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以王维诗歌中的“青山”和“空山”意象为切口,去探索挖掘信的诗境及其本质。“空山”代表了王维的生活家园,他于其中追求着一种任心任运的自由境界;“空山”代指其精神家园,是诗人对禅悦的向往、体验。二之间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最终指向诗人对生命的不懈追求。  相似文献   

2.
山居秋暝王维(唐)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他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的边塞诗多能以慷慨激昂的情调,抒发将士为保卫疆土而献身的英雄气概。他的山水诗,继承了谢灵运的传统,却投有谢的晦涩堆砌的缺点,变化多采,具有不同的风格与情调,具有很高的造诣。苏轼评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山居秋暝》一诗堪称“诗画双绝”的典范之作。先看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从整体着眼,大笔勾勒,交待季节,…  相似文献   

3.
张明桃 《教师》2008,(17):36-37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的这两句诗,将雨水洗濯后的山野明净空寂而林间萧瑟清凉的这一意境展现了出来。没有这一“空”字,读者想象中的山也许是满眼郁茂苍翠,树木繁叶满枝;有了这一“空”字,即使是山上树木众多,也会让人联想到秋风凋伤茂草,落叶飘零,树木萧索,林间空寂。  相似文献   

4.
一、《山居秋暝》:“空山”———人与物的相谐相忘在《山居秋暝》这幅“山水人物画”中,“山水”和“人物”的关系在王维笔下是相谐相忘的。正因为山水与人物的相谐相忘,我们才能更准切地理解“空山”这个词。也许学生会有这样的疑问:“既然有浣女和渔舟,当然就意味着有山野人家,怎么又说是空山呢?”这当然不是王维忽略了他们,那么何以为“空”?众多评论者提供了这样一个答案: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迹,自然就显得空了;另外,山林少有人来,“空山”一词就传递出一种“世外桃源”之韵。这种理解有理,不过我觉得还是未能更深地契合本诗所传递的…  相似文献   

5.
王维田园诗歌中空山意象的图形——背景分离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王维(AD701-761)田园诗歌中的意象是文学评论的焦点之一。但以前的研究大多都是从历史文化的角度出发,过分地强调意象的情感功能,将意象视为一种叙事技巧,在其田园诗歌中主要起到象征和暗示的作用,而忽略了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去考察其田园诗歌中的意象的认知功能。本文将应用用图形——背景分离理论,对于“空山”意象在诗篇中的认知功能加以描绘,并分析意象如何在同一诗歌文本中同其它意象发生互动,从而形成图形——背景分离模式,并构成王维诗歌的“以画入诗”的整体布局。  相似文献   

6.
杜甫和王维在诗歌的空间转换上各有特点,杜甫偏好于“缩放”,即令空间尺度在大与小之间转换,以达到互相衬托的艺术效果;而王维偏好于“转移”,即通过观察点的不断移动,转换所写景物的空间位置。并使之构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环境”。  相似文献   

7.
解读王维山水诗歌,“空山”意境是不可忽略的重要表征,研究者多从不同角度分析其各种内涵。以文化心理溯源方式解构其创作精神:正是独特时代背景、隐逸文化传统、王维个人宗教体验与审美体验的糅合,造就了诗歌中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空山”意境,成为后人赞叹摹写却终难企及的独特境界。  相似文献   

8.
唐代诗人王维所作《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长时间内被界定为山水田园诗歌的代表作,并被誉为"隐居者的恋歌",其中认为这是一首充满了消极意识的避世诗歌的也大  相似文献   

9.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苏轼曾经说过,王维诗如画,画如诗。这一首《山居秋螟》,正其有画面的美感。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第一句扣诗题中的“山”字。“空山”之“空”字有两层含意,一是秋天,山中落木纷纷,显得空旷;二是照应“雨”字,雨打叶落,这山在雨后就更显得空旷寥落。秋天多晴日,一段时日没有下雨,骤然下了一场大雨,故称之为“新雨”。次句扣诗题中的“秋”字和“暝”字。这“秋”  相似文献   

