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能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几句话;能看图写一句话到几句话。根据大纲精神,我在重点抓识字教学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指导儿童多说话,多写话。低年级儿童的思维往往离不开事物的具体形象。因此,我充分利用教材图文并茂的特点,在图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不论教看图学词学句或学文,以及教学课文,都经常组织、指导学生看图识字,看图说话或写话。如我教《好思想好习惯》一文时,让学生先粗看图画,建立词语概念;再看图,问:谁守纪律?谁讲卫生?要求学生用完整的句子回答。在巩固练习中我选择“守纪律”一图,指导学生细看图画后提问:同学们在做什么?他们是怎样守纪律的?让学生从完整地说一句话到连贯地说几句  相似文献   

2.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阅读时要“向往美好的情境”。要使学生“向往美好的情境”,首先必须让学生能够进入情境。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抓住重点词语,激发学生想象,使情景得以再现,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方法。《动物过冬》一课里有这样一句话:小蚂蚁抬头一看,只见啄木鸟正在给大树治病。小蚂蚁喊道:“啄木鸟,黄莺、燕子都到哪里去了?”在学生表演读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忽略了“抬头”和“喊道”这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表演没有到位。怎样让学生进入情境,自己感悟出这两点呢?我请了一名学生到台前当小蚂蚁,老师当啄木鸟,分角色表演。学生读了上文…  相似文献   

3.
闪亮登场的多媒体动画制作、文本绘画图案、教材角色头饰,加上声情并茂的文本剧,井井有条的课堂组织,环环相扣的教学流程,加上教者亲切自然,语言娓娓动听,如此怎不让人沉浸于40分钟的课堂。可是,作为观摩者是否曾想过评价一堂好课的标准?看教师教得好不好,重要的是看学生学得好不好;看教师教什么,重点要看学生学到了什么。市里组织的10多节阅读教学观摩课,换得场外尽是掌声。观摩课中教师左一声“孩子”,右一声“某孩子”,声音本是那么和谐与悦耳,可是,这种课堂并不那么尽善尽美的。一群六七岁的娃娃被教师牵着,让干什么就干什么,让说什么就…  相似文献   

4.
小学语文教师大都有这样的困惑:小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过那么多文质兼美的文章,接触了那么多词语、句子,可说话、作文却“词语贫乏”,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阅读教学中重语言知识训练,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材料,仅停留在朦胧理解和机械记忆的基础上,未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为此,强调把阅读课上成语言训练课,必须重视语言的“内化”,使其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并能在需要时招之即来,呼之即出。一、理解——内化的前提语言的学习与掌握,都是从词语的理解开始的。就某一词语而言,学生只有准确、深刻地理解了,才能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才能奠定其内…  相似文献   

5.
尚群 《青海师专学报》2005,25(Z1):80-81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课后反思是一种有益的思维活动和再学习活动。不断地反思会不断地发现困惑,“教然后而知困”,一个优秀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不断的课后反思这一重要环节。课后反思该涉及哪些内容呢?一、记录“精彩”,进行反思在教学实践中,每个教师在课堂结构、处理教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上都有自己的独特设计,有些教学设想,在师生互动中会显示出它的“精彩”。因此,教师应记录这些“精彩”,即把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记录下来加以分析进行反思。(一)记录那些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目的、引起教学共振效应的做法如:一位教师的反思:教学《开国大典》一课时,有这样一句话:“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在这句话中,最能表现人们思想感情的一个词就是“直奔”。教学中如果直接把词语意思告诉学生,恐怕费好一番口舌,学生还是似懂非懂。因此,可让学生先读读句子,谈谈体会,再由体会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说出词语的意思,然后又故意将“直接”换上“走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读、去想、去比较,从而体会用词的准确。整个教学片断,体现出了本单元“把心放到文章中去,设身处地去读、去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也体现出了教师对学生思...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只有想方设法地去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去体味、去感受形象的具体生活情景 ,使学生身临其境 ,让他们不仅有所知 ,而且有所感。因此 ,认真钻研教材 ,把教材所蕴涵的情感因素“点化”出来 ,充分体现其“形象性”,乃是优化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途径。一、挖掘教材内涵 ,再现教学内容的“质感”。小学语文课本上的文章 ,多是名家名作。这些都必须由教师先吸收 ,经过“内化”,再通过最恰当的形式“外显”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发出信息的质量如何 ,学生是否容易接受 ,完全取决…  相似文献   

