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作为儒家正名思想的开创者,孔子提出了想要达到社会的大治,就必须以正名作为必要条件,并提出了正名以正式的原则,强调名实一致。荀子是儒家正名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孔子正名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制名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了儒家的正名体系,并利用这一理论去"破三惑"。但由于夹杂着儒家的政治伦理主张,他们的正名思想在逻辑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先秦军礼作为礼乐文明的重要内容,不仅反映了夏商周三代早期国家文明演进的特色,同时对儒法思想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解决时代战乱的问题中,儒家主要继承了西周军礼的政治意义和道德特色;法家则将军礼中的军事秩序原理引入国家法度,发展了内刑外兵的法治理论。  相似文献   

3.
"逍遥"一词并非像郭、象二人解释的"自由自在"之意。《逍遥游》通篇讲无为、无用以处世。在生死观上,儒家的社会价值标准与个体生命的存在和发展相悖,庄子(道家)对个体生命则持有肯定的态度。在名利观上,立德、立功、立言是儒家的最大理想。在庄子看来,做名或利的奴隶的人根本无自由可言。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庄子既不主张入世,也不主张出世,而是主张游世。在精神追求方面,儒家给人的印象是谨慎小心,软弱克制。庄子则是主张通过"逍遥游"的途径,进入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以上可以看出《逍遥游》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4.
儒家政治思想是一个以探求理想政治秩序为旨归的政治设计学说。为了实现其基本的价值主张,儒家设计了一系列用以维系其政治秩序运作的基础矢量,包括均平、德治、礼治、三纲、仁政。其中均平是经济基础的范畴,德治、礼治、仁政、三纲则是上层建筑的范畴,德治、礼治表征着五常,三纲表征着主从分明的等级结构体系,而仁政则是三纲五常规范体系发生作用后对执政者权力运作方式的必然要求,它们合在一起从经济和政治的方向,为儒家政治秩序的运行提供了动力,保证了其基本价值维度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高等工程伦理教育是"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逻辑的基础内容之一,对于培养具备工程伦理品质的"未来工程师"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价值。从逻辑理路上看,工程伦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向度、学科发展和实践应用等方面存在着天然的耦合关系,以工程伦理教育为研究本体,以期寻求二者之间的共点力。  相似文献   

6.
儒学的现代意义一直是近几年来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本文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制度建设两个主要方面阐述了儒学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现代意义,包括儒家伦理规范在形成和谐人际关系和维持正常经济商业活动运行中的借鉴意义,儒学的"为政以德"的治国方针对"以德治国"思想的启示作用,儒学的中庸精神的现代解释在社会安定、统一的政治局面形成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儒学的民本主义政治诉求为和谐社会秩序的维持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坚持立德树人就要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通过搭建课堂、校园、社会三个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平台,推进访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验、多层次实践教学三种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法,完善组织保障机制、投入保障机制和多元化评价机制三类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机制,构建"三个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杰出的天才,庄子不仅创造了很多迷离惝恍的寓言形象,也创造了很多不合于世俗审美标准的畸人形象,仅《德充符》篇就有六位之多。通过对《德充符》篇这些畸人形象之考释,可以更深入解读庄子的思想及心灵世界。庄子笔下的畸人形象乃是战国之世社会的真实写照,隐含着庄子对于时代无奈的不满和控诉;另一方面,庄子通过有意挑战以儒家为代表的世俗观念,开创了一种不同于世俗甚或超越世俗的审美眼光。  相似文献   

9.
王龙溪秉承儒家“内圣外王”精神,提出了经邦济世、良知治世、一体之政、发展工商、兴学教化等社会治理思想并积极践行之.龙溪以心化民、以良知觉民的讲学活动对化民成俗、改善社会风气和稳定社会秩序产生了积极影响,但其社会治理思想与现实存在脱节之处,如其主张复归三代、复兴井田等,其以心治政、以良知治世的社会治理思想由于受到诸多社会因素的影响而未能发挥根本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西双版纳傣族的封建法规和礼仪规程>中的道德观念是在傣族历史进入"封建"社会的初期,由统治者所制定的占统治地位的法律和道德的意识形态,其中明显地渗融了汉文化的因素,但依然保持着傣族道德的独立特色,同汉族(儒家)道德理性截然不同,其伦理观在理论上从4个方面体现出它的重要特征1.伦理道德同其政治上的统治秩序相一致,本质上是伦理--政治规范;2.封建社会初期以道德习俗为基础建立的一套古朴法规是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法规既是道德秩序又是法律规范;3.其价值取向在社会个体上要求的是一种和顺型的人格模式;4.其哲学理性基础是外在的,而且是不自觉的,是隐在的和外在的超越价值本原,与汉族主流的自律伦理--心理模式相反.  相似文献   

