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是骈体文中一篇久负盛名的精品。上元二年(675)九月,王勃往南海省亲,途中路经洪州府,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在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正巧赶上了这次盛会,于是在宴会上挥毫写成了这篇临别赠言。历史上的滕王阁  相似文献   

2.
但凡接触《滕王阁序》,我们都要先被告知《唐摭言》中的一个故事:王勃不顾推让的基本礼仪,抓过纸笔来写这个宴饮序。主人阎公气得拂袖而去,让一个仆人向他汇报写作进程,想看看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伙子如何大出洋相。当仆人汇报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阎公蘧然而起日:“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  相似文献   

3.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自幼聪颖好学,6岁即能作文,14岁进《上刘右相书》,被右相刘祥道赞为神童,并上表举荐。公元666年,应科举,对策中高第,授朝散郎,被沛王李贤招为王府修撰。他为沛王戏作《檄英王鸡》,被高宗所闻,削职逐出王府。后漫游蜀中,继而补为虢州参军,因杀官奴被判死罪,遇赦革职。其父王福畴受牵累被贬为交趾令。公元675年,王勃南下省亲路过洪州,写下传世名文《滕王阁序》。滕王阁为李元婴所建,洪州都督阎公重修。上元二年九月,阎公在阁中大宴宾客,适值王勃探亲路过洪州,得以参加宴会。宴会上,阎公授意孟学…  相似文献   

4.
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是骈体文中一篇久负盛名的精品。上元二年(675年)九月,王勃往南海省亲,途中路经洪州府,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在滕王阁上大宴宾客,王勃正巧赶上了这次盛会,于是在宴会上挥毫写成了这篇临别赠言。历史上的滕王阁已不复存在,但它的名字还依然留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为祖国的江山增辉,这不能不归功于王勃的这篇千古传诵的《滕王阁序》。可以说,《滕王阁序》是中国传统文化大厦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至今仍然闪烁着耀眼的光辉。下面着重从景物描写上谈谈它的艺术特色。一、远近错落之美作者笔下,诸…  相似文献   

5.
唐代王勃在《滕王阁序》中写道:“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这句话中的“趋庭”常用作承受父教的典故。  相似文献   

6.
在文学史上.有的文章一出现就注定千年不朽.它们往往以其独特的美学韵味而成为千古绝唱。令后人高山仰止。无法企及。如公元675年九九重阳之日,年仅26岁的初唐诗人王勃南下前往交趾探亲.途中路经江西南昌赣江之滨的滕王阁.巧遇时任洪州都督的阎公因重修滕王阁竣工而举行的盛大宴会。于是应邀参加了宴会。此时。滕王阁上盛友如云,高朋满座。  相似文献   

7.
公元675年,当时名动天下的青年才俊、“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650-约675)前往交趾(今越南河内)探望在那里任官的父亲。途经江西南昌时,正逢洪州都督阎公在著名的滕王阁举行集会,王勃自然也成为座上宾客,并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此文的前半部分描写滕王阁及周围景色的壮丽,其中有“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佳句;后半部分则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心情,其中四句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  相似文献   

8.
杨有清 《青海教育》2007,(12):30-30
人教版新编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收录了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是一篇典范的骈体文,文章引用典故达三十多处,这典故在文字上难读,在理解上设置了重重障碍。  相似文献   

9.
陆精康先生在《中学语文教学》今年第3期撰文《读〈滕王阁序〉札记》,读后很受启发。《滕王阁序》这千古美文虽出自王勃之手却也与本邑之人阎公伯屿有缘。文中南昌都督阎伯屿并非“名不可考”,而是湖北省麻城阎家河人氏。阎家河在今麻城城区以东十公里,该地名即因阎公生于斯葬于斯而得来。阎伯屿生于麻城,曾都督南昌,归葬于家乡。孟学士是否确为其婿失考,但孟学士之墓与阎公墓不远,至今尚可辨。关于阎公之事,唐以后历代麻城方志均有记载。“都督阎公”何许人@彭学军$湖北麻城市张家畈中学!438323  相似文献   

10.
不知读过多少遍《滕王阁序》,却始终不得要领。王勃确实有才,而且才气横溢,二十几岁的人,竟然写出如此宏阔博大的篇章!这里,我欣赏的是王勃的才华。再者,就是明显地感受到该序的词章之美,可以说美不胜收。那么,王勃在《滕王阁序》  相似文献   

11.
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二册王勃的《滕王阁序》一文在嗟叹“人生多艰,命运不济,生不逢时”时,用了一个典故——冯唐易老。课文释此典故为:“冯唐,西汉人,有才能却一直不受重用。汉武帝时选求贤良,有人举荐冯唐,可是他已九十多岁,难再作官了。”  相似文献   

