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以"用户至上、快速迭代、跨界融合、专注极致、开放众筹"为标志的互联网思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并日益成为信息时代的普遍性思维方式。"互联网+教育"的关键在于用互联网的思维变革教育。教师是推动教育变革的关键人物,因应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教师亟须汲取互联网思维的精髓,重构自己的教学理念与行动,以引领并推动信息时代的教育变革。  相似文献   

2.
随着我国全面开启通往"互联网+"时代的大门,会计行业也将迎来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从新常态下"互联网+"的思维模式出发,挖掘"互联网+"对传统会计的影响因素,从会计功能、会计管理、会计教育、会计体系等方面提出变革要求和方法,从而使完善后的会计体系及其配套机制能适应"互联网+"的要求,与广州互联网发展相适配。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思维"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创新变革的重要引擎。把互联网思维应用到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是互联网时代培养高素质文秘人才的需要。其职业能力结构中,获取信息能力、信息搜集能力、逻辑思考能力、系统思考能力、创新能力等,应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通过分析互联网思维的内在要求,反观当前高职文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欠缺,探讨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思维、创新思维、跨界思维、迭代思维等对职业能力培养的启示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正>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要跟随时代发展和学生思想变革而进行优化更新。当前,我国正处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技术已经成为各行各业最核心的技术辅助,甚至担负了行业以及产业革新的重担。但是,万物存在两面性,互联网技术发展一方面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技术辅助,另一方面彻底改变了思维模式,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模式。当代学生是互联网技术崛起的见证者,更是互联网技术的受益人群。他们充分体验了互联网时代信息交流的便利性,也借助互联网获得了一定的话语权,这使学生对互联网技术的认同度和依赖度变得极强。全媒体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5.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互联网"+"微课"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拓展学生知识面、锻炼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学生化学思维、构建学生化学知识框架。本文借助互联网和微课两大现代元素,来谈谈教师如何构建初中化学教学课堂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互联网思维对服装企业传统的生产经营模式将产生颠覆性影响的背景下,提出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互联网思维型"人才培养模式,对"互联网思维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界定和主要特点进行了阐述,并对"互联网思维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几大构成要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要求对远程教育发展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远程教育在理念、机制、体制等方面做出变革,这种变革既是一种技术革新,也是一种全新的思维革新。"互联网+"为教育系统的生态承载力变化、为终身教育体系的规模化和个性化的平衡、为远程教育发展带来巨大空间和机遇。但当下远程教育是在旧有体制和框架内发展起来的,其知识观和教学方法、服务流程和模式、质量保证体系等均不能适应"互联网+"的要求,面临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从教学模式、服务模式、资历认证体系等方面做出改革。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未能充分利用"互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变革问题,介绍基于互联网环境下软件人才学赛融合的学习模式、课程教学信息化和历程化管理模式。结果表明:利用"互联网+"可以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该模式对高职软件人才培养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战略的贯彻实施,传统的商业环境正在快速被颠覆,从而倒逼许多传统行业进行变革。作为我国出版业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民营出版业,如何在新的环境下快速与互联网融合进行创新发展,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我国民营出版业必须针对"互联网+"的新特点,从思维模式、产业业态、出版模式和经营模式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全面性创新,才能迎合时代发展潮流,实现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发了教师思维方式、认知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变革,并驱使教师在专业思维能力、专业认知方式和专业能力方面的变革与发展. "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具体包括从权威、封闭、近享、共存的实体思维向平等、开放、共享、协同的互联网思维转变;有效利用互联网"知识生产-互联-分享"特性,促成教师专业知识增长和实践性知识分享;积极开展网络校本教研和教师网络学习,进而形成教师专业洞见力等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在"互联网+"背景下,探究利用移动互联网思维及移动互联网技术优势变革高校学生评教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主要改革路径:一是建立基于用户主导特征的人本化学生评教取向,从学生角度审视评教内容和指标表述,评价组织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二是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变革学生评教方式,增加评教次数、增进师生互动,让评教变得及时、便捷;三是合理应用学生评教结果和评教系统大数据,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利指导。  相似文献   

12.
信息时代继续教育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除了影响人们的工作、生活和思维方式以外,也引起继续教育模式的变革。发展"互联网+"继续教育,就要充分利用新兴互联网技术的优势,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进而实现高效的在线学习和教学管理,全面提升继续教育水平;建立资源共享机制,促进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开放与共享,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最终实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3.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中国音乐产业格局正处于一个巨大变革时期,对音乐创作理念,技术,制作和消费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从音乐创作入手,研究"互联网+"对创造者思维模式的影响,对音乐创作平台的影响,对音乐创作方式的影响,以期为"互联网+"音乐创作时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时代高职创新创业指导课以唤醒创新创业意识、构建创新创业思维和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培养目标,针对目前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方法模式陈旧和产教融合缺乏深度的问题,提出"结合人才需求,变革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创新教学模式——联合院校企业,拓展实践平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4):178-181
从《中国制造2025》赋予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和工程人才培养的理论支撑看,创新思维是其逻辑起点,也是本质要求。高职院校通过培养学生"需求思维""互联网+思维""质量思维"和"底线思维"4种思维模式,实现学生创新思维的养成,走出职业院校的特色发展之路,为《中国制造2025》提出的"高端、复合、创新型"的人才需求服务。  相似文献   

16.
《考试周刊》2020,(5):39-40
所谓"智慧课堂",是指在"互联网+教育"背景下,利用智慧教室,将课堂打造成富有智慧的教学环境,实现教学智能化、可视化、高效化。有效构建智慧课堂,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培养他们创新能力,激发师生智慧。同时,可促进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打造一个个性化课堂。下面,将针对语文智慧课堂构建策略进行详细阐述。  相似文献   

17.
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企业运营思维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互联网思维。本文探讨了互联网思维的内涵,认为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迭代思维、流量思维、社会化思维、大数据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是最具代表性的互联网思维,并从道、术两个方面,探讨了互联网思维给人力资源管理带来的变革。最后从建队伍、搭系统、建圈子三个方面提出企业应对变革的对策,认为人力资源部的队伍要具有变革意识、掌握应对变革的实操能力,建立支持创新类工作的工作系统和沟通媒体,还要善于利用企业外部的专业平台力量,分享变革的成功经验、打开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18.
翻转课堂模式成为当下创客时代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在高职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为探索"互联网+"思维下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深入分析了互联网思维的本质特征、互联网+教育的优势、翻转课堂的内涵以及决定翻转课堂效果的因素,设计了覆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的基于互联网+思维的翻转课堂教学应用模式,将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和教室有机利用,将学生自学、探讨、提问、作业展示和老师辅导、讲解、总结充分融合,为互联网+思维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现提供了可行的应用方案。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动力和模式可知:在促进"互联网+制造业"跨界融合的过程中,要按照互联网信息基础设施的"云、管、端"模型、工业基础设施模型等,分析互联网技术对推动传统制造业发展转型的动力和互联网技术对社会分工形态变化产生的变革动力;要利用数据的力量对制造业进行驱动,分析并提炼数据资源在促进数据产品研发、为传统产品创造新价值以及攫取数据财富过程中所包含的动力机制;要利用"互联网+"的大规模社会化协同思维,寻找制造业中由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的产销格局向以消费者为格局转变的动力因素,并基于该动力因素提出"智能协同+主动服务"的"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0.
"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高校青年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性决定了其作为互联网革命中最积极活跃的参与者与互联网的联系更加频繁和紧密。互联网的特殊属性一方面给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革和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需要结合"互联网+"背景下新的机遇和挑战,不断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和方法,积极变革创新,以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