7.
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一直尝试着“具象化”的词语教学方式,即在词语教学中,把词语化作眼前的“实物视像”,令人遇目可得,真实可感。学生借助眼睛或者“心灵的眼睛”,去观察、玩赏词语所具之象,进而逐步深入到词语的情境中,积极地去探究、发现词语的意义和描绘的意境,从而增强学生自我构建意识和变外部给予为内化生成的能力。请看一则案例——漫山遍野绿树成阴《这儿真好》(苏教版小语第二册) 出示:小熊明白了,它在岛上种呀种,种了许多小树苗。一年,两年,小树苗长大了,漫山遍野绿叶成阴。师:想和小熊一样,用你的双手把荒岛种上绿树吗?老师  相似文献   

8.
新编教材第一册,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丰富多彩的画面设计,激发了儿童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的过程中,受到了审美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深入钻研教材,挖掘出教材中的美的因素,将学生引入课文中美的意境中。 一、指导学生发现课文中的形象美 《蒲公英的种子》全文表现了一种美的意境。我精心设计导语,带领学生“入境”。教师问:“‘我’是谁?”学生回答“‘我’是蒲公英的种子。”教师进一步引导:“蒲公英的种子在跟我们说话呢!说什么?你们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个环节活泼、自然,教师绘声绘色,学生情绪饱满。 “一朵毛茸茸的小花”是“我”的形象,她是那么可  相似文献   

9.
车还没有来,真烦。车来了,不是我要乘的那路车。“阿姨,这路车到不到动物园?”是一个八九岁的小姑娘嫩嫩的童音。“不去。”售票员在车上头也不抬,冷冰冰地回答。小姑娘失望地退了回来,我不由得多看了她几眼。小姑娘紧紧咬着下嘴唇儿,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四处张望着。我知道去动物园应该坐哪一路车,看她无助的样子,我想我应该去告诉她答案。我走到小姑娘旁边。“你去哪儿啊?”我的声音温柔得让我自己都有点儿惊奇。小姑娘怯怯地望着我,把我审视了一遍又一遍。“是动物园吗?刚好咱们同路。”我等着小姑娘欣喜地询问我该乘哪路车,我想有她羞涩…  相似文献   

10.
正词语教学被很多教师忽略,或者有的教师虽能抓住关键词,却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式地教学,让学生浅尝辄止,没有引领学生去揣摩、品味、体悟词语内在的意蕴,词语教学显得单调而枯燥,生硬而肤浅。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失去学习语文的兴趣,何谈语文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让词语教学落在实处呢?一、多一些形象,少一些告诉词语教学假如仅告诉学生词语的意思,就会生硬而低效。因为有一些词语本身很具有画面感,单凭字典词典中的解释,不可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  相似文献   

11.
(一)《马背上的小红军》是部编六年制第八册第六组课文中的讲读课文。这组教材的训练重点是“一边读一边想”。怎样帮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读得细一些,想得深一些,从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和人物的形象呢?我抓了三个方面:一、想词语,抓主线,初步感知内容。帮助学生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思维,是边读边想的好方法。教学时,当学生明确了陈赓同志是:“深情”地谈起往事时,我点拨提示:什么叫深  相似文献   

12.
[问题呈现]案例一:教学《江雪》片段教学接近尾声时,教师问“: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老师,这位老翁为什么在那么冷的天还要去江中钓鱼?”一学生满脸疑惑“。我知道,因为那老翁爱吃鱼。“”我认为老翁家里穷,没什么吃的了。“”我想,那老翁要钓鱼去卖。”学生接二连三地解读  相似文献   

