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素养的提高主要在于艺术教育,我们要在实际教学中以艺带教,以艺促教。在农村小学,尤其应该注重艺术教育,提高学生艺术素养。  相似文献   

2.
《教育文汇》2008,(2):F0004-F0004
淮师附小艺教之花长开不败,内外皆香,成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又一主打品牌。该校多年来坚持“以艺育德,以艺带体,以艺启智,以艺促劳”的教育思路,以少儿舞蹈,形体训练为龙头,开发艺教校本课程。发掘少儿艺术智能,培养了一批批活跃于校园内外的艺术幼苗,并在市,省和全国数次展演、竞赛中摘取桂冠。  相似文献   

3.
STEAM教育因顺应新工科发展需要,得以在全球盛行,其倡导的跨学科综合教育理念深入人心。在此理念启发下,构建以"学术"为基础,"技术-教艺"综合为突破的卓越职教师资三维培养模式。针对中职学校需要"技术-教艺"双馨职教师资,以"校-企-校"深度合作,按照三维综合通用培养模式,开设出专业理论、技术和教艺课程体系,突破技术和教艺实训瓶颈,完成三维卓越师资综合培养。根据专业硕士注重应用能力培养,招收拥有技术或教艺一技之长的在职人员,开展针对其薄弱维度的补偿教育,最终成就其"学术-‘技术-教艺’"的三维卓越素质,以满足高职院校对硕士层次"双师型"卓越教师的需求。  相似文献   

4.
我校是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近年来坚持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围绕"以艺兴校、以艺促教、以艺育人"的办学思路,注重培养学生的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课堂‘以艺启教’的实践研究"课题,让我们科组教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艺启教",是指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把美术、音乐、表演等艺术的相关因素融入课堂,加以利用,营造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加以体验,启发学生更深层次地走进课堂,走进文本,并在课后加以实践探究,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
<正>朱永新教授曾说过:新艺术教育应该引导和教育我们的学生热爱艺术,欣赏艺术,并具有一定的才艺。因此,艺术美育的目的,是通过艺术之美把学生导向求真、为善、尚美的境界。我校以"让每个学生拥有一项艺术特长"为目标,提出了"以艺育德、以艺益智、以艺养性"的工作思路,努力提升艺术教育质量,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有效地推进校园文化健康、积极地发展,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艺术课程,促进儿童生命自然生长我校在艺术课程的研发上,作了如下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7.
正大连市甘井子区北华小学是一所城镇化建设的改制学校。由于学校基础建设较差,师资队伍能力薄弱,家长文化经济水平偏低,2006年被区确定为薄弱学校。弱者思强,弱者思变。《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使我校有了施改、思变的突破口。几年来,我校由体艺2+1项目的探视、完善、发展,逐渐延伸为集"文化、艺术、健体"于一体的创新型学校。我们开展体艺2+1项目,采取了"一三四"模式,即一以推进素质教  相似文献   

8.
在教师的教学生涯中,教师往往能终守一业,却不可能终习一艺.所以教艺迁移必然会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经常性状态.教艺迁移是一种教艺扩散的学习、模仿、应用的过程,是"理性的技巧",它有别于一般的照搬、一成不变的模仿,其迁移的策略主要是通过化解冲突与羁绊、构建合理的行为模式、弱化"教艺训诫"、探求教艺创新、拓展教艺迁移的渠道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正"高穹可翔,城华昭兴,山巍林秀……尚明德、传知理、健体魄、谙技艺,播浩然大爱,润灵慧童心……",高城山小学秉承建校之赋,以"享受艺术塑造人生"为育人理念,以"谙艺养正居高望远"为办学目标,以纸为载体,侧重艺术思维培养,形成了独特的校园文化。以艺培养能力,以爱塑造品质,从而造就真正完整的人。通过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学校提出"十艺"的概念,即学艺、动艺、乐艺、美艺、书艺、科艺、食艺、漫艺、纸艺、棋艺、社艺;又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成长过程,把爱归纳为"十  相似文献   

10.
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为此,湖北省宜昌市李家湖小学高度重视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大力提升艺术学科地位,倾力推出"八大工程",构建艺术教学文化,充分挖掘社会有效教育资源,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实现了以艺辅德、以艺增智、以艺促能、以艺冶情、以艺健体的教育目标,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相似文献   

11.
结合学校办学理念,依托其优秀资源,为中小学生创造优秀条件,创设为孩子一生幸福奠基的先进理念。基于此种情况,我们开展了本次"依托上外艺教资源,开展民乐在中小学社团传承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计划以我校为基地,以上海外国语大学艺术教学资源为依托,有组织、有纪律、有目标、有规划地合作开展传统艺术文化在校民乐团中创新实践研究,总结合作开展教学的策略,提升民乐团品质,推广传统文化精髓,打造学校艺术特色品牌。  相似文献   

