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语言及逻辑、道德境界、价值判断等三个层面对“次道德”这一概念进行分析,可认为“次道德”是一个虚妄的概念,不具有理论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2.
“次道德”问题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慧 《滁州学院学报》2004,6(4):49-50,59
“次道德”肯定了人性的本真态;有助于发挥“次道德”行为者的自律作用;有助于实现道德正义;以及有利于社会安定,使社会公众受益等。允许、引导直至鼓励违背道德或犯法犯罪的人发扬“次道德”精神,是必要的,但这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我们面向全体人群提倡的还应当是社会的主流道德。  相似文献   

3.
"次道德"存在的伦理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次道德”是在违法利己的过程中,尽量给社会和他人减少损失的行为。相对于道德而言,“次道德”是次等的、次要的,不属于社会主流道德。但是从人性的多元性、犯罪的不可根除性及社会公众利益来看,“次道德”存在有其合理性。并且,肯定“次道德”是社会道德认识水平的进步,是对人性中的良心和自律精神的肯定,也有助于道德正义的实现,因此有必要肯定“次道德”。  相似文献   

4.
《中国职工教育》2003,(1):21-21
宋希仁认为,人们经常说到“应当”这个词,但无论在学理上和日常生活中都经常误解“应当”——  相似文献   

5.
“拾金不昧”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也是整个人类社会所始终颂扬的美德。随着法律界新规定的确立, 我们是否因有法可依而丢攫这些传统美德呢? 而之所以出现让法律去详尽规范这些道德行为, 恰恰映射了现行道德规范的软弱无力, 即道德的滞后性。因此, 在弘扬适合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之美德的基础上, 摈弃以传统的“圣人道德”教育为主的具体道德规范, 重建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常人道德”规范, 是当前德育界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6.
高雅琳 《考试周刊》2011,(83):238-239
法与道德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法只约束人的行为,而不能约束人的思想。法律并不是万能的,不能用法律来取代道德。  相似文献   

7.
危难救助义务作为一项重要的作为义务,有着引导和强化行为人正确地行为,保护受害人的人身免受损害和维护社会公序良俗等功能。尽管学界对于危难救助义务立法的反对存在道德上考虑、个人自由的考量和作为与不作为区分原则的坚持等理由,但是,这些理由并不能完全成立。危难救助义务的立法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色彩,适应社会发展对人与人之间关爱需求日益加强的趋势,无疑是进步性的规定。因此,危难救助义务的立法不应被反对。  相似文献   

8.
随着世纪之初,中国诗坛理论研讨和创作新质的出现,“诗歌道德伦理”话题已逐渐成为一个热点。这既是超越以往写作的现象,同时,也是在真实的基础上强调责任感的一个必然。本文从具体现象入手,通过写作与现实之间的“镜像”关系和艺术“真实”性,思考其发生、发展并做出相应的价值判断。而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在较为全面的把握历史与现实的前提下,将问题的研讨导向一个更为广阔、深入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9.
10.
高校大学生“次道德”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次道德”现象日益严重已是不争的事实,客观分析“次道德”问题的成因,找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和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稳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1.
孔子的“爱人”思想包括了“泛爱众”。关心人、同情人以及尊重人的人格和尊严等基本内容。受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孔子的“爱人”思想又有着宗法等级性和不承认人的主体性和互为主体性的统一的缺点.因此。现代道德关怀应吸取孔子“爱人”思想的积极因素,培养。仁爱人”,“泛爱众”的道德关怀精神,确立双向互动的道德关怀模式,并将道德关怀侧重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营造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氛围。  相似文献   

12.
道德社会化实现的根本途径取决于学生在日常事件上的磨练。而作为一种教育手段的检讨书就是当事学生道德社会化过程中的一种日常事件。那么,检讨书在何种意义上是具有"道德性",即培养学生的诚信道德品质?又在何种意义上具有"去道德性",即助长学生虚伪、败坏其诚信道德品质?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另外,笔者还对检讨书所涉及的一项更为根本的教育议题即教师教化与学生自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仁,作为孔子儒家思想的精髓,已是国人举世公认,而历代统治者进一步把它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相似文献   

14.
道德培养的方法多种多样,"角色扮演"是其中的一种。它通过引导大学生去担当和扮演他人的角色,由此探索和识别自己以及他人的思想、感情、对事物的评判态度,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内心感受,从而培养和形成解决人际关系或社会问题的技能和态度。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就业道德”问卷调查与问题剖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章认为针对目前的就业形势,应建立“就业道德”范畴。笔对大学生“就业道德”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对相关问题作了剖析,并提出有关措施。  相似文献   

16.
"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一样,都是身在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稳定繁荣的大好时期,因此,他们在诸多方面都存在着共性,如个性张扬,思想开放,价值选择多样化等等。所不同的是,由于"90后"受到现代化的影响更大,他们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人生态度上都表现出与"80后"大学生所不同的特点。对"80后"大学生与"90后"大学生在道德方面进行比较,对我们日后的研究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调查显示,"90后"大学生已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具备了基本的道德素养和法律常识,但仍在情与理、德与法相交融的问题上存在着困惑,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知行脱节的现象。基于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别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应立足于学生的价值观,深化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模式,从而真正提高大学生的德法素质。  相似文献   

18.
韩伟 《河北教育》2002,(6):16-16
20世纪末,国际互联网和信息高速公路的发展,形成了全新的社会活动空间,社会逐渐迈进一个新阶段———“网络社会”。网络化不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诱发价值观念和社会文化心理的全方位的变革,而且从根本上塑造了属于“网络社会”的伦理文化和价值观念,从时间和空间上根本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交流方式。在网络化的社会进程中,形成了许多与时代共鸣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同时也带来一些消极的影响与道德问题,信息污染、文化退步、黄毒猖獗、情感冷漠及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正困扰着网络自身和网络文明的发展,需要人…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一种促进社会道德进步和人的道德完善的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的伟大实践中出现的道德滑坡现象,只是社会变革时期所产生的阵痛。大力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础:“五爱”、“三德”,努力提高公民个体的道德水准,中华民族的道德建设才能更上一层楼。  相似文献   

20.
每个人都有“自我”,“自我”存在于有目的、有意识的主体之中。东西方道德思想史上的自我观有为己利他、趋乐避苦的传统,但却为形形色色的偏见所蔽。道德主体的挺立有赖于自我观的成熟,德性的完善以“自我”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成就“自我”是道德主体的内在需求,并以自爱、自尊、自律、自新等方式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