10.
《山居秋暝》是王维的山水力作。“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作者一开篇即以独特的结构,通力突出“空山”二字。按一般顺序,由大到小应是先写时节天气,而后描绘景物。但作者开篇突兀,直书“空山”。试想,清爽的高秋时节,山野清空;清丽的晚照时刻,山色空明;清新的雨歇时分,山气新空。这一切除了“空山”二字又能以何来概括?如先天后地地慢慢书来,又怎能体现这清丽雅逸而又强烈感人的氛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在“空山”这一大背景下,一“照”一“流”,描绘出上下静动两幅图画。皎洁的月光从更显葱郁的松林中散落,斑斑驳驳,如水似…  相似文献   

11.
田绿洲 《现代语文》2009,(12):31-32
王维是盛唐山水诗的代表人物,也是中国绘画史上颇负盛名的画家。王维在绘画方面的造指对他的诗歌创作有直接影响。在诗歌创作中,他自然地融合了绘画的某些技法,使读者得到“诗中有画”的美感享受。本文从追求神似,“散点透视”,虚实相生,动静结合遣词造句五个方面论述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12.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读诗使人灵秀,休憩性情,陶冶情操,特别是在今天这个物欲横流、人心浮躁的社会,读诗,可以让人找到精神寄托。  相似文献   

13.
雨后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就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它描写了雨后景色如画的美丽,美妙极了。傍晚,我也饶有兴致地来到贮水山欣赏雨后的景色。  相似文献   

14.
世称“诗佛”的王维,字摩诘,其名和字取自《维摩诘经》中佛门弟子维摩诘居士。他的山水田园诗,大都是他晚年皈依佛教,退隐辋川时所作。《山居秋暝》就是其中代表作之一。辋川在今陕西蓝田县西南二十里.原为初唐宋之问的别墅,其间园林清幽绝俗,山水明媚宜人.仿佛是《般若经》中所谓“净土”的境界。“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指寂静空蒙的秋山,经过一  相似文献   

15.
王维 ,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山水诗清幽闲适 ,恬静淡远。苏轼曾说过 :“味摩诘之诗 ,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最能体现他的艺术风格。“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 ,山雨初霁 ,凉风习习 ,空气清新怡人 ,大地洁净如洗 ,令人心旷神怡。“空山”的“空”在这里并非空空荡荡 ,一无所有 ,而是指由虚空的意思引申的深远和宁静。正如“峡里谁知有人事 ,世人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空山”二字 ,点出了此处有如世外桃源。首联领起全诗 ,用极其精练的语言交代了地点和时间、季…  相似文献   

16.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代诗歌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一份珍贵财富。作为高中生,应该具备鉴赏浅易古代诗歌的能力。19世纪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育内容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同样,古代诗歌也含着不少的美学因素:一、自然美自然美是自然物象、自然景色在古诗中表现出来的美。它可以带给学生无限的美感,使他们从中领略大自然的美,获得美的享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前两句是说,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  相似文献   

17.
2023年新高考语文默写范围调整后,王维的《山居秋暝》依然在列。由此诗联想到王维其他作品,发现王维诗中不时会出现“空”字,这些“空”,有人与自然之“空”,人与人之“空”,亦有其人本身之“空”。  相似文献   

18.
师: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同学们齐读屏幕上的诗句。生读:《鹿柴》: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师:同学们读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生:诗句中都有“山”。师:不错,都写到山,而且山的前后都有一个“空”字。这位喜用“空山”意象的诗人就是盛唐山水诗人王维。今天我们欣赏他的另一首有“空山”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看看他又为我们创造了怎样一种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19.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王维《辋川集》20首之一,是王维中年亦官亦稳时期与裴迪游于辋川别业时的唱和之作;也是王维田园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在分析鉴赏这首诗的时候,大多数人都看到了作者善于剪裁画面;善于取景布局的特色和善于动用以“响”的动烘托“空”的静的艺术辩证手法。如葛晓音在《虚实得当·臻于神境──说王维(辋川集)绝句》一文中就说了这方面意思:“王堆着意刻画一束针晖透过密林的空分还照在井中青苔上的一后画面。夕阳的暖色淡淡地军在用家的青苔上;更计出空山的幽冷。山谷中传来…  相似文献   

20.
王维,是唐代的杰出诗人,以写山水田园诗最为著名。他的山水诗清幽明秀,恬静淡远,不仅有丰富的诗情而且有浓郁的画意。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这是个非常恰当的评价。他晚年隐居终南山所写的《山居秋暝》即是此类中的代表。“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凉风习习,空气清新怡人,大地洁净如洗,令人心旷神怡。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