11.
论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根植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政治性特征,使得古代体育伦理思想中处处蕴含"求善""求治"的意蕴,体现了儒家"仁爱""礼治"的精神.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自然、人文的和谐统一;和合中庸-以和为贵的处事准则;尊德重礼-德礼并举的伦理规范;立德事功-经世致用的主体精神等.结合时代特征探析我国古代体育伦理思想的基本文化精神和历史渊源,采取扬弃和内省的方式,实现体育伦理思想在新时期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的儒家和道家伦理文化的发展思想是建立在自然信仰的基础上的,形成"天人合一"的基本理念。儒家体现为"节用爱人,使民以时"、"樽节爱养"、"民胞物与"、"圣王之制"等民本主义倾向的发展伦理观;而道家则主张发展应遵循自然规律、"知和知常"、"知足知止"、"见素抱朴"等自然主义倾向的发展伦理观。  相似文献   

13.
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本于人性人情人心之常,从家道之仁、政道之仁与为人之仁,儒家伦理中的"仁"成了一种外在的道德原则规范。从其文化属性来分析,从礼乐社会、家族社会到宗法社会,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本土性体现为,它与传统中国专制社会的特点紧密相关。而从其精神蕴含上来分析,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顺应的是一种等级制安排的差序格局。因缘于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的诸因子并不全然构成现代公民意识的"善",儒家伦理中"仁"的模式与现代公民意识并不相契合。要推究现代公民意识的地缘性,就必须研究与其相匹配的公民伦理的精神土壤。  相似文献   

14.
道德的内涵十分复杂,但有一点是清楚的:它应该具有现实约束性和理想导向性的双重特质。前者对人们提出现实的道德要求,表现为强烈的现代特征;后者对人们提出理想的道德要求,表现为强烈的超时代特征。道德是这二者的有机统一。无视前者或夸大后者,道德将在现实社会中缺乏可操作性而流于空泛。  相似文献   

15.
"六艺"是指两千五百年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教授弟子们的六种教学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简称"六艺"."六艺拳",是以孔子的"六艺"之教和健身养生思想等为内容.以拳术形式为载体,融入家优秀传统的道德文化益智养心,按照民族传统的武术文化修身强体,修文习武,中和达道,性命双修的新创意."六艺拳"的创意,旨在弘扬儒家优秀文化传统,让现代人们在休闲与学练中,享受轻松和谐的文化沐浴,弘文习武,知儒养心,体悟孔子"智者乐,仁者寿"的养生之道,强身之术,"虽日习武,文在其中矣".  相似文献   

16.
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尚用",二为"比德"。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伦理道德至上向自然山水的转移,山水成为君子德风的比喻和象征。汉儒"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对先秦儒学"比德"观念的继承和发扬。经过晋宋玄学对传统儒学的扬弃,儒隐者不仅比德山水,还寄情山水,以追求高洁独立的人格。唐儒高举建功立业的时代大旗,始终没有改变积极用世、匡扶天下的价值取向。即使走上隐逸之道,也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伦理的核心,包含丰富的内涵:养亲、敬亲、尊亲、谏亲、祭亲、继亲6方面的内容;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泛化为3个层次:家庭伦理、社会伦理、政治伦理。社会的转型必然带来传统“孝”伦理的重构,我们需要把其放在现代社会背景下重新加以审视和诠释,给出恰当的伦理定位并赋予其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的转换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善是伦理学的核心范畴,如何求善,即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善良的人是伦理学讨论的重要问题。儒家伦理对善的追求有三条路径:其一主张格物致知,把人的认知活动与善的追求联系在一起,希望通过问学的手段培养人的德性,开启人的内心自觉;其二强调择善固执,用道德意志调节自我行为;其三通过情感化育的方式提高人的道德敏感性,坚定道德追求,在情感关怀中完善人格修养。儒家伦理的求善之路体现了知情意、真善美的合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社会,以血缘关系为主社会关系是有内外之分的。在中国当今社会,以现代化企业以及各种公共性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主的社会关系依然存在着内外之分,但由于受传统伦理观及现代社会伦理观的相互渗透和影响又产生出许多与传统社会关系不同的特点。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传统伦理观,以“多样性”的理念对待这一关系,使其处于“和而不同”的和谐状态,则是正确看待我国当今社会中的内外关系之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