13.
富翁和渔夫     
一个富翁见到一个渔夫在海边垂钓,就关切地说:“你这样怎能赚到大钱?如果我是你,就会想办法买一艘渔船,这样会捕到更多鱼,赚更多钱。”“然后呢?”“然后我会把赚到的钱再去投资。”“然后呢?”渔夫继续问。“比如开工厂。然后我再去投资,赚更多的钱,我就可以成为更大的富翁。”“你有那么多钱以后干什么?”“然后我可以到夏威夷海滩度假,享受悠闲的生活啦!”“那么,你看我现在不正在享受这样的生活吗?”选自《执著的手》富翁和渔夫  相似文献   

14.
案例描述 声音一:"老师,我知道,我要说!" 在学习第二自然段时,我出示了小松树说的话:"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让学生边读边想:这是一棵怎样的树?从哪些词语能看出来?学生们很专心地去读,读完后,学生们纷纷举起小手说:"我知道,我要说。"  相似文献   

15.
阎笔画具有简约而又直观形象的特点。把简笔画恰当地运用干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边讲边画,可以形象地传达出教学内容,而学生视听结合,听来生动具体,容易理解教学内容。一、加深学生对词义的理解理解词语的方法很多。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些词语可惜助实物或图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教师事先找实物.制作图片又比较困准,若采用简笔画则既容易又省时。有些词语很抽象,教学时老师边画简笔画,边作适当的讲解,学生既看又听,便能很好地领会词义。如教学《草原》中“勾勒”一词,可以让学生看老师用线条画出物体的轮廓就是“勾勒”。“翠色…  相似文献   

16.
妙在多想     
新《课程标准》推崇在数学学习中进行主动“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交流等数学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最常听到的反应是“我怎么没想到?”、“不知道怎么去想!”其实,先弄懂所学的东西,就是“想”的基础;多想、多听、多看、多交流就是学会“想”的途径.希望读了“妙在多想”一文后,对你学会“怎么想”,“往哪些方面去想”能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7.
一个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化了那么多时间,学习自己祖国的语言文字,然而学得好的人不多,大多数人不过关,其原因何在呢?我是一个中学语文教师,想就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我认为,就当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来说,至少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一、现有教材不适于学生阅读和仿作  相似文献   

18.
一次课上教师甲请一位学生朗读《燕子》的第二小节。其中“微风吹拂着千万条才展开带黄色的嫩叶的柳丝”一句话,学生读错了两处。教师甲有些不悦,说:“怎么读的?一句话错了这么多地方!坐下,听别人读。”学生涨红了脸,惶恐不安地坐下。在课前复习的时候,教师乙请了一位学生上黑板默写“千钧一发”这个词语。学生把“钧”写成了“钓”,下面学生立即发出一阵哄笑,教师乙马上做了一个安静的手势。对写字的学生说:“写错了不要紧,可以想一想,改过来嘛。”学生认真地想了想后,轻轻地在黑板上写出了“钧”字。教师乙点点头,说:“对,就是这个字。你…  相似文献   

19.
流星雨     
“今天夜里狮子座有流星雨,老师你看不看?”一个学生悄悄地问我。想到大学时候去苏州盘门看流星雨,无奈碰到阴天,在风中抖了大半夜什么都没有等到,从此立誓再也不看流星雨。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说:“没有兴趣。”“那么假如我们半夜起来看的话,你管不管?”我明白了,原来是想从我这里得到一点小道消息。“我不大清楚,晚上再说吧。”我也不敢直接回答,虽然想想这也没有什么,自己还傻乎乎地去等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新发的教师行为规范上看到这样一句话:“不准说有损学校形象的话。”这句话本来早已到了“熟听无闻”的程度了。我认真地想:什么话才算是“有损学校形象的话”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