指代鲁军,有的说指代齐军,说法也木一.“之”和“鼓”关系密切,了解“之”的词性,不能离开这个“鼓”字.“鼓”在这里是动词,“鸣鼓”的意思。古代行军作战,鼓声就是命令,闻鼓声而进,闻金声而退,士卒行止全靠金、鼓.所以“鼓之”的“之”应该是代词,指代鼓声所指挥的士卒,做“鼓”字的宾语。在古书中这种例子是很多的,如: 1、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破碎乱行,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之.(《墨子·兼爱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