12.
1引言近年来,笔者学校深入贯彻教育部教体艺厅《关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实验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紧紧围绕《润州区2009—2012年学校体艺教育工作规划》和镇江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科学实施体艺2+1项目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通过实施"体艺2+1项目"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节、艺术节"等从而让每个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中都能较好地掌握两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全面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创建于1937年,前身为私立光华小学,后更名为石井小学、井冈山小学,1978年定名为福州市鼓楼第二中心小学。近年来,学校秉承“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办学思想,坚持“以德立校、依法治校、科研兴校、质量强校、艺术活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以艺育德、以艺益智、以艺促教、以艺健体”的办学特色,以期实现“三能素质”(能歌善舞、能言善书、能学善行)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儒家以"诗教"、"乐教"为凭借实施"艺术教育",培养君子人格的艺术精神,以期养成"圣贤气象".艺术精神的养成对个体的发展与完善意义重大,儒家"诗教"、"乐教"的艺术教育实践,对当代大学生的艺术精神的培养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满足大规模的人力资源开发和技能型人才需求。2014年1月10日,教育部以教体艺[2014]1号印发《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从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加强职业院校艺术教育,并且从艺术教育形式、课程内容开设、教学资源开发及制度保障等方面指出了职业院校艺术教育改革的方向和出路。广东某职业院校秉持"至土至洋"的办学特色,结合本校实际,积极探索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实践模式,并取得初步成果。  相似文献   

16.
谈谈教艺力     
陈平  李幂 《现代教学》2006,(12):25-26
“教艺是教师以内化的方式所掌握的教育教学技能、技巧和艺术,体现了教师在教学实际中的价值追求,是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与重组的结果”。教艺是无穷多和无限复杂的,且没有唯一的和终极的目标。教艺力就蕴涵于这“无穷多”和“无限复杂”的教艺之中。这里我无力也无意对此作无穷尽的探讨,仅把我感触较深的“知逆顺”“懂虚实”“辨离合”这三点勾勒出来谈一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正>以文养德以艺修身以武立道苏州市相城区实验小学将历史积淀的厚重文化和高水平教育现代化这一愿景融合起来,探寻出了一条既传承中华文化之精魂,又适合当代儿童少年发展实际的特色发展之路。学校始终坚持"以文养德,以艺修身,以武立道"的特色发展定位,坚持尊重生命,关注学生的精神,培养高尚品德,塑造健全人格,并且把学校特色文化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学校扎实推进的苏州市十二五《素质教育发展评价改革实验》、《"教是为了不教"实验》和《智慧教育——数字化课堂教学试点实验》等重点实验研究项目为学校特色发展明目标、导方向;学生"中华经典诵读活动"为学生修身、立德、治心;"教育评价改革"、"教是为了不教"和"智慧教育实验"为学生育能、自强、自立;"武术  相似文献   

18.
一、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设想 1.艺友式语文活动学习的内涵“艺友制”来源于1928年陶行知先生在南京晓庄师范开展教学做合一,为培养师资而应用的一种培植教师的方法,陶行知称其为艺友制教育。艺友之艺是艺术,也作手艺解,友就是朋友。他认为凡用朋友之道教人做艺术或手艺便是艺友制。他鼓励凡学校有一技之长的人便可招收艺友,大家“共学共教共做”,艺友双方就在这种共同的交流中获得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上海市金桥中心小学创办于1904年,110年来,这所学校的一代又一代管理者和教师,始终牢记学校的社会责任,即使在军阀混战、日寇入侵、全面内战的极其艰难的环境下,依然秉承和发展"三修"的办学理念。一、"三修"理念的历史坚守及其时代特征(一)初创时期"三修"的基本内涵:"修德以清白做人""修艺以愉悦心灵""修身以奉献社会"上世纪初,以谢锡祉、谢源深父子为首的金桥地方乡绅,受到康梁"办新学"思想的影响,在本乡创办"三修"小学堂,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儒道两家思想虽然主张各有不同,但都认为"艺"与"道"是辩证统一的.中国画独特的笔墨表现形式,标志着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精神."绘事后素"是"艺",即指绘画.因此,可以理解为:中国画的笔墨艺术同样体现了"道"的精神.中国画这种带有艺术家主、客观意识形态的独特笔墨观,构建了以"笔墨"为核心的艺术审美理念,成为了中国画审美的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