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世界文学人物画廊中,存在着一些类型或一些形象系列,最典型的莫过于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系列。同世界各国文学相比,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文学史能这样如此全面地集合着一群成功的同类型形象。本文试图通过对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产生的根源进行探讨和研究,以期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多余人”形象的性格特征、典型意义、历史进步作用及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2.
“新写实”派小说的代表作家刘恒在其“农民系列”小说《力气》《狗日的粮食》《伏羲伏羲》《狼窝》等等中塑造了一个个平庸却具有震撼力的农民形象,这些农民形象之所以能够令读者触目惊心,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展示着一种动人的“力气”形象。农民形象们本身正是这种“力气”的载体与展示舞台。通过对刘恒“农民系列”小说中主人公身上“力气”的解读。笔者认为这种“力气”源于一个“兴奋点”,流淌着“希望之光”,承载着“生存”、“赎罪”的重负,最终归于有意义的生命。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野草》中塑造了一系列“过客”型形象——“过客”、“求乞”、“影”、“战士”、“死尸”等——构成《野草》独特的形象系列。“过客”是充满战斗精神、孤独而绝望地反抗着的战士形象,更是鲁迅本人精神人格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在施蛰存的作品中,女性形象呈现两极化,一类是“魔女”与“夜叉”系列,一类是“善女人”系列。在“魔女”与“夜叉”系列文本中,女性作为他者而存在,被妖魔化,变成不可知的象征性符号,是一种都市人的不宁静情绪的产物。在“善女人”系列作品中,作者描绘了一大批循规蹈矩的良家妇女,成为传统“善女人”内心隐秘、内心痛苦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5.
共和国建立后,随着政治上的“左”倾,在文学艺术界尤甚,鲁研中当然也不能例外。一个传统的“定评”,长久以来统治着鲁迅小说研究,即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系列被人为地抬高到传统政治地位上;而原来是占主导地位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列,反降到了被批判的“臭老九”的陪衬地位。这种本末倒置的现象,是到了应该纠正过来的时候了。 笔者教中国现代文学十一年了,早在七、八年前就反其道而行之了。在我的讲义中,悄悄将知识分子形象系列放在首位。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分析,将鲁迅刻画的知识分子形象归结为三个系列,即孤独、决绝的叛逆者形象,封建复古派或卫道者形象.“梦醒了无路可以走”的悲剧形象.着力剖析了三个系列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及灵魂特质.深刻地揭示出这三类知识分子形象所蕴涵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新文学对共产党人形象的塑造已持续近一个世纪。在百年塑造史中,由于时代、阶级、区域、工作性质等因素,共产党人的文学形象逐渐形成了地下党人、军队指战员、农村共产党人、知识分子共产党人、改革先锋等几个主要形象系列。不同系列的共产党人在“宗旨”“初心”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共同体现出共产党人的理想追求、政治伦理与精神特质。但是,由于中国新文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革命叙事所特有的阶级属性,每一系列的共产党人都体现出其独特的历史发展形态。总体而言,各个系列的共产党人文学形象不仅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群像的总体展览,也见证了中国新文学立体性和层次化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8.
miji 《音乐世界》2013,(21):134-137
国内知名休闲服饰品牌真维斯确立了“青春时尚”的形象目标,全线推出青春系列服饰。“气场女王”郭采洁携手全能艺人乔任梁,为真维斯青春系列服饰产品代言,与广大粉丝共同见证青春时代。  相似文献   

9.
巴金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往往以他们思想性格和具体行为上的一致性,呈现出大致相同的面目,组成了一个个形象系列。听谓“动摇”形象系列,即为其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告诉我们,称得上典型形象的人物间,可以有相同的共性,但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个性。他们都是“一定的单个人,正如老黑格尔所说的,是一个‘这个’。”  相似文献   

10.
鉴于评论界对多余人系列形象的探讨,多是围绕着“何为多余人”的问题而各执一词的现状,笔者认为多余人既成一个系列,前后经历了一个从积极到消极的历史过程,那么有关“多余人如何走向衰亡”的问题,才是我们认识这个系列形象的关键所在,从而也可免去许多不必要的争论,文章以“行动”为着眼点,追寻多余人从渴望行动而无法行动、到无力行动以致不想行动的衰亡足迹,说明正是“行动”这个弱项,今多余人最后让位给新人。  相似文献   