12.
一  关于王勃作《滕王阁序》之最初记载,见于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五。王定保曾为晚 唐进士,记初唐之事,向为注家所重。下列记载便为注《滕王阁序》者多所援引:  王勃作《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阎公意属子婿孟学士 者 为之,已宿构矣。及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 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亦是老生常谈矣!”又报:“星分翼轸,地接 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语。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 :“此真天才,当垂…  相似文献   

13.
<正>公元675年,年仅25岁的王勃南下探亲,路过南昌,适逢洪州都督阎某在重建的滕王阁欢宴群僚及宾客。他即席赋诗,并写下了名扬天下、传唱千古的名篇《滕王阁序》。年轻的王勃才华横溢,落笔生辉,展示了出众的文学才华、丰厚的知识学养和复杂深沉的思想情感。千百年来,《滕王阁序》被无数名家阅读品评,也是我们课文中的重要篇目。然而在教学中,因为它既有骈体文的反复辞藻的铺排,又有大量典故的罗列,作者情感也较为复杂,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在教学中,试着从藻饰的语言特色引导学生学习鉴赏此文,深入文本去体会作者的行文缘由和艺术效果,让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更全面地欣赏这一作品的经典价值。  相似文献   

14.
王勃与海南岛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读者大抵知道他的盛名,读过他路经洪州(今江西南昌市)时写的《滕王阁序》,为文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佳句所倾倒.王勃此行的目的,是探视远贬的父亲.他在虢州参军任上,因为恃才傲物,蔑视权贵,被人罗织罪名革职,他父亲王福峙受到牵连,也被贬为趾令.据新、旧唐书记载,王勃就是因为到交趾省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的.王福畤所贬之地,其实就是海南岛.交趾作为古地区名,泛指五岭以南.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的交趾刺史部(东汉以后改称交州刺史  相似文献   

15.
滕王阁是中国江南三大名楼(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之一.提起滕王阁,我们自然会想起王勃.清代学者尚熔有诗云:“自到江湖来,外人咨不休.倘非子安序,此阁成荒陬.”地以人传,地以文传.王勃28岁时写的《滕王阁序》,使滕王阁名传后世,构成了滕王阁上一道最靓丽的人文风景线.滕王阁始建于公元652年,当时苏州刺史李元婴调任洪州(南昌)都督.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22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他生长于帝王之家,受过良好的教育和宫廷艺术的熏陶,酷爱音乐、舞蹈、绘画和游猎,艺术天分极高.自从他到南昌,都督府中便日日洒宴不断,夜夜笙歌长鸣.但是都督府毕竟太小,盛不下他那颗骚动的心.李元婴便带着一伙手下及歌舞乐伎出城游逛,信马由缰地来到赣江边上.这可真是个好地方.远眺,可见西山叠翠,南浦云  相似文献   

16.
高梅 《文教资料》2010,(9):39-40
关于《滕王阁序》的主题意蕴,历来文论较少详述。王勃既是才子,亦不失为哲人,《滕王阁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的情思心志.而此篇作为王勃的绝笔之唱,意蕴深刻,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7.
滕王阁因为“落霞与瓜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名惊四方,王勃似乎也就和滕王阁绑在了一起。滕王阁依旧是那个滕王阁,但它却日日流泪,是为了那个与它相偎至永远的灵魂吗?滕王阁依旧被斜阳拥抱着,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里荡漾。斜阳的温暖洗不净滕王阁的冷清。在滕王阁穿越时光的坚强里,站立的是清瘦忧郁的王勃,他的思绪如牵强的秋风,依偎在百年来谈不去的坚强里。王勃终究不是滕王阁,觥筹交错,诗弦管乐。滕王阁依旧站立着。寂寞的阁上,冷冷清清,满室孤寂。滕王阁依旧站立着。繁华如烟云,稍纵即逝,随后是百年的孤独,但滕王阁仍旧站立着,江波的…  相似文献   

18.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骈文发展史上成就最高的作品之一,其语言优美,句式多变,善于用典。其典故来源广,用法灵活多变,用典贴切。通过赏析《滕王阁序》用典艺术,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文本鉴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正唐朝初年,十七岁的诗人王勃就离开家出去闯世界了。当时,王勃的生活比较穷困,没有经济来源,也没有朋友接济,所以,糊口钱、路费钱都要靠他自己想办法筹集。有时就难免向请他写诗文的人要点钱,一路走来很不容易。那年秋天,他从京城游历到了南昌。正赶上这年的重阳节,南昌的一个官员在滕王阁摆宴  相似文献   

20.
<正>书画家经常为人题字,文学家作文,难免会有错漏,经过妙补趣填,反而产生了妙趣横生、意味无穷的效果。唐代大文学家王勃写的《滕王阁序》,堪称千古名篇。相传当年王勃题写此文时,最后一句为"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空了一个字,引起了人们百般猜测,很多人试着填字,却始终不够恰当。都督阎伯舆急忙下令:"快马追上王郎,千金求其一字。"衙卫追上王勃,说明来意,王勃一笑,说:"我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