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文章,但新中国成立前,尤其是井冈山时期丢了不少,有的至今下落不明。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会议上,专门讲了丢失文章的事,他说:"别的文章丢了,我不伤心,也不记得了,这两篇文章我总是记得的。忽然找出一篇来了,我是高兴的。"哪两篇文章丢了让毛泽东伤心呢?一篇是《反对本本主义》,另一篇是《调查工作》。这两篇文章都是在1930年写的。哪篇文章找到了,毛泽东高兴呢?这就是《调查工作》。  相似文献   

2.
一九八四年八月二十日,中国旅美侨胞滕健耀教授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我看见的“中国姑娘”》。这篇文章登在《体育报》上。有位热心的同志向我推荐说,这篇文章写得文情并茂,娓娓动人,不可不读。我后来看了这篇报道。的确写得不同一般。这篇报道全文不到两千字,把祖国亲人在海外的情谊,淋漓尽致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你记得吧;前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我国女排的姑  相似文献   

3.
胡小平 《新闻界》2000,(3):58-58
《新闻界》编辑部的老师来信说 ,我在1997年和1998两年有三篇新闻作品获得了四川省好新闻一等奖 ,要我写一篇文章说一说怎样才能多出精品。实在有些汗颜 ,但又盛情难却。想来想去 ,打算将自己是怎样采写这几篇新闻稿的写出来 ,再粗浅地谈一谈自己对多出精品的看法。获省好新闻一等奖的三篇作品分别是刊在《四川农村日报》上的《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提起红色罚款单 ,乡长 :我也怕》和《罗永光能官能民本色不变》。采写《下岗女工张子君带出养猪专业社》是1997年的夏天。最初并非去采访张子君 ,是高坪区畜牧局的同…  相似文献   

4.
《记者观察》编辑部约我写一篇回顾1999年国际形势的文章,我迟迟交不了卷,觉得这篇文章不好写。过去这一年的国际形势,既不像乐观主义者曾展望的那样喜人,也不像悲观主义者所预言的那样令人沮丧。1999年国际形势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不及的。  相似文献   

5.
我写的一篇农村通讯《灾年》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出来之后,有些同志觉得这篇东西材料丰富,较为动人,要我谈谈采写这篇稿子的经验。过去我很少写通讯,谈经验是说不上的,现在只把采写的一些过程闲拉呱一阵吧,对别人不见得会有什么用处,谈得不好,切莫见笑。《灾年》这篇文章的主题,是用前后对比比方式,报道了苏北人民一九六一年由于有了党的领导和人民公社,怎样战胜了此一九二九年还要大得多的旱灾,而且获得了好收成。  相似文献   

6.
1986年解放军报发了我一篇《说“牢骚”》的言论。不几天,接到一位分别七年的战友的长途电话,他想证实,这篇文章是不是我写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我15岁参军,写信要请人代劳。一晃就是三,四年。之后,在学习中,见别人说话头头是道,写文章条条有理,有些羡慕。工作之余,开始读报看书。时间久了,产生了兴趣.偶尔,也试着写写,虽不成样,  相似文献   

7.
最近因为写《陆小曼传》,查阅了不少资料,在上海图书馆看旧报时,发现徐志摩、陆小曼的两篇文章,一篇是徐志摩在1929年9月29日《罗宾汉》上发表的《严正声明》,另外一篇是陆小曼在1932年3月24日《晶报》上的《陆小曼的一封信》,疑是佚文.为此,我立刻查阅了《徐志摩全集》和《陆小曼诗文》,里面没有收入这两篇文字.  相似文献   

8.
卢子博 《图书馆》1991,(6):52-53,43
我在1981年曾写过两篇文章,一篇题为《对读者分类目录组织方法的探讨》,另一篇题为《“双组类号制”方案初探》。写这两篇文章的背景是1980年《中图法》二版问世后,许多馆面临着改编问题,我本人所在的馆当时有二十万册藏书原使用的是《中小型图书分类表》,也急待改编,大量的改书改卡,使得图书改编工作困难重重。面对着图书改编的现实,我一直思  相似文献   

9.
《银灰色的山城》被中国市容报1989年11月8日第三版采用后,又在全国10家报刊电台上发表,在罗田电台组织的《罗田沧桑40年》有奖征文中获一等奖。回想起来,这篇文章采访写作.主要体会是:突出改革,选准特点,着意创新,写好风貌通讯。 1989年国庆前夕,罗田电台组织了一次《罗田沧桑40年》有奖征文,我准备写一篇记叙县城凤山镇变化的稿件参赛,得知这一题材有几人在写,临时  相似文献   

10.
1988年秋,《全宋文》第一册出版后不久,在西安召开的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上,《古籍整理研究》的编辑要我写一篇文章,记录《全宋文》编纂过程中的一些重要情况,字数不限。我觉得这也许有一定价值,因为在拟定《全宋文》的编纂规划和体例时,我曾花了一些时间来研究历代总集编纂的经验教训。但资料寥寥,有时倒从官修史书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得到了一些令人警惕的教训。于是我写了一篇长达三万余字的《〈全宋文〉编纂纪事》。但那篇文章写于编纂《全宋文》的初期,“纪事”不可能完整。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完成了《全宋文》的校点任务。因此想写一篇《〈全宋文〉编纂纪事之二》,补纪一些前篇文章未曾涉及的问题。限于篇幅,只想集中谈谈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工作委员会主任周老及四川省出版界特别是巴蜀书社对《全宋文》的关心,对我们所工作的支持。  相似文献   

