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论心理学的元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心理科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为依据,分析了心理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争论及其实质。认为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技术性方法和元方法两个层面;心理学上关于研究方法的争论的焦点在于采用何种元方法以指导和规范心理学具体研究;在元方法的层面上几乎所有的心理学流派都试图在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某一具体的自然科学研究对象之间建立一种类比关系,这种类比原则导致了心理学史上关于元方法问题的无穷争论;由于心理现象相对于自然现象毕竟有其特殊性,所以以自然科学为楷模建立统一心理学的努力,历史证明是失败的。  相似文献   

2.
宗教的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的历史形态。宗教心理学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科学的含义或是科学传统中的宗教心理学,是科学家运用科学方法对宗教心理的研究。这是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二是宗教的含义或是宗教传统中的宗教心理学,是宗教家按照宗教的方式对人的心理行为的说明、解释和干预。后者既是宗教活动提供的传统文化资源,同时也是现代科学心理学的传统历史资源。宗教中的心理学提供了关于人的信仰心理方面的重要的阐释、以及干预人的心理皈依的重要的方式。这为科学心理学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非常丰富和重要的心理学思想理论、心理学研究方法、心理学干预技术。心理学的创新就必须提取宗教的心理学中的资源。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性观与心理教育人性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性假设是构建心理教育范式的逻辑起点和思想基础。从心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人性是不同心理学学派间争论的焦点之一,有认同也有分歧。就心理教育本身所包含的意义而言,心理教育应该是一种最基本的人性教育,因此,重塑现代人性是心理教育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4.
进化心理学是当代西方心理学出现的新取向之一。进化心理学认为,人是由生理和心理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机制都受进化规律制约。心理是人类在解决生存和繁殖问题的过程中长期演化形成的,科学的进化论应该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20世纪对于心理进化的研究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习性学、社会生物学和进化心理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取向,进化心理学在西方心理学界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进化心理学也存在一些局限,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以注意和解决。  相似文献   

5.
问题解决的类比迁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当代认知心理学对问题解决研究的不断深入,问题解决中的类比迁移研究逐渐成为80年代以来迁移领域最受人注视的焦点之一。本文对有关问题解决类比迁移现象解释当今国外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回顾,在比较各研究者理论差异和反思为何现实中利用类比作为教学手段有时会出观困难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全面、系统考察问题解决类比迁移机制的初步思路。  相似文献   

6.
“民众心理学”是当代心灵哲学和认知科学争论的热点和焦点,它指的是与科学的认知心理学不同的、积淀在人们心理结构中的、可以用来解释人的行为的理论。因涉及心灵哲学的若干根本问题,围绕这一理论又兴起了各种不同的诠释理论,将有助于心灵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根本原理是,人的心理、意识,乃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这就是说,人的心理、意识这种现象,既有其主观性,同时又有其客观性,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了。但是,如何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这一问题:心理、意识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究竟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两种性质之间以及它们的诸多种表现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不同的理解对心理学中的重  相似文献   

8.
雷晓兰 《文教资料》2006,(18):142-143
心理学研究表明,心理鼓励是一种心理暗示活动,它能极大地调动人们的生理和心理潜能,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就声乐教学中的心理鼓励问题做了探讨,希望对提高声乐教学的质量产生裨益。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心理学家的关注,从而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跨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和本土心理学是有关文化与心理学关系的三种主要的研究模式。跨文化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文化群体的心理与行为比较;文化心理学研究文化对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影响;本土心理学研究本土背景中与文化相关的和从文化派生出来的心理与行为活动。它们都从不同的角度阐明了文化与心理学的关系。最终,通过一种深层结构理论,即一种普适性理论将会把它们的研究结果整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试论人的心理实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心理实质是心理学所要研究和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只有弄清了这个问题,掌握人的心理规律,才能发展心理学,为充分发挥人的心理在实践中应有的作用,有效地调节和改进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心理学的理论依据。但是,关于人的心理实质问题,长期以来还缺乏一个公认的明确而科学的结论,这就严重地影响着心理学的发展。因此,为了使心理学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论证人的心理实质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关于佛教逻辑的论式,学者们历来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其性质是演绎,有的认为其性质是归纳,也有的认为是类比。其实,应该从论辩或者论证的角度来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性质,而不能只从推理的角度去看待佛教逻辑的论式性质。从非形式逻辑的角度看,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辩的程式;佛教逻辑论式是一个论证式,而不是推理式;佛教逻辑论式带有明显的心理因素,是"实践的论证"。  相似文献   

