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丰 《东南传播》2013,(9):98-102
一门艺术的形成必然有其自己的特性",第七艺术"的诞生把电影与其他六门艺术区分开来了,综合论者认为电影是综合艺术,事实上大凡每门艺术都有其综合性,但每门艺术也都有其独立的特性,否则电影就无"第七艺术"的诞生可言了,电影有别于其他六门艺术,最重要的就是视觉优先的特性,就此我们不妨通过不同角度和内容对"看电影"进行探讨,一起对电影视觉优先的特性做一番思考。  相似文献   

2.
"文革"爆发后,"样板戏"一花独放,自1966年到1970年,全国只生产了4部可看电影,其中以《地道战》影响最大。这部影片以"流畅的手法,高超的技巧",赢得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成为人们百看不厌的"经典之作"。电影《地道战》是怎样诞生的呢?  相似文献   

3.
香港的绑架类型片是电影类型片中的一个典型,很多电影均取材于真实的绑架案件,电影中的警察部门和破案手法都是以现实案件为原型,对受众的认知和行为产生有效的结果,受众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绑架案的现实观和社会观。从传播学"培养"理论出发,用"制度分析"探讨绑架类电影产业链的制约性因素;用"讯息系统分析"研究绑架类电影对现实案件的加工和传达;用"培养分析"解析绑架类电影的正反效应;试图研究绑架类电影对社会和受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闻界》2016,(10):11-15
电影银幕空间是媒介空间和艺术空间的混合体,它具备"增魅"传播的广告效应。从城市到电影,城市被"赋魅"。从电影到城市,城市被"增魅"。"增魅"后的城市不仅可能知名度、美誉度更高,还可能成为"电影旅游"的目标对象。由此,电影对于城市的"增魅"传播效应既是一种现象,又是一种规律,它具有较强的文化产业意义。  相似文献   

5.
传播"仪式观"强调传播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具有塑造文化力量和形成认同的作用,借助传播"仪式观"看无障碍电影,发现无障碍电影能够帮助残障人士形成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并凝聚社会文化力量,所以无障碍电影不能仅仅以完成播放为目标,要借助无障碍电影,建立起沟通残障人士与社会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代欣 《今传媒》2011,(7):80-82
2010年,新媒体电影首次大规模呈现,因此有人将2010年称作"网剧元年",网剧即网络电视剧和网络电影。在对新媒体电影现状介绍的基础上,我们以"11度青春"系列电影为例,通过对其成功之处进行分析,提出新媒体电影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电影作为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在塑造、传播国家形象的作用日益突出。然而,在西方文化强势输入下,影视中中国国家形象在自我构建与顺从他者视域中博弈。本文以后殖民主义理论为视角,分析新世纪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华语电影中构建的多种中国形象,研究反"他者"与"自我他者化"的倾向,探讨电影创作在解构或建构西方既定权力话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董莉 《今传媒》2015,(1):87-89
电影自诞生起,就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世界各国都对电影艺术进行着不断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中国作为电影艺术起步较晚,基础较弱的国家,在电影领域的生产创作中,一直都在学习吸收和借鉴欧美的先进技术和理论,"十七年"时期的中国电影,受到了多种外国电影流派的影响更甚,形成了中国电影史上一段繁荣的时期。  相似文献   

