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成尚荣 《江苏教育》2007,(22):13-13
最近,读了张兴华徒弟们的一组文章。这些徒弟回忆起张兴华对他(她)们的培育与教诲时,个个心潮澎湃,有的“尚未落笔,已是泪流满面”;有的把“师傅”写成了“师父”.理由是“怎么可以用一个对陌生人都可以随便称呼的‘师傅’来称呼那既是师又是父的生命中如此重要的人”?他(她)们说得最多的话是:“一个人,一辈子。”是张兴华影响了一批人,影响了他(她)们一辈子。读着读着.一股暖流升腾起来,我要对张兴华说:你是最优秀的特级教师!你是真正的大师!  相似文献   

2.
我总觉得,一个人应该从小培养对自然万物的感情。一个和自然没有心灵联系的人是孤立的人,不完整的人。他把自己从有生命的世界驱逐到无生命的荒原中去,最后不是发狂便是枯竭。我便想,我该怎样培养我的孩子。我可以尽早地让他接触周围的一切,引导他去观察、体验。我设想着自己领着他在薄暮的风中散步,指给他看:小草冒出了尖尖的脑袋,树开了眼(我们这里的人把树木在春天里的苏醒称之为“开眼”,十分生动和有人情味);桃花红了,李花白了;那是蜜蜂,那是小蝌蚪。孩子要去捉小蝌蚪的时候,我制止了他,我说:“那也是生命,不要随便…  相似文献   

3.
米兰·昆德拉作为一位移民作家,在他的小说《无知》中将自身对流亡的深刻体验与哲学思索融合在一起,探询了人在流亡这一特殊境遇下的生命存在,也向世人宣告了自己“流亡的终结”。  相似文献   

4.
重读王安石     
王安石是一个诗人;王安石是一个词人;王安石是一个散文家;王安石是一个政治家;——王安石是一个怪人。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抚州临川人(今江西抚州市),其父王益为祥符八年(1004年)进士,一生只做过几任州县官吏,但他却“自任以世之重也”。王安石也说:“盖先君所存,尝欲大润泽于天下,一物枯槁,以为身羞”。乃父乃子,自视与云平,由于王益在故乡临川“无田园以托一日之命”(君子安贫乐道?不务正业?出生平贱?)所以当他游宦四方时都是奉亲携眷而行,因此王安石在出道之前就随父亲到过许多地方。十三岁那年…  相似文献   

5.
“经济人”假设的道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人”范畴对解释人的行为动机,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的确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将人对物质利益的追求置于一切目的之上,这无疑是对生命存在之肯定。但“经济人”作为一种从西方移植而来的理论假设,有其存在的限度。本文着重从三个方面对“经济人”做了分析:(1)“经济人”假设的嬗变及其道德风险;(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经济人”的作用;(3)“经济人”假设中国化。  相似文献   

6.
以“汉唐魄力”屹立于“世界人”之中刘洪一鲁迅生前曾有一怕,且是“大恐惧”:“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热风·随感录三十六》)鲁迅先生所言,是针对“中国向来有点自大”,针对“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道德天下第一”等等“自尊大”论调(...  相似文献   

7.
一、从人性的角度看德育应从分离走向融合 (一)德育与人的整体性融合,为培养完整的人格服务。人是一个生命整体,也是物质与精神统一的整体;由此,日本小原国芳提倡“全人教育”,分为“心”和“身”的两方面。人也是“一个生物——心理——社会学整体”。王国维将“完全之教育”分成“体育”和“心育”,“心育”中又分为智育、德育、美育。但我们绝不能忘记,人是生命整体。“只要人的某些部分受到工具式的对待,那么整个人(人的整体)都会受到影响。人的灵性统一人的所有经验:做事的并不是手而是人;看的不是眼睛而是人;听的也不是耳朵的事,而是整个的人;思想的也不是人的脑而是人;爱的也不是心,而是整个的人。”由于人的德性被分成知、情、意三方面,整体的德育也被分割开来,出现了主知的、主情的、主行的等不同的流派。  相似文献   