12.
发达国家的许多研究都证实了人力资本的非货币化收益和溢出效益,但是中国相关的实证研究非常少。本文将丰富该领域中国实证研究的匮乏,通过对那些随自己子女迁移到北京居住生活的老年人调查获得数据。实证结果发现,教育能够带来显著的非货币化收益与家庭成员的溢出效益。  相似文献   

13.
计算机补码表示法是计算机相关原理的重要知识点,更是计算机运算方法乃至运算器设计的基础.采用类比法,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和计算机硬件特点,从"模"的概念入手,依次从补码概念的引入、补码的性质、由补码求真值的方法和引入补码的真正意义四个方面对计算机补码的概念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类比原则对心理学理论发展具有深刻的启示和影响。派系心理学理论的纷争主要是由于采用了不同的类比对象;心理学理论的“统一”需要心理学自身体系建设来完成,应当吸收各种研究方法之下的每一科学论断。  相似文献   

15.
Research has shown that differences in the prior knowledge of the participants and in the learning indexes adopted can explain why some studies show positive learning effects of analogy enriched text while others do not. In the present studies, these two factors were combined into on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index that measured incremental positive changes in the participants' prior knowledge after reading an analogy enriched or no analogy text. A second learning index was also used to evaluate whether the participants created well-formed conceptual models after reading the science text. These learning indexes were used in two studies in which the effects of analogy enriched versus no analogy text were compared on the learning of the scientific explanations of the day/night cycle and of the seasons. The participants were 3rd and 5th graders in the first study and 6th graders and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other. Although only few of the participants learned the correct scientific explanation, those who read the analogy enriched text produced more incremental positive changes in their pretest explanations at posttest and delayed test and created more well-formed conceptual models close to the scientific one than those who read the no analogy text. They also recalled more information and created fewer invalid inferences in their recall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analogies can be used without reservation to facilitate the learning of science and have broader implications about how to evaluate the learning of science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6.
类比思维的过程是一个以完整的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组合而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类比思维的过程中,如何选择、映射类比事物,不但有着正确的类比思维方法的运用,同时它也受到一定的心理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辨析持续不断,但大都未能从根本上澄清问题。写作学研究结果的差异,是引起分歧和争辩的直接原因;逻辑学研究的理论缺环现象,是造成写作学观点各异和辨析时各持己见的根本原因。辨析比喻论证和类比论证的根本原则是,必须依据公认的概念界定和阐释;有效方法是,站在作者对论据的选取和运用的角度来思考分析。  相似文献   

18.
Although science education intends to help students learn to think, research in this area does not usually use psychological research on how people think. The purpose of this article is to describe one type of research, commonly called information-processing psychology. Its goal is understanding how people think while doing complex tasks. It uses detailed data, usually from individual subjects, and develops precise yet powerful models of human performance, often by using a computer. After describing information-processing research, we illustrate it with two studies. The first shows how computer models are used to explain thinking. A computer program models the knowledge needed to understand and use a physics textbook. The second study shows how information-processing approaches can be used systematically but more simply. This study clarifies why students find it so difficult to master the “factor-label” method for converting chemical units. The article concludes with a discussion of guidelines and suggestions for using information-processing ideas.  相似文献   

19.
英汉心理动词的对比分析显示.英汉心理状态动词和英汉心理使役动词的基本句式分别为:S(感受者)+V(心理状态)+O(客体),S(使役者)+V(心理使役)+0(感受者)。汉语心理动词句式还包括“把”字句、“对”字句和兼语句式S(感受者)+V(心理状态)+0(有生客体)+V。英语心理使役表达主要通过词汇手段来实现,而汉语中多用兼语式的使役结构。英汉心理动词的主语选择由心理动词的语义成分、论元结构和人类视角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Analogy in science knew its successes and failures, as illustrated by examples from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ysics. At times, some scientists abstained from using a certain analogy on the ground that it had not yet been demonstrated. Several false discoveries in the 18th and early 19th centuries appeared to support their caution. It is now clear that such a position reflected a methodological confusion that resulted from a failure to distinguish between particular and general analogies. Considering analogy as a hierarchical structure provides a new insight into ‘testing an analogy’. While warning science teachers of dangers associated with use of analogy, historical cases and their analysis provided here may encourage them to use analogy more extensively while avoiding misconceptions. An argument is made that the history of science may be a better guide tha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when it concerns the role of analogy in science and in teaching science for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