9.
文章梳理了中国电影大片的7年流变,分析了成败得失,认为当下中国电影进入了"后大片"时代。合理的产业结构、主流形象的优化、资本与文化的接轨是"后大片"时代必须直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小妞电影"作为当下热议的一个电影亚类型被广泛传播着,其轻松欢快的叙事风格、时髦亮丽的时尚元素都深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发展也在2013年达到了一个顶峰。通过对近几年热映的几部国产"小妞电影"叙事模式、叙事空间、叙事呈现上的深入探讨,总结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叙事特点,在发掘其生命力的同时对叙事危机、明星策略等问题给予冷静思考,以期对这一类型电影在中国市场地更好地发展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1.
尚志伟 《视听》2016,(6):78-79
《我的少女时代》这部电影的一大亮点是共有23次画外音贯穿始终,均是由电影中的女主人公发出,属于第一人称画内的"我"者叙述,体现了"叙述人"对于整部影片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国际传播下,欧美电影文化日益成为世界主流电影文化,如何提高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中的传播竞争力和树立现代国家形象,已成为中国电影不得不面对的重要课题。在"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为中国电影的国际化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国电影业应该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契机,提升中国电影产业在全球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首先是在"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电影软实力的国家形象,其次是"一带一路"格局下中国电影硬实力的国家形象,最后是中国电影应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国际认同,传播现代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3.
面对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激烈竞争,部分导演采取了"短、平、快"的创作策略,使"恶搞"得以成为一种电影类型。由于深受商业利益的驱使,此类电影不但日益背离中国电影关注民生问题的传统,难以真正表征当下中国社会现实与个体生存境遇,而且在振兴中国电影产业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中也难有作为。  相似文献   

14.
王朔与新时期中国电影的文化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8年,有四部王朔小说被改编为电影,这一年被称为"王朔电影年"。"王朔电影年"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电影商业化、世俗化趋向的表征,标志着中国大陆的文化空间的再次分裂与转型,以及中国影视文化格局在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变化:从形而上学的精英话语空间过渡到世俗化的大众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15.
卢国祥 《东南传播》2014,(3):107-108
1966—1976年,这十年是中国电影发展的特殊时期,"样板戏"电影作为这一时期的特定产物,带有时代的鲜明烙印。"样板戏"电影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传播既是社会制度的安排,又是政治任务的规制下观众解码机制失效的结果;同时,也不能排除民众的观影期待与群体认同。所以,"文革"时期"样板戏"电影的传播是一种集规制和认同于一体的全社会的观影运动。  相似文献   

16.
与文字记录相比,电影本身的对物质现实的机械记录特性有着无与伦比的优越性,然而"电影档案"这个概念一直具有模糊性,电影的档案职能也是备受争议。不仅记录电影可以作为档案,有些虚构电影也可以作为特殊意义上的档案,电影的档案价值不仅表现在它的凭证参考方面,而且在平衡社会记忆结构、参与社会记忆的构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伊朗电影《一次别离》"纪实美学"的特性出发,看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对当今现实主义电影的影响。以选题内容、表现手法、角色形象为出发点探讨伊朗电影是如何将新现实主义电影进行本土化。  相似文献   

18.
2012年2月,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的谅解备忘录达成协议。此举一出,引起了业内外的强烈反响,当时一批专家、学者纷纷撰文,一批专业期刊甚至开辟专栏,从多方面对"中美电影新政"进行解读,对其将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展开预测,同时很多人也积极提出政策建议。而时至今日,"中美电影新政"实施已一年多,回头看来,学者们当初所作的预测有应验也有失算。那么,在好莱坞的新攻势下的中国电影在发展中究竟有什么新特点,又遇到了什么新问题呢?着眼于中国电影发展的长远目标,下一步我们究竟该如何有效应对?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电影中呈现的青年的分析,本文认为"青春"和"青年"的概念是浸透着各种文化政治的且被各种社会政治力量解读的话语。以《青春之歌》和《世界》为主要分析文本,笔者梳理了社会主义革命青年向新时期青年的电影呈现的变化。笔者认为电影文本中所呈现的"青春"已经超越了"年轻人"的生活经验和实践而成为现代中国文化政治的最主要的一个隐喻。而这种文化政治,同样建构了我们对各个历史时期的主导的"现代性"的认知。最后,本文将指出"青年"作为一个抽象的且理想化的符号对中国文化政治和中国现代性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90年代以来,中国大陆电影业纷繁复杂,"独立电影"以其独立精神、人文关怀、理性视角观察并记录真实生活,表现出独特的艺术特色,并逐渐被人们所关注。本文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入手,从中国大陆独立电影的创作主体到传播平台再到受众反馈进行分析,从传播学角度对大陆独立电影的处境和命运进行初探,并最终给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