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人在对王实甫《西厢记》剧中人物的评价中,对崔莺莺性情灵慧这一方面的表述并不十分充分我们认为作家在描写崔莺莺这个戏剧人物时,采用许多细节着力刻画了她聪明机智的一面。崔莺莺的灵慧不仅表现在“闹简”、“赖简”等戏剧冲突中,而是表现在追求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各个方面。具有此特征的崔莺莺这个戏剧人物的产生与当时思想解放这一大前提下的戏剧舞台演出的需要有关。  相似文献   

2.
“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这是戏剧艺术的基本规津.《西厢记》的戏剧冲突,有两条线索:一是老夫人与崔莺莺、张生、红娘间的冲突线;二是崔莺莺、张生、红娘间的冲突线,(?)两条冲突线,前者是“主线”,后者是“辅线”,互相制约,交错发展,形成《西厢记》特有的戏剧性.  相似文献   

3.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千古美人崔莺莺只不过是想象世界里的一个虚幻的美人神话 ,是艺术家充分理想化的产物。红颜薄命、“自古美人遭狼吻”这才是美人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笔者站在女性主义文化思维的视点上 ,试图用别样的眼光———即撇开《西厢记》的文学史或美学方面的研究 ,而仅仅借《西厢记》中的美人 (崔莺莺 )的故事为由头 ,来思考一些关于“美人”的文化话题。  相似文献   

4.
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千古美人崔莺莺只不过是想象世界里的一个虚幻的美人神话,是艺术家充分理想化的产物。红颜薄命、“自古美人遭狼吻”这才是美人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笔者站在女性主义文化思维的视点上,试图用别样的眼光——即撇开《西厢记》的文学史或美学方面的研究,而仅仅借《西厢记》中的美人(崔莺莺)的故事为由头,来思考一些关于“美人”的文化话题。  相似文献   

5.
假如说,《西厢》三幻的红娘似春蚕三蜕,那么,崔莺莺之三幻则如黄金百炼,越显真纯。三部著作中,三个崔莺莺同名文学形象有共同点:例如“她浑身浸透了宰相贵族大家之女的极其沉重的内心矛盾心理”(宋振庭《顾曲微言》,见83年4月26日《人  相似文献   

6.
对于《西厢记》中《赖简》一折,许多人都作过精彩的分析。崔莺莺之所以“赖简”,把张生大骂而还,其主要原因是张生误解了她的诗意。“待月西厢下”,“疑是玉人来”应是张生在西厢等待“玉人”崔莺莺前来与他相会。理由有三:其一,此诗不是王实甫所写,而是他引用元稹《莺莺传》中的原诗;其二,在古代诗词中,“玉人”一词专指女性;其三,在古代民间学中贴近老百姓的作品中,女性对爱情的忠贞执着,往往超过男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认真分析《莺莺传》中的艺术形象,认为张生之所以抛弃崔莺莺,既不是因为张生出于“玩弄女性”的目的所致,更不是其“门阀”等级观念作祟的结果。崔张离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张生站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准则的立场上,无法从内心接受和容忍崔莺莺这样的具有独立个性的女子。崔莺莺是一个塑造得非常成功的、闪耀着独立人格光辉的女性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作者对王实甫《西厢记》中的崔莺莺“闹简”、“赖简”的实质提出了与传统说法完全不同的观点。认为传统的说法是模式的、“阶级烙印论”的。  相似文献   

9.
张嘉薇 《文教资料》2011,(36):220-222
《西厢记》以崔莺莺为主要人物.以爱情的人文主义启蒙为发端.复苏了一段为个人幸福而发的独特反抗。崔莺莺反抗形象的独特悲剧色彩,以及崔张二人经历的爱情与孤独的体验,构成了《西厢记》中的悲剧情怀。而“大团圆”的结局则在戏剧结构上以悖论的形式为读者带来独特的悲剧体验。  相似文献   

10.
《长亭送别》一折戏,刻画了一位非常重感情的女性——崔莺莺。她对爱情的执著追求令人惊叹。在她眼里,功名利禄只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她天真地认为,“但  相似文献   