11.
《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是一部反映农村生活的电视剧,在央视一套播出后受到好评.剧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观众,带给观众感情愉悦,享受着剧中人物所带来的美感.本文试图根据美的特征和本质来分析人物带给观众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姚木兰与斯佳丽分别是林语堂《京华烟云》和玛格丽特·米切尔《飘》中的女主角。她们生长在不同历史时代的不同国家里。她们的家庭和社会背景相似,在对爱情的追求和女性意识上也有相同之处,但是两人性格迥异,前者具有静态美的特征,有自我奉献精神,后者体现动态美,性格中有自我中心和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特征。本文主要探索姚木兰与斯佳丽性格以及经历的异同点,并进一步从文化差异对主人公影响的角度来诠释造成她们异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古代及近代的学作品中,“病美人”、“弱书生”之类的学人物形象和人女性化自喻艺术手法频频出现,说明一种“病态美”充当着学和日常审美倾向的主流之一。不仅是在对女性和女性形象的审美上,在对男性和男性形象的审美上以及在整个传统化的美学视野中,都普遍存在着崇高品格缺席而“病态美”泛滥的现象。对“病态美”现象的分析与解构,可以促进纯粹而抽象的美学理论和艺的综合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探讨了魏晋玄学“悲为美”:的缘起:“悲”从音乐进入文论,有着漫长的发展历程。作为贯通审美体验的“悲”、“美”,寓有魏晋士人对生命本体的探询,彰显着他们对理想人格的追寻。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60~70年代,古字学家认为,“美”字的原始意义是人戴羊角头饰;到了20世纪80年代,美学家接受了这种看法,又渗入了“图腾”的意识;新近又有论提出,“美”字的初构意义,生发于男女交感之美。以上几种看法,或多或少地都要涉及到许慎的“羊大为美”,认为是属于味觉感,是不可靠的。本依据甲骨献及初民造字的规律,认为“头饰说”、“图腾说”和“交感说”需要再作推敲。许慎“美,甘也。从羊从大”云云,应当是正确的解释,但非属味觉感,而应是视觉感。  相似文献   

16.
“绘事后素”这一论断,是孔子与学生子夏在解读《诗经·卫风·硕人》时生发的一个哲学和美学命题,是《诗经》特有的文化基因与儒家创始人高超的智慧与理性相激发而进发出的思想火花。这一论题的解读在历史上曾引起不小的争议,众说纷纭,有人说它是一种绘画技法;有人说它是指在白色的底子上作画;有人说它是一种以质朴淡泊的画面效果比喻人的自然朴素之美等等。经学的解读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笔者无意在此评判谁家说得更合理更可信,本文只想从“绘事后素”这一命题中“丽质”与“装饰”的关系,引申考量文艺创作中形与神、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等主辅互为关系的意义指向。  相似文献   

17.
康德的“自由美”与“依附美”的美学命题,体现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律论”“它律论”这对哲学概念。在音乐界,德国音乐学家卡茨将“自律”、“它律”使用在音乐美学中,出现了自律美学和它律美学两个概念。康德的自由美是一种纯形式的美,而与自由美相对的依附美是社会事物的美,而不是纯粹自然事物之美。康德认为美与被依附物无关,强调美在于形式,即艺术的自由才是创造的本质。由此,他为自律论美学提供了哲学基础,在现代音乐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8.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是传达作家思想的重要载体。在徐訏的小说创作中,占据作品主体层面的人物形象无疑是一群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徐訏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形象也正显示出他灵魂的这种特点,有着执着追求爱与美的唯美倾向,呈现出一种超尘脱俗的出世之美。  相似文献   

19.
在生态诗论中,生态真、生态善、生态美,互为因果、互为条件,它们以真情为纽带,以自然为本原,构成了联系发展的、互惠共生的文化精神生态群的基本要素。本文从生态学的视角,以钟嵘五言品诗为限,以刘勰《文心雕龙·明诗》评诗为例,从生态真、生态善、生态美三个层面对文化精神生态中的生态诗论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阐述《褶》的立意、构思及创作过程,从一个具象的题目可以表达一个抽象的概念、一种具象的形可体现整个人类的生存状态、内容和表现形式的结合可深化主题三个方面说明对比与谐调、矛盾与统一的美学观点,强调美的最高境界是艺术作品的意蕴美,进而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互融、互纳、互兴、互扬,也是一种做人的美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