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苏、柱儿、铁蛋是三个形影不离的好伙伴。三个人同年同月生在同一个小山村的三户人家里。小苏生在农历初二,柱儿小他四天,铁蛋又小柱儿四天。小苏的爹是个土财主,人很善,跟村里人相处得不错。柱儿和铁蛋两个人的爹都是庄稼把式泥腿子,但这丝毫影响不了三个人的友谊。自从呀呀学语开始,三个人被各自的娘抱着就常常凑在一堆儿,大人们说话小孩子们听。等长到满地乱跑会玩泥巴时,三个小家伙好得居然比亲兄弟还要亲。长到五六岁上,小苏的爹说,  相似文献   

2.
石磊 《文化交流》2005,(6):40-42
认识周子清的人会说,“喏,他就是那个《白蛇传》里的许仙呀!”周子清的荣誉大都来自婺剧,他的名衔很多: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省导演学会会员、金华市曲艺家协会主席、金华艺术学校副校长等等,但他时刻未敢忘记自己是土生土长的浦江人,一个地道的山里娃”。今  相似文献   

3.
拯救读书     
民间有俗语“牛不喝水强按头”,嘲笑的就是好心办蠢事的人。读书好像不是牛喝水,谁能说我的知识就像一头牛喝足了水,再也吸不进去了?但如今这读书就是“牛喝水”,人家眼下不渴,你总不能强按头吧。  相似文献   

4.
肖国庆 《职业圈》2010,(23):187-188
城市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已成为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5.
城市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功能不断提升,城市化进程透步加快,城市已成为市场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裁体.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作有一定数量以"读书"为主题的诗,这些诗根据创作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托书讽喻、借书抒怀、翻案出新、檃栝主旨、泛写情境五类。白居易读书诗在唐代读书诗中数量最多,内涵最丰富,艺术水平总体较高,取得了相当成就。其读书诗亦颇具诗学价值,尤其是对诗"穷"与"工"的论说开欧阳修"诗穷而后工"的先河。其读书诗在诗歌史上也具有一定意义,奠定了宋人读书诗创作的基本方式,并在实际上开启了宋诗重书本、重知识风气的先河。  相似文献   

7.
第一则对传统认为“蚕室”是专门为受腐刑者准备的地方提出异议,认为“蚕室”就是皇后养蚕处。第二则利用秦汉简牍材料,论证了秦昭王惩罚买牛而为王祷的百姓的依据。第三则讨论了秦简中“”与“并”的差异。  相似文献   

8.
罗妹 《生态文化》2009,(1):42-42
读书明理,是国人恪守不移的信条。明理既可启智治愚,也可洁身养廉,所以说读书与养廉是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无赖"等词语的训释,有助于对文献的正确解读,尤其是对有关古代天文术语的训释,可以订正以往的误解。  相似文献   

10.
上帝在成为上帝之前,很喜欢渎书。读书时,他有一个习惯,无论在什么场所,他都是张嘴放声读书,声音清亮,雷打不动。一天,心烦气躁的母亲再也无法忍受他的"骚动",冲着他嚷,你就不能选择默读吗?这样真的很烦。上帝一脸的歉意,说:"默读没有朗读好。朗读时,遇到不会的字词都会自然地停下来,这样就要查一查,弄懂了才好继续;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也会停下来,想一想。而默读遇上了,却会因为我们本身的惰性习惯而很自然地跳过去,不放在心上。  相似文献   

11.
吃饱不读书?     
张鸣 《文化博览》2006,(9):10-11
也许可以这么说,一个"吃"字和一个"家"字,体现了中国人基本的价值取向。什么都可以丢开,就是这两个东西丢不得,实在被逼到墙角了,高尚一点的人可以为了家而牺牲吃,而品性差一点的则往往为了吃而牺牲家。"吃"作为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多数人活着是为了吃,而不是看起来更为合理的吃是为了活着。食不果腹的时候当然谈不上价值观,但是只要国人有了余钱剩米,吃顿好的,或者顿顿吃好的,就成了人们每日的不懈追求。国人有福,吃顿饺子都要攒肉票的时代总算过去了。虽然农民还很苦,但解决了温饱并进入小康的人家毕竟很  相似文献   

12.
艾珺 《文化学刊》2011,(4):178-179,194
曾任苏州知府的清末金石学家吴云有方篆刻印文,据说是苏轼的一首《养生诗》,亦即明.都穆《南濠诗话》所载:"东坡诗云:‘无事此静坐,一日如两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清代金石学家、书法家张廷济的《清仪阁杂咏.黄椒升藏周公瑕紫檀椅》亦载此诗并有发挥:"周公瑕有紫檀椅,  相似文献   

13.
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看一个中国画家的画展。这画家是以画人物画出名的。其中有一幅画,画一个书生正在读书,身旁站一个女人,替他加上炉香。不用问,画题必然是“红袖添香夜读书”了。  相似文献   

14.
金煜 《文化交流》2010,(6):25-28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记者曹聚仁之子曹景行,从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后,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工作。1989年曹景行移居香港后,曾在媒体任职,现为大学教授和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15.
王宝和  田立莉  王彬 《职业圈》2014,(34):100-101
黑龙江省职工读书节活动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早在1983年在全省职工中就开展了职工读书“自学成才”活动。由于持续时间长、参与人数多、社会影响大,被全总誉为南有上海“振兴中华”,北有龙江“自学成才”优秀读书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6.
艾珺 《文化学刊》2012,(1):184-186
读书人、藏书家以读书藏书为事,嗜书如命,自属当然。清代,在读书界有个流行颇广的说法:"事冗书须零碎读,日爱评书兼读画,日有一泉惟买书,鬻及借人为不孝。"前三句讲的是读书,末句说的是藏书、爱书、惜书和借书。除了末句今可见吴让之刻的闲章,前三句均可见有徐三庚氏的状况存世。  相似文献   

17.
刷盘子,还是读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目前的状况充满了矛盾,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耳闻目睹的留学生活,与中国目前的现实颇有相像之处。学生是应该刷盘子还是读书?对于大部分的国内学生而言,这根本就不是问题,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何况刷盘子打工也赚不了多少钱。但对于留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个时刻要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长平 《文化博览》2007,(10):6-7
泰戈尔说,"我们误读了世界,反而说它欺骗了我们。"前不久有一家报纸恰到好处地引用了这句话,作为它的一组报道的点睛之笔。那组报道叫"中国人误读的  相似文献   

19.
校长寄语:古有孟母,为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今人身在偏远乡村千方百计让孩子进城读书,身居闹市又千方百计让孩子去城郊环境优雅设施完备的私立中学,由此可见今人对子女的设计也不亚于孟母。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把子女送进全日制寄宿中学就读,从而引发了城市中学阶段教育格局的重大变化,一个新型的中学教育结构方阵已经呼  相似文献   

20.
艾珺 《文化学刊》2014,(4):177-184
<正>先贤哲言:医俗无别方,惟有读书是《论语·子张》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宋真宗赵恒的《劝学诗》,早将读书求功名利禄的功利性说得再清楚明白不过。其诗云: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逐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古时读书的这诸多好处,大都是及第来实现的。隋唐以后,通过科举选拔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