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红 《陕西档案》2003,(5):42-44
在上海幽静的武康路旁,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洋房。坛泰斗巴金在这座洋房中居住了四十余年,在这里,他接待过许许多多的不速之客——荣誉、灾难、劫后重生,送走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夫人萧珊,写出了被誉为“真正的灵魂呼号”的《随想录》和《再思录》。  相似文献   

2.
明红 《兰台世界》2003,(8):36-38
在上海,幽静的武康路旁,有一座美丽的花园洋房。文坛泰斗巴金在这座房里住了40余年。在这里,他接待过许许多多的不速之客──荣誉、灾难、劫后重生……他送走了与他患难与共的夫人萧珊,写出了被誉为“真正的灵魂”呼号的《随想录》和《再思录》。他似一位负重的攀登者,又完成了  相似文献   

3.
上海长宁区少年宫,座落在中山公园附近的愚园路上,这里有一座瑰丽的洋房和附属的花园。这座洋房建造于1931年。它的建成却在上海引出了一桩轰动全市的社会新闻,这就是王、保联姻事件。所谓王、保联姻,王是指的国民党新贵王伯群,他是何应钦的妻舅,当时的交通部长并兼任大夏大学校长;保是保志宁,她先就读于沪江大学,后又转学到大夏大学,被称为大夏大学的“校花”。高官厚禄  相似文献   

4.
消逝的风景     
长期从事上海建筑设计档案管理和研究的娄承浩先生,近日将他编著出版的新作《消逝的上海老建筑》寄给了我。这本装帧精美,图文互动的图册意在告诉人们:“这些建筑的过去和消逝的原因。”读罢图册,我的一些尘封的记忆又鲜活起来,稔熟的亲情又弥漫开来,散落的旧梦又重新拾起……儿时在金陵东路外滩的一幢大楼里长大,少时又在金陵东路西藏路口的一所中学就学,因而这一带的路特别熟悉,这一带的房子特别亲切。那时,在金陵东路向东的尽头,靠近外滩的地方,有一幢两层楼的洋房,拱圈柱廊,典雅优美。紧邻洋房的是一所中学:金陵中学。记…  相似文献   

5.
博阳 《出版参考》2008,(2):43-44
1939年的一个风雪交加之夜,陈毅带部队转移到了一个小山村。同志们找到了一座土地庙,想让陈毅司令员住,可是发现他不见了。大家找来找去,最后在羊圈旁边找到了他,只见他已经在那里搭好了一张铺。同志们觉得过意不去,陈毅则爽朗笑着说:“革命还没有胜利,我陈毅先住上了‘洋房’了!”同志们一听都笑了。  相似文献   

6.
《今传媒》1997,(12)
走近《税收与社会》文\孔明在林林总总的报刊里,我对一本杂志情有独钟,那就是《税收与社会》。当她还叫《西安税务》的时候,我因为写《税收史话》而闯进了她的世界,进而认识了她的创办者曹钦白先生。他是一位让人一见就想走近的人,所以我成了他座前的常客。几乎隔一...  相似文献   

7.
倪玉 《军事记者》2002,(12):28-29
《再现时代长河中的真金子》、《为中外新闻人铸一座丰碑》、《“无冕之王”修筑的“长城”》、《一座指点经典新闻的文库》……近一个时期以来,全国10多家新闻理论权威报刊纷纷发表消息或书评,对白庆祥主编的500万字《中外新闻名著鉴赏大辞典》进行报道和评论,在新闻界和新闻研究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兴趣。白庆祥现任中国经济时报大连记者站副站长,主任记者。这位1976年就投身新闻事业的黑龙江人,进过电台,干过杂志,编过报纸,他凭着对新闻事业的执着追求和努力探索,不仅在新闻采访和写作实践中结出丰硕的果实,也在新闻理论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杰出的党的宣传工作者陆定一同志,悄悄然逝世了。他的死,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坚决反对教条主义的英雄。他的形象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现在我把记忆中最难忘的几件事写在下面,以志纪念。现在人们都知道陆定一夫人是严慰冰,文革初期因为反对极左路线,夫妻双双被关进秦城监狱达十三年之久。但极少有人知道陆定一同志的第一位夫人唐仪贞和他的故事。1926年,陆定一同志年仅20岁时,就在上海担任团中央机关刊物《中国青年》的编辑。该年底,我自广东返上海去武汉,因事找到团中央的机关接洽关系。这个机关在北四川路黄陆路一所洋房内。与陆同住…  相似文献   

9.
过度负债引发灭门惨案据法国当地报纸《皮卡第邮报》披露,案发主要现场位于梅斯桥镇一幢花园洋房内,当时屋内有3名死者,其中一名62岁的男性被证实是自杀身亡,他是这家户主,退休前是一位建筑工人。他的妻子和33岁的女儿也被发现死于屋中,她们被割了喉。警方在屋里的一张桌子上找到了男性死者留下的遗书,上面写  相似文献   

10.
转眼之间,钰泉兄逝世已百日。二十一世纪出版社为他出了一本纪念文集,用陈铁健先生的评价作了书名——《天下最好的主编》。朋友们认为钰泉兄树立了两座人生丰碑:一座是用16年时间主编《文汇读书周报》,一座是用10年时间主编《悦读》。  相似文献   