11.
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多选用《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两个教学文本。苏教版第五模块(必修)本的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关涉“亲情”“爱情”“友情”,《长亭送别》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节选)》,专门指向“爱情”这个复杂话题。对于崔莺莺与张君瑞、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传统的解读角度都是正面的.意义评价也都是积极的。  相似文献   

12.
金人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简称《董西厢》)与元人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简称《王西厢》),被誉为描写崔莺莺和张生爱情故事的“双璧”,在中国古典戏曲史上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王西厢》的全部剧情,皆以《董西厢》为其依据。不仅  相似文献   

13.
元稹与小说     
元稹(微之)写过一篇《莺莺传》,传中的“崔莺莺”是甚么人? 宋人王铚(性之)认为“崔莺莺”是崔鹏之女,他在《〈传奇〉辨正》中说:“会清源庄季裕为仆言,友人杨阜公,尝得微之所作姨母《郑氏墓志》云:‘其既丧夫遭军乱,微之为保护其家备至。’……又微之作《陆氏姊志》云:‘予外祖父授睦州刺史郑济。’白乐天作微之母《郑夫人志》亦言:‘郑济女。’而唐崔氏《谱》:‘永宁尉鹏,亦娶郑济女。’则莺莺者,乃崔鹏之女,于微之为中表。正《传奇》所谓郑氏为‘异派之从母’  相似文献   

14.
《语文教学通讯》(高中刊)2007年第4期上刊登了姜夕吉老师的《从“口占一绝”看崔莺莺的悲剧命运》一文。因近日执教《长亭送别》一课,重又阅读姜老师的文章.就“口占一绝”这首诗在文章中的运用。产生了与姜老师不同的看法。现具体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5.
《长亭送别》中的崔莺莺面对着与张生离别,五味杂陈。而在古典文学名著或诗词中,离别之情主要是不舍而已。崔莺莺除了不舍之外,还有怨恨、惧怕以及挂念等情感。崔莺莺如此复杂的情感源自何处?这是重点解决的问题。依据美国心理学家罗伯特·J·斯腾伯格的爱情三角理论,结合中国封建礼教文化来解构崔莺莺情感。因教材中的课文仅是节选,故需结合《西厢记》全本来阐述。  相似文献   

16.
余丹 《学语文》2002,(2):37-38
封建礼教严格的“男女之大防”,使相互钟情的青年男女不能公开表达爱意,“私相传递”就成为他们普遍的做法,《西厢记》中张生和崔莺莺也采取了这一方式互诉衷肠,书信和信物是崔张爱情不可或缺的媒介。  相似文献   

17.
元稹在唐传奇《莺莺传》中塑造的崔莺莺是爱情悲剧的主角,其出身并非豪门大族,身份并非相国小姐,对爱情的表达坦诚、率直,无矫情做作,到了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杂剧中,崔莺莺已是相国千金,在与张生的情感历程中,对爱情的表露显得含蓄蕴藉,有许多口不应心的“假意儿”,但一旦爱情遭到变故,她又勇于保护己得的幸福,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拥有了自己的真爱。  相似文献   

18.
《西厢记》是元杂剧“文采派”的代表作,作者王实甫以写实的笔法刻画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尤其对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刻画更为成功。《西厢记》自面世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同时也是世界戏剧史上一座巍峨的丰碑。  相似文献   

19.
师:今天我们学习《西厢记》里《长亭送别》这折戏。其实《长亭送别》这折戏的情节很简单,就是崔莺莺一家在长亭与进京赶考的张生饯别,没多少要讨论的,所以今天这堂课我们集中精力赏析这折戏里女主人公崔莺莺的唱词。大家知道,书页上凡是字稍大一些、前面有方括号括着曲牌名的都是崔莺莺唱的曲词。  相似文献   

20.
《西厢记》作为元杂剧的成功之作,对其的研究之文汗牛充栋。董每勘先生对《西厢记》的研究,“就戏论戏”、内容详实、分析精确,成就较高。但是,其研究之文亦有可商榷之处。本文即对其在《五大名剧论》中对崔莺莺寄简、张君瑞踰墙所作的分析提出不同意见,试图为董先生提出的“矛盾”之处做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