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伟轩 《湘南学院学报》2012,(4):98-100,112
近年来,继数字化学习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M-Learning),其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实现在"Anyone、Anytime、Anywhere、Any style"(4A)下进行自由的学习。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就是利用手机移动通讯设备来进行随时随地随意的学习,其学习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依据调查和访谈,在较全面地了解大学生对利用手机移动学习方式学习英语的态度的基础上,分析了现在大学生利用手机学习英语听力的方式,以及制约大学生利用手机来学习英语听力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自主学习理念的深入人心,大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类移动APP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本文对大学生利用英语学习类移动APP进行英语自主学习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旨在进一步具体了解大学生英语移动学习现状,为提高大学生移动APP学习效率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移动学习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移动学习是学习者不在固定的、预先设定的位置下所发生的任何类型的学习,或者是学习者利用移动技术提供的优势所带来的学习.移动学习日益成为教育技术研究者关注的热点,但当前国内学者对于移动学习的相关实证研究还很少.本研究综合运用了体验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质性访谈法,较全面地了解受访者在体验前后对移动学习的认识,倾向的移动学习实施方式及其应用情境,需要的移动学习内容类型、片段持续时间以及课程的媒体形式、制约大学生实施移动学习的因素等内容.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得出主要结论为:大学生对移动学习非常认可,而且有很强的移动学习需求;"在线更新、离线学习"是当前的主体实施方式,并必将走向网络化;移动学习的应用情境是随地、随需、随时的;查询、学习和练习是移动学习系统的核心功能需求;移动学习课程宜短小精悍、丰富多彩;硬件设备和软件资源是制约大学生开展移动学习的两大主要因素.本研究对移动学习系统和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移动学习的推广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李平 《教育技术导刊》2014,13(7):150-153
随着智能手机的高度普及以及移动技术的日渐成熟,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新方式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大学生智能手机拥有情况,以及大学生对移动学习资源的需求状况。针对调查结果,结合智能手机和移动技术应用趋势,给出相应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5.
智能手机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随时随地进行移动学习,但目前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应用情况与其对移动设备的热爱并不相符。本文从移动学习的定义出发,基于当前大学生移动学习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进行移动学习的必要性,并就大学生利用智能手机终端进行移动学习的方式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丰富多样的优质学习资源大量涌现,人们倾向于利用零散时间学习,提升自己,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正在逐渐深入到大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基于此,以安徽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调查了解大学生移动学习现状后,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优化策略,以期为大学生移动学习提供帮助,促进学习效率提高,改善学习质量。  相似文献   

7.
唐文艳 《考试周刊》2015,(10):63-64
本研究选取一所典型的西部二本院校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发放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相关问卷和抽样访谈的方式,对目前大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移动学习理念的有关问题进行调查,进而了解现代学生对于移动学习在大学英语中的看法和意见,为最终促成大学生英语学习成果达到最佳状态,为当代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作有效的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移动学习模式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教育信息和社会信息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厦门市某高校学生移动学习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生对移动学习的认识、移动学习的条件、移动学习资源的利用、移动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移动学习效果等现状,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提升大学生移动学习效率的建议和策略。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的到来会产生许多新问题。在这种背景下,一套较全面地反映大学生移动互联生活的调查问卷,如果能客观地呈现当代大学生移动互联时代的学习和情感等问题,便能方便今后多角度、多层次地深入研究,并使更多教育工作者了解和适应移动互联带来的变化、调整教育方法和模式。问卷设计遵循合理性、一般性、逻辑性、明确性、非诱导性、便于整理和分析等6个原则。同时根据大学生特点,将问卷划分为基本信息、移动互联的使用情况、移动学习情况、移动网瘾和移动互联愿景等5个模块。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移动智能设备为大学教师和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文章采用随机采访和深入访谈的方法调查了在校大学生和教师对移动学习方式的了解和认识。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移动学习方式表现出极大的兴趣,教师也认可这种学习方式,但在相关教学行为上较为滞后。文章总结了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些原因,并尝试提出了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1.
移动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深入到大学生的校园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利用移动学习不仅可以进行有效交流沟通及获取资料信息,还可以让自主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结合,促进课堂学习。同时,它也会导致大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浅层学习增长;学习目的不明确,浪费时间;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要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推进移动学习设备的应用与学校现有学习支持设施的集成,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认识,为移动学习提供良好的环境。  相似文献   

12.
以赣南师范大学校公共选修课《影视鉴赏》为例,对移动互联环境下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资源的构建和应用进行有效探索和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是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中心的大学生混合学习资源建设及应用对促进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移动学习是当代信息社会新兴的一种学习形式,它以非正式学习理论为基础,日益为教育界所重视。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东西部地区对移动学习的研究进度发展不平衡。以云南民族大学为例,调查研究大学生的移动学习行为,分析了西部高校大学生对移动学习态度、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了解并掌握移动学习在西部高校大学中的基本情况,并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探讨了移动学习应用于农民大学生培养的适切性,阐述了移动学习情境的创设,移动学习课程的设计原则,以及如何进行农民大学生移动学习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在大学生英语学习方面,形成了更具特色和现代化理念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平台。伴随移动通讯网络逐渐在人们的生活和学习中普遍应用,移动设备便发挥了强大的应用效用,比如手机、平板以及各种小型移动学习设备,都是具备了链接移动通讯网络的移动终端,而给人们带来网络体验和不同形式的软件体验。基于此,基于移动通讯网络的快速发展,立足于微信这一应用程度极高、使用范围极广的移动通讯软件,来思考微信对现代大学生在移动英语学习中发挥的推动作用,以及微信软件作为大学生移动学习方式的工具其存在的可行性。同时,从微信作为移动学习平台的视角来进一步思考其移动英语学习模式,并提出具体的移动学习策略,旨在促进现代大学生能够更为科学地利用微信来进行移动英语的学习,从而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总体英语素养。  相似文献   

16.
王萍 《教育技术导刊》2014,13(4):176-178
随着移动通信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基于智能手机的大学生移动学习在高校中的发展越来越迅猛。针对大学生应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情况开展研究,对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的优势、现状进行了调研,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帮助大学生使用智能手机开展移动学习。  相似文献   

17.
学校与家长通过有效合作,形成共同的教育合力,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而随着移动终端、互联网及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应用,移动云计算为家校合作提供了新的契机。移动云计算下的家校合作模式,以移动通信无线数据传输及云技术为支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客户端软件为媒介,实现家校合作的无线移动、资源共享和永久在线,将成为家校合作的新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根据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及具体情况,阐述了本研究中所涉及的移动学习的定义和内涵,在理论分析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探讨并构建基于校情的智能手机辅助的大学英语移动学习模式,并论述了该模式各环节的具体实施步骤。  相似文献   

19.
现有移动终端种类丰富、性能多样、使用方便,受到众多学习者的青睐,为移动学习创造了良好条件。Sakai具有界面简洁清晰、操作导航简单便捷、设计工具强大多样等优势,适合开展移动学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对大学生基于Sakai的移动学习资源需求现状进行探析,了解学习者对基于Sakai的移动学习资源的习惯、态度及偏好,以期对基于Sakai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移动学习(M-Learning)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也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银川大学学生移动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旨在了解大学生经常采用的移动学习设备、移动学习的态度与行为,以期对移动学习系统和学习资源的开发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