8.
路翎是一个人类灵魂的探索者,他在小说中塑造了一批现代知识者形象。然而从传统的士大夫“蜕变”为具有现代意义上的知识者,并非是一朝一夕之事,这些饱尝精神苦刑的现代知识者,进行着九死未悔的追求与探索,在血与火的背景下主体精神的喷发与人格的重建,最终走向“人底完成”。因此,路翎是以“达到未来的桥梁”的前瞻意识,凸显现代知识者精神“炼狱”的特殊性与艰难性。而对这种精神苦刑的展现与描绘,在一般作家的笔下确实较难以见到。  相似文献   

9.
传统教育是“别人的教育”,教师是尊者,是权威,是主动输出知识者;学生是卑者,是服从者,是被动接受知识者。这种教育建立在人对人的依赖关系上,把教与学绝对割裂了,把学生的社会化与个性化截然分开了。21世纪的教育应是“自己的教育”,其基本特征和努力方向是:学生角色主体化、教育方式研究化、学习过程终身化、评价标准个性化。  相似文献   

10.
《师说》注释商榷江苏/李云楼(一)“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一个判断句。课本注释为:“老师,(是)靠(他)来……的。”其一,此文文意不通;其二,句型译错了。“所以……”中,“以”当“用”讲,“所以”表工具、凭借。但是,老师是人,不是工具,所以...  相似文献   

11.
张艳 《现代语文》2014,(3):154-155
“生态”有三重内涵:一是每一个生命(生物)个体的样态;二是生命(生物)体相互间的联系与影响;三是生命(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圆融互摄”、“共生共长”的发展与演变。语文与之对应的也有三重意蕴:一是“语文是每一个人的语文”;二是语文能力与习惯的养成是在人与人的语言学习、对话、交流、表达、阅读、鉴赏等实践活动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三是语文课程的建设永远与时代、社会、自然、人生等环境密不可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于是有了关于“生态语文”的提出与概括:学校教育中的生态语文是在语文教师的启发、引导和组织下,每一个学习个体(生命个体)在丰富多彩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互相影响、“自能读书”、“自能作文”、自我发育的生命化过程,是“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语文教与学的实践。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古代中国没有“倒金字塔式”的记事,有的只是“XX者,XX人也”何时因何干某事的“从头说起”(顺序式);现今新闻的“倒序式”写法是学外国的。实际这种“外来”写法,我国也并非一直没有,它早在先秦时期就出现了。我们看《左传·宣公二年》“大棘之战”:二年春,郑公子归生受命于楚,伐米。来华元、乐吕御之。二月壬子,战于大棘。宋师政绩。囚华元,获乐吕,及甲车四百六十乘。俘二百五十人,减百人。文之首段交代战争的起因(郑人受命于楚)、时间(鲁宣公二年春)、地点(大棘)、人物(郑、宋双方将领)、结果(宋师败…  相似文献   

13.
雷雨     
<正>1899年4月22日,纳博科夫出生在圣彼得堡的一个贵族家庭。儿时的他早早学会俄、英、法三门语言,到十五岁,他几乎读遍了三个语言世界中的文学巨著。一战期间,纳博科夫与家人流亡欧洲。二战期间,由于妻子的犹太血统,他不得不带着家人跨越大洋,去美国纽约避难。他的短篇小说多创作于流亡时期,是战争背景中的碎片。流亡生活、小人物的命运、对时空的体验与思考是纳博科夫作品最重要的主题。他是文字世界的大魔术家,他称文学作品为神话故事,强调作品的虚构性。他喜欢用幻觉、梦境、复现、镜像和错位来展现人的处境。20世纪70年代,他被誉为“当代小说之王”。  相似文献   

