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评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兼谈邓小平对毛泽东的正确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小燕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评价斯大林的问题上造成了失误。其事出突然,以感情代替政策,以材料代替科学的分析,使内容流于片面,缺乏理论深度。其失误给苏联社会主义事业以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邓小平同志,以他坚定明确的立场,为全党科学地评价毛泽东及建国以来的历史问题,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于贵超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6):39-42
吴冷西在《十年论战》等回忆录中曾提到,毛泽东对赫鲁晓夫秘密报告曾有揭了盖子,捅了漏子的评价。此则史料一经披露,便成为相关领域引用频率最高者之一。但其关于这条评语的提出背景记述多不准确,故对其中误忆进行订证很有必要。揭了盖子,捅了漏子一语实际上是中苏两党分歧发轫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1953-1964年),是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的一个转折时期。他执政11年.也改革了11年。上台以后,赫鲁晓夫以非凡的勇气和胆略,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斯大林模式发起了冲击,在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以及对外关系等方面,对苏联的原有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对苏联乃至整个世界都有着重大的影响。其中,农业是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最薄弱的环节。 相似文献
5.
蒲国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93-97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的秘密报告在国际上引起了轩然大波,也是后来中苏大论战的一个焦点问题。在赫鲁晓夫报告之后,中共中央迅速做出反应:召开多次会议商讨对策,公开发表文章阐明立场。但是,对于中国领导人是如何和通过什么途径获得秘密报告的文本这一问题,学术界在相当长的时期里一直存在着许多歧见。本文列举出目前学术界流传较广的十种说法,并试图对它们进行梳理和辨析。 相似文献
6.
蒲国良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24(10)
斯大林时期,尽管中苏关系中存在着若干摩擦与不愉快,但却没有发生大的冲撞。赫鲁晓夫主政后,中苏关系进入了蜜月时期。但也正是赫鲁晓夫的主政,开启了中苏论战的闸门。当然,这决不是说双方争吵的责任应该由赫鲁晓夫个人来承担。中苏双方都曾为阻止相互关系的日益恶化进行过艰苦努力,但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在历史的关键时期,中苏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两个最大的共产党终究没能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探索中形成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7.
1953年3月斯大林病逝,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没有消失,并成为新一届领导人进行改革创新的巨大障碍。1953年6月10日,《真理报》发表文章,第一次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的问题。7月召开的苏共中央全会拉开了反对个人崇拜的序幕。此后到1956年苏共二十大的两年多时间里,赫鲁晓夫多次不点名地批评个人崇拜,苏联理论界也发表文章和讲话,为批判个人崇拜做理论上的准备。同时,开始平反一些冤假错案。1954年5月,《旗帜》杂志发表爱伦堡的小说《解冻》,出现以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为特征的“解冻文学”。1956年2月… 相似文献
8.
陈兆芬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4):35-38
对外政策对于任何国家来讲都是国内政治向国际社会的延伸,是其基本的社会制度和国家民族利益在国际舞台上的集中体现。对外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要始终建立在对国内外环境的客观认识和正确把握、以及对自身发展水平和时代主题的正确定位之上,才能体现其时效性和延续性。赫鲁晓夫时期苏联的对外政策正是伴随着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国内政局的变动,在对苏联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重新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展开的。 相似文献
9.
10.
本文将从民办教育的办学体制、激励机制以及政府管理体制三个方面论述新时期民办教育政策的调整与完善,以推动民办教育的快速、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1.
左凤荣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3(6):87-92
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揭露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不是赫鲁晓夫个人的行为,而是苏共高层领导集体认可的。1955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决定降低当年纪念斯大林诞辰活动的调门,成立了专门的波斯别洛夫小组负责审查大镇压时期的资料。1956年2月1日和9日,苏共中央主席团两次开会讨论波斯别洛夫的报告,主席团成员对在代表大会上揭露斯大林没有分歧,分歧在于揭露的程度。但报告的正式文本在苏共二十大召开期间才形成,是波斯别洛夫的报告和赫鲁晓夫的文本综合而成的,苏共高层领导传看了这份报告,有些人还做了补充。2月25日晨,赫鲁晓夫作了这一报告,要求保密。事实上,苏共很快向党团员、干部、积极分子进行了传达,报告的内容被广泛知晓。苏共二十大是苏联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事件,其影响体现在:它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意味着滥杀无辜、破坏法制时代的结束;开启了改革的大门,成为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先声。当然,赫鲁晓夫对个人崇拜的揭露和批判也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决定炮击金门的目的就是要迫使蒋介石放弃沿海岛屿,而他最担心的就是美国的干预。为此,毛泽东设法把不知内情的赫鲁晓夫引到北京并发表了联合公报,试图利用中苏同盟的威力来影响美国的决策。由于金门守军的坚持和美国的援助,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愈演愈烈,苏联不得不出面为中国大陆提供核保护,以对抗美国的核恐吓。在危机处理的具体方式上,中苏之间发生意见分歧。苏联希望通过军事援助和召开国际会议等途径控制远东局势,而中国拒绝了莫斯科的建议,坚持“以我为主”独立解决问题。台海危机虽然因毛泽东决定放弃夺取金门而消除,但其结果却在中苏之间形成芥蒂。危机期间,中苏同盟显示了其力量和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伤害。 相似文献
13.
周新城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33(1):1-7
十月革命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不是"早产儿"。评价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应坚持"三七开",不能全盘否定。苏联演变是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其中决定性的因素是戈尔巴乔夫推行的人道的民主社会主义路线。必须分清两种改革观,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 相似文献
14.
嵇士京 《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1(1):88-91
以正在做的事情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为中心,针对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的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律基础教育、理论教学队伍与学生工作队伍、理论教学环节与实践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理论思考与政策考量,以期提高认识、凝聚共识,更好地贯彻落实中央“05方案”。 相似文献
15.
梁军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1(1):112-116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反法西斯盟国和世界人民的伟大胜利而告终的。然而战后不久,两个最重要的反法西斯盟国,美国和苏联之间就爆发了冷战。当然,美苏由战时的合作盟友关系发展到以后的全面对抗并不是一夜之间就形成的,而是有一段相对较长的过渡时期,即战后初期(1945-1949),这是一个新旧历史阶段交替的过渡五。本文从这期间苏联的外交入手,认为苏联这一时期奉行的是积极防御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其革命性日趋减弱,而保守性日益加强,结果使得美苏之争逐渐由意识形态之争变为霸权之争。 相似文献
16.
胡相峰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9(1):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提高民族素质的核心内容,揭示了发展民族文化的时代主题,指明了民族精神的根本取向,因而具有极为广泛、极为宝贵的人文价值。它对于党的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宋群豹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5(2):46-47
“两个务必”凝结着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是我们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的有机结合,其核心是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对民族高度的责任感。“两个务必”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不同历史时期人民利益的本质体现。 相似文献
18.
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固有理论品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9.
肖建忠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2(1):18-2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我党历史经验的高度概括 ,统一为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这一根本属性。党的先进性是历史具体的 ,必须放到推动中国的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中去考察 ,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机联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形势下 ,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 ,永葆党的先进性 ,是党建工作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