11.
我写这篇文章,是在近两年里读到有关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先生的两篇短文而引发的。第一篇是王学锋写的白岩松渴望“充电”,登在1996年5月25日的《钱江晚报》上,说的是白岩松做节目主持人的困惑和危机感,他本人认为需要冷静、旁观和“充电”,提出了主持人的知识积累问题,全文共400字左右。第二篇是白岩松本人写的渴望“年老”,提出了主持人的成熟心态问题,登在《焦点处的时空》,1998年2月6日《浙江日报》转载时不足600字。如此短小的两篇文章,竟击中主持人职业的要害,指明了做好节目主持人的关键问题。我与白岩松先生素不…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是一名部队的业余报道员,爱好影评写作.入伍三年来,写影评稿件不下五十篇,却都石沉大海.我曾为此苦恼过,怨恨过,并发誓今后再不写影评了.看了《新闻与写作》“影评漫笔”的文章,我找到了影评稿件不被采用的原因,主要是自己对影片看得不透,没有抓住其评论要领.失败的原因找到了,我写影评稿的信心又大了.部队看了电影《希望这不是真的》以后,我便试着写了一篇观后感《记取“失火”的教训》,寄给《电影宣  相似文献   

13.
写散文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形:开始写的时候兴趣很浓,写出之后总觉得不满意,看一遍,修改一遍,还是不满意,干脆废掉原稿重新写起。那么,重新写出之后,是不是就满意了呢?有的满意了,有的仍然不满意,这就不能不停笔想一想了。我去乐亭县时写了四篇游记,前三篇(《快乐岛的风采》、《鸟儿的一片天地》、《大钊故居》)在《北京晚报》上发表了,后一篇《赶大集》写出后不满意,又重新写了两遍,还是不满意,只好压在抽屉里,没有拿出来发表。这一篇为什么没有写成呢?有以下三个原因.  相似文献   

14.
由警官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面向新闻界》一书,读后我不禁茅塞顿开。我是一家企业报的新闻工作者,因为没有系统学习过新闻理论,又缺少实际锻炼,对于新闻写作。有不少疑惑。举个例子:前年,我根据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写了一篇题为《改革可克千难万难》的文章。朋友们直言相告:这篇文章很难发表。写为什么要改革,不改革就没有出路的文章,一个企业报的新闻工作者是写不好的。言外之意,就是我有点自不量力。然而,这篇文章在我们《涟邵工人报》上刊登以后,《湖南日报》也很快发表了,而且在读者中引起了意想不到的反响。文章中引用的事例。成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话资料。后来,这篇文章还获得了全国煤炭系统年度好新闻奖。  相似文献   

15.
列宁写过一篇《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的文章,回答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这篇文章收集在《列宁全集》第十九卷。我在中央党校学习时,这是校方规定的必读文章之一。恩格斯写的《反杜林论》,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三个方面,批判了杜林的错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这三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理论,内容很丰富。这本书也是校方规定必读的,但这本书头绪很复杂,读起来比较吃力。列宁这篇文章比较好读。列宁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三个部分分别继承和发展了不同国家的文明。哲学继承和发展了法国的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北京市海淀区甘家口街道办事处贺元芳:我是退休的小学教师,闲来无事给报社前后写了60多篇稿,一篇未被采用,搁笔不写了。去年初,我借到第二期的《新闻与写作》,看了《通讯员要注意学习》这篇文章后,我才知道,写稿需要具备许多知识。从此,我注意学习《新闻与写作》上刊登的文章。读了《广播经济新闻中数字的妙用》,《传神的动词》、《新闻中的对话》等文章后,我写稿时就参考着使用,改正了以前我盲目用数字,喜欢用形容词,乱用对话的毛病。在《新闻与写作》的指导下,我逐步掌握了写消息、通讯的方法。到目前为止,我  相似文献   

17.
《新闻战线》第三期刊载方成的《编辑的幽默》,读后令人忍俊不禁。这使我想起去年三四月间,我写了一篇短文,题目叫《教授历史命运的变迁》,投寄一家新创刊的报纸,未见刊出,足见文章写得不好。后来我因病住了半年疗养院,出院后又忙于编务,早把那篇文章忘得一干二净。  相似文献   

18.
拜读了今年4月号《出版工作》上赵晓恩同志的《书籍定价问题透视》,颇感困惑:我不明白他写这篇文章用意何在,究竟要解决什么问题?这篇“改革笔谈”,只是追叙了建国以来书籍定价的办法,原则、计算方法等等,最后提出“贯彻执行”现行定价政策的3点“注意”。下面这段论断性文字,代表了这篇文章的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9.
毕胜 《传媒》2002,(11):33-35
丁一岚先生过世已四年有余,早就想写一篇文章,在她去世后不几天,我曾写过一篇短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限于篇幅,没有完全表达我多年来对她的感激之情。后来一直想写,种种原因没有再动笔。这几天,翻阅她给我的一些信函,不禁想起了这位慈祥的老人,这位令人尊敬的老新闻工作者。 认识丁一岚先生,是在 1980年的冬天。当时,我在中国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图书馆建设》庆祝创刊20周年并出版100期时,我写了一篇短文《迎接〈图书馆建设〉的第三个十年》(发表于《图书馆建设》1997年第6期)。去年,在海南过冬的时候,接到毕红秋的电话,力邀我为30岁的《图书馆建设》写点儿东西,我这才意识到当初迎接的第三个十年已悄然而过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