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是对人的行为的两种不同的调整方式,其适用的规则和条件各不相同,但他们在具体的事实中也会同时出现.此时,如何适用和解释各自的规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从法律行为和事实行为的界分入手,指出二者在并存的情况下呈现出互斥、协力的混合关系.以代理制度的原理,“代理人为的行为,其效果直接归属于被代理人”对其法律效果进行解释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我国大陆的法律行为制度则兼有前苏联与日本民法的特色.从前苏联继受来的是把法律行为限定为合法行为.法律行为是指目的在于设立、变更、消灭一定私法关系的,以意思表示为核心的行为;而不是指合法行为.然而,从法律事实的分类来看,法律行为属于合法行为.  相似文献   

3.
法律行为是指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行为。法为人的行为设定了正面和负面两种行为模式。法上不存在所谓的第三种行为模式。法律行为内含合法性和违法性双重品性,法律行为品性的生成过程其实就是法的实现过程。当然,法律行为的双重品性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对性和互通性。法的行为模式的缺陷决定了对现实的法律行为进行合规则性修补的必要性。借助规范评价,行为与法实现了秩序下的结合。规范评价机制从不同侧面和意义上讲是一个行为解释机制、价值判断机制以及利益激励机制。利益激励机制是规范对行为的最具决定性的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介绍了涉外法律行为的冲突表现,总结了国际社会常见的解决办法.尤其是法律行为形式要件准据法的选择,并结合其在物权处分方式、合同形式、票据行为方式、结婚形式、遗嘱继承形式等常见领域中的具体适用及最新立法趋势,对我国相关的法律规定及其完善进行了评析。  相似文献   

5.
版权登记是我国版权公共服务体系的核心内容,实践中著作权登记量逐年攀升,但目前学术界对于版权登记行为的性质这一基本问题依然存在争议——主要有兼具私法和公法的双重性质、行政确认两种观点。两种观点没有区分登记行为与原因行为,对版权登记也并未作类型化的讨论,因而不能成立。以法效果为分类标准,版权登记行为可分为生效登记、对抗登记、初步证明登记,三者都属于准法律行政行为。  相似文献   

6.
古代法中的“亲属相隐”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与西方各国的证据秘密保护制度异曲同工,反映了自然法的思想。但在我国现行的诉讼制度中,把知情人如实作证作为一种义务和责任,亲人之间也不得免除这种义务。本文浅略地对这一法律现象背后所蕴涵的法律理念的差别做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7.
亲属相盗论     
对于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屡见不鲜的亲属相盗现象,我国现行刑法没有作出特别规定,司法解释也只是规定了一些概括性的指导意见,并没有给出定罪量刑的具体标准,缺乏可操作性,因此在司法实践中容易导致适应上的偏差。对亲属相盗问题从刑事立法上统一作出规定,规定亲属之间的盗窃为亲告罪,将起诉的权利赋予被害人,并允许他们采取其他适当的方式解决纠纷,在被害人要求司法保护时国家权力才进行干预,一方面可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有利于家庭的团结,社会的稳定,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明知之举。  相似文献   

8.
理论界有学认为《通则》中规定法律行为的合法性,是法律行为概念的倒退,笔认为法律行为的合法性是反映法律行为产生法律效力-对法律行为肯定的标准,具有促进权利义务关系实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在依法、公平、有序的秩序下开展竞争。发挥好市场竞争机制的作用,使社会有限的资源达到最合理有效的配置,对尽快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不正当竞争行为既为商业道德所不容,也被法律所禁止。本文将就不正当竞争行为展开论述,并提出相应的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0.
亲属伦理取向是中国传统法律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它主要体现在“以用代体、德主刑辅”的法律理念,“义务本位、皇权至上”的立法原则,“有罪推定、论心定罪”的司法模式以及“无讼是求、调处息争”的法律价值取向上。这种亲属伦理取向在今天仍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对我们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物权行为在民法领域争议已久。从历史上物权行为的存在,到物权行为的沿革,自萨维尼创立物权概念以来,迄今已历时百余年。物权行为概念,是法律拟制和极端抽象思维的产物,在民法领域存在着不同的定性。物权行为概念的创立不仅在物权法领域有其重要意义,而且对整个民法科学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法律行为理论是19世纪德国法学的产物。法律行为是大陆法系民法总则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也是最为抽象的概念之一。我国的民法通则在制度上也采纳了法律行为理论,但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对法律行为理论的认识形成了一些与其他国家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物权行为理论本体的漏洞和弊端入手,分析了其运行价值(社会实用功能)的诸多劣势和缺陷,进而揭露了其与我国民事法律制度体系的冲突和不协调。鉴于此,我国物权法立法中不应采纳该理论,应坚决予以摒弃。  相似文献   

14.
所谓物权行为究竟是指什么?自德国学者萨维尼于创立物权行为理论以来,这个问题就一直是学者们不断争论的问题。通过分析物权行为基本原则,界定物权行为概念内涵,可以论证我国应当在物权立法中认可物权行为理论。  相似文献   

15.
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与生效是两个具有本质差别的概念。民事法律行为的成立必须基于当事人的含意,即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着眼点在于法律行为是否已经存在。而民事法律行为的生效则是指已经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发生法律效力,在当事人之间引起了意思表示内容所追求的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消灭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6.
物权行为理论自其诞生起就褒贬不一,在我国,对该理论本身有许多问题需要澄清。对法律行为的成立,立法应采自由主义,所以登记或交付为物权行为的生效要件。物权行为是法律行为的一种,物权行为可以并应适用法律行为的一系列规则。物权行为与债权行为相独立而存在是客观事实,但物权行为的独立性与无因性并无必然联系,虽然物权行为无因性的缺陷并不存在,可是否采纳物权行为无因性是一国立法选择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哲学视角探讨了物权行为概念、独立性和无因性问题。作者从概念界定的主体价值倾向性入手,深入分析了从内在结构视角界定物权行为概念的意思表示说和意思表示与形式结合说,提出债权行为主义变动模式、物权行为意思主义变动模式和物权行为形式主义变动模式。文章认为物权行为之“因”有内因和外因之别,物权行为是否有因是一个立法政策选择问题,立法者可在內在有因,外在有因;内在无因,外在无因;內在有因,外在无因;内在无因,外在有因的各种结合形态中基于价值衡量,而予不同选择。  相似文献   

18.
不动产登记是物权法中的重要制度,<物权法>以14个条文(第9条至第22条)的篇幅,确立了我国不动产登记的基本结构,为不动产登记法的制定提供了整体的框架和结构.本文从物权相关理论和制度的角度出发,阐述了我国不动产的登记制度的突破和完善,同时也分析了它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9.
古瑞华 《高教论坛》2011,(1):35-37,102
我国高等法科学生的司法职业伦理呈现去意识形态化、去道德化、去信仰化等趋势,究其缘由,表面上与我国高等教育司法伦理教育观念的淡薄和教育的缺失有关,而根本上缘于高等法学教育培养模式的技术化倾向。为提升我国司法队伍整体的职业伦理素质,高等学校司法职业伦理教育应纠正错误的人才培养观,寻求制度层面的路径,并将学校教育与执业教育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多样性,为此,各高校的法学教育在完成法学专业对人才培养共同性要求的基础上,必须根据自己所处的地理位置、师资条件、办学传统与条件,特别是所依托学校的强势学科等实际情况,要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以及教学模式等方面,走一条有特色的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之路,以满足社会不同需求主体的不同需要,避免人才培养中的"千人一面,千校一面"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