14.
王昕 《现代语文》2006,(3):68-69
原欲(Libido),按照弗罗伊德的理解,就是人的基原欲望“爱的本能”。它蕴藏在“本我”中,是生命能量之源的核心力量,是人类生命活动最原始的内趋动力和终极原因。尽管弗罗伊德声称“原欲”是比“性欲”包含更广的生理机能——“爱的本能”,实际上,二在他那里并没有多大的区分。苏童在小说创作中表现了对原欲的敏感和迷恋,原欲成为他笔下的生命难以抗拒的生命动力,也构成了他的许多小说叙事的张力。苏童喜欢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深入人的意识和潜意识层面,挖掘人的深层原欲。在苏童的笔下,原欲是控制不住的性欲冲动:是其它欲望未满足时的疯狂弥补行为;是受到压抑和扭曲的变态的性意识和性心理。苏童通过对生命的原欲的挖掘和传达来张扬其中包孕的生命意识,从中可以感知他对生命的热切关注和执追寻。  相似文献   

15.
论游戏及其教育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游戏是一个在生活中容易确认,却难以诉诸文字的概念。它和我们日常用的另一个词“玩”的意义很相近。英语中“Play”既可以是玩,也可以是游戏,当pIay作为动词时,是玩,强调的是玩的行为,当pIay作为名词时,是游戏,强调玩的内容。所以我们常有“玩游戏”之说。荷兰历史学家赫伊律哈(JohanHuizinga)写过一本至今非常著名的关于“游戏”书:《游戏的人: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他认为,游戏必须具备如下一些要素:(1)自愿的行为;(2)与“平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3)有时间和空间的规划和限制;(4)并非重要的活动,但非常吸引参加者;(5)有规则约束;(6)促使游戏者形成私下里的组织。^[1]应该说,赫伊律哈揭示出了游戏的基本特征,本文要研究的是游戏在人类文明发展和人的成长中的作用及游戏的教育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与王琪校长的谈话中,我们听到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生命。”在他看来,教育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为人师表,教书育人:第二重境界是润物无声,教导无痕;最高一重境界则是对生命的了知、洞察、理解和关怀。何以如此看重“生命”二字的分量?何以对教育中“生命感”的遗失和对生命本身的漠视如此痛心?何以连篇累牍地撰文倡扬“生命教育”的理念?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与王校长展开了一场关于“生命”的对话。  相似文献   

17.
2005、2006两年中考作命题,用“最”、“也”、“又”、“更”、“其实”、“原来”等副词设置适度障碍的情形渐见其多,例如:“最美丽的_____”(河南课改区);“让生命与生命更近些”(连云港市);“____也美丽”(嘉兴市);“幸福原来”(河南);“_____,也是一种享受”(山西);“这也是课堂”(徐州课改区)等。考生往往对题目中的人称和动词很注意,匆忙中很容易忽略这些副词的限制作用,从而造成审题偏差。副词其实不“副”,我们怎样才能“慎而审之”呢?方法有三:  相似文献   

18.
教学刘禹锡《陋室铭》一开始,便有学生就其中的“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一句,主动提出这样的问题:刘禹锡是文学家,与他“谈笑”的人是渊博的学者(鸿儒),还比较好理解;而与他“往来”的不是没有学问的人(白丁),理解就困难了——这是因为在当时,没有学问的人(白丁)往往是穷人,即老百姓。“往来无白丁”岂不是刘禹锡瞧不起老百姓吗?  相似文献   

19.
一新诗,是胡适先生倡导“诗国革命”①的产物。胡先生的“诗国革命”是通过“工具革命”实行“诗体大解放”来实现的。所谓工具革命,就是语言文字的革命,即用白话替代古文,用口语替代文言。这一点.在胡先生的“诗国革命”中是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他说:“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文字形式(工具)新陈代谢的历史,只是‘活文学’随时起来代替了‘死文学’的历史。文学的生命全靠能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工具僵死了,必须另换新的、活的,这就是‘文学革命”’③。“中国今日需要的文学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  相似文献   

20.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道德规范初探唐忠新(一)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思想。他在1978年就提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先多一些,生活先好起来”(《邓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