11.
为信念写作     
陆天明在国内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作家,从《苍天在上》、《大雪无痕》到《省委书记》是作家陆天明现实主义创作的三座里程碑,也实现了他一贯坚守的关注现实、关注人生、为人民写作的信念。《苍天在上》是我国第一部反腐小说,它一经出版,就在读者当中引起了强烈震撼,开反腐小说先河。不过,《苍天在上》的反腐还停留在表层上,是对腐败分子和腐败现象的一声怒吼,表达了人民的一种呼声。到了《大雪无痕》,作品思想性深入了一步,它不单是作家一种感情和愿望的表达,而是经过了作家的认真思索;它不是简单地写一个腐败分子,而是挖掘了产生…  相似文献   

12.
“用奉献谱写青春,让青春在奉献中闪光”。这是共产党员、旺苍县委宣传部副主任新闻干事、广元日报旺苍记者站站长何光贵的座佑铭,这也是他人生的真实写照。1996年10月,何光贵调入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6年来,他坚持新闻宣传的党性原则和正确的舆论导向,讴歌伟大的时代和火热的生活;激浊扬清,弘扬时代新风,为改革立传,为旺苍扬名。他先后在《经济日报》、《中国新闻出版报》、《四川日报》等重要新闻媒体上刊发各类新闻及文艺稿件1000余件70多万字,其中有50余件作品登上了省市报一版头条,《山区人民的“金财神”…  相似文献   

13.
他跨越了一座又一座艺术山峰,收获一部又一部巨制—— 1992年:16集文献纪录片《伟人周恩来》; 1995年:8集历史纪录片《历史的见证》; 1996年:6集政论片《世纪钟》; 1998年:躁纪录片《风雨钟山路》;  相似文献   

14.
孙静雅 《大观周刊》2011,(21):114-114,110
提起孙犁,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的《荷花淀》、《山地回忆》,还可能想到的是他的《铁木前传》、《风云初记》,对其后期的创作了解甚少。然而孙犁作为文学大师的实绩,主要在于他的晚年。晚年近一百二三十万字的散文《耕堂劫后十种》炉火纯青,出神入化.在散文领域耸立起一座高峰。晚年孙犁初步彰显了思想家的气质,倾向于传统美学更使英文章耐人寻味,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我到首都剧场观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出的话剧《旮旯胡同》,在二楼走廊上看到一座雕像。当人们议论他是谁的时候,我脱口而出:“这是焦菊隐先生。”他在五十年代担任北京人艺的副院长和总导演,不仅成功地排演老舍的《龙须沟》、《茶馆》和曹禺的《胆剑篇》等名剧,还导演了郭沫若的不朽之作《虎符》、《蔡文姬》、《武则天》等,在剧坛上为我国话剧艺术留下一大笔“财富”。  相似文献   

16.
四、清代王公府第的分布特点 现存最早记录京城王公府第的文献,当属乾隆年问的《宸垣识略》和《乾隆京城全图》。其中,《宸垣识略》记述了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以及其他众多王公府第的具体地点;《乾隆京城全图》上标出了37座王公府邸(有5座已废)的具体形制图,但仍有大量非显赫王公(主要是入关后首次分封的贝勒以下王公)的府邸未能标出,实为遗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水的启示     
徐莹 《档案管理》2006,(2):95-95
我在《读》杂志上读了一篇章,题目是《森林里的水》。讲述一个勘探队到深山勘探地质,请了一名山民做向导,原计划两天就出来,结果由于天气不好,连向导也迷了路。要命的是勘探队员带的水喝完了,地图上标出这座山没有河流。绝望之际。向导采了一束草,把草编成了碗的样子,然后过滤肮脏的泥水,过滤几遍以后,水渐渐清了,他又放了两片饮水消毒片,水就能喝了,这是他的第一种取水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圣经》故事中提到一座“通天塔”,叫“巴比塔”。那时候,天下人都使用一种语言。人们向东迁移中发现了一片平原,就住下来。他们计划在那儿修一座高塔,塔顶要高耸入云.直达天庭,以显示人们的力量和团结。这惊动了耶和华。他见塔越建越高,心中十分嫉妒。他暗自思忖:现在的人们的语言相同,他们团结一致.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那神还怎么去统治人类?于是他便乱了人们的口音,使人们语言不同,无法沟通,高塔也无法继续建造下去。  相似文献   

19.
著名艺术家钱君先生以九十二岁高龄于最近逝世。他是“多美一体”的艺术家,在几个艺术领域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的一生,大体说来,青年时期从事文学创作,著有诗集《水晶座》、诗和散文会集《素描》。他1907年2月生于浙江桐乡。他的两本集子分别出版于1929年和1931年,正是他二十二岁和二十四岁的青年时期。和许多青年诗人一样,他的两本集子主要歌颂了爱情。诗的形式是当年流行的泰戈尔式的小诗,常有二行诗三行诗构成的诗篇,最长的也不过十数行。两本集子有过一定影响,叶圣陶、赵景深、汪静之等名家曾为《水晶座》写序。但这两本书…  相似文献   

20.
1927年11月戈振的《中国报学史》出版了,这被公认为是我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由零碎的探索阶段走上了系统化研究的道路,成为在很长时间里无人超越的高峰,直到半个多世纪之后,方汉奇的《中国近代报刊史》问世,稍后,由他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通史》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研究攀上了新的高峰,两座学术高峰的耸立,熔铸着几代学人特别是戈公振和方汉奇两位巨擘的智慧和艰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