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英汉叠音词的特点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一定数量的叠音词,汉语叠音词比英语叠音词的构词能力强,表现形式多样,使用范围广泛。英语叠音词常用于口语、俚语或非正式文体;汉语叠音词不但常用于口语,也常见于文学作品里。翻译时要根据其特点适当处理。  相似文献   

2.
苗亮亮  查中林 《现代语文》2006,(11):122-122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门人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汉语的主要特点.其语言简单明了、准确含蓄,并使用了一些叠音词.据我们统计,《论语》中除却引用《诗经》中的叠音词"穆穆"、"战战兢兢"外,共有叠音词26个,出现了35次.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叠音词基式与相应叠音词间的意义关系以及叠音词的重叠形式.  相似文献   

3.
法律术语的翻译是法律英语翻译中的难点,因为法律翻译既要求语言功能上的对等又要求法律功能的对等,而翻译中却经常没有确切对等词,面对的是接近对等、部分对等和不对等几种情况。因此,针对法律术语英译中的这种不完全对等现象可使用功能对等词、扩充词义和释义等方法来翻译法律术语。  相似文献   

4.
形象词是人类语言中最具个性和魅力的词,富含民族文化内涵,它使语言生动、形象、活泼和俏皮,所以该如何翻译这些形象词是翻译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好的泽文可再现"原作的丰姿",而拙劣晦涩的译文则是在"替作者拒绝读者","破坏原作的名誉"。笔者认为,翻译中形象的处理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一、用对等形象代换尽管英汉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具有不同的文化渊源,但是由于人类语青、文化和思维的共性,也逐渐沉淀了一些形象对等或基本对等的共性词。这些词在翻译中较好处理,只需用译语中对等的形象代换原文中的形象,且保留了各自语言的个性及民族色彩。如:  相似文献   

5.
王跟国  裴瑞玲 《语文知识》2013,(1):38-39,51
许多汉语教材中叠音词的定义与所举的叠音词词例有抵牾之处,本文分析了叠音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认为有些叠音词并不是纯粹的单纯词,并针对"叠音词"与"叠字"、"词的重叠"、"重叠式合成词"等概念使用混乱的情况加以区分。  相似文献   

6.
赵征 《考试周刊》2013,(38):14-15
《高僧传》是南北朝时期梁.释慧皎所撰写的一部佛教典籍。书中多处使用了叠音词。叠音词,古时叫做"重言"或"复字",本文运用现代语言学知识对《高僧传》中的叠音词作分析和归类,并提出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汉语文化负载词是具有中华民族文化色彩的词汇,在翻译时往往在英语当中找不到对等的语言来表示。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对翻译实践影响深远,本文将尝试运用功能对等理论来探讨汉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以期帮助中国学生能较为准确地翻译汉语文化负载词语。  相似文献   

8.
英语商标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涵义.由于地域文化不同及商业功利性目的的制约,对引起不同文化联想的英语商标词的汉译宜采用"归化"翻译策略以求达到英汉商标在功能上的对等.  相似文献   

9.
奈达翻译定义的中文译文有严重的错误。奈达不主张"等值"、"等效"翻译。"等值"、"等效"、"对等"、"对等语"、"动态对等"、"功能对等"等术语是错误的术语,它们错误很多,错误之一是用一个"等"字曲解了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将奈达翻译理论曲解成求等的翻译理论,然而奈达翻译理论的本质是求似不求等。弗斯指出,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理论是现代西方翻译理论的中心议题之一,理论从产生至今备受关注。"equivalent/equivalence"一词最早出现于16世纪,一方面作为数学和形式逻辑里的专业术语,表示一种绝对对称和平等的关系;另一方面又被当作一般语言词汇中的模糊词语,表示"具有相似性"或"基本相同",翻译理论中所用的"equivalent/equivalence"是使用它作为普通词汇时的模糊意义,即相似或贴近。  相似文献   

10.
隐喻是英语语言里的一个重要语言形式,具有形式和形象多样化的特点;其翻译的难度也比较大。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主张让译文和原文在功能上对等,而非简单的形式对等。应用功能对等理翻译英语阴喻的方法有:对等地借鉴形象相同或不同的汉语阴喻,对等地借鉴汉语明喻,和对等地用主体;要在具体语言情境中对等翻译;在实现功能对等的前提下,选择形式更对等的翻译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一、引言十八大后,中央政府重拳出击,开展反腐行动,反腐已然成为最热话题。新闻发布会上以及《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反腐,都用到了"任性"一词,从而掀起了该词翻译的讨论热潮。本文试从功能对等的角度探讨"任性"一词的翻译。二、功能对等理论功能对等理论是奈达于1964年提出的重要翻译理论概念,其核心在于,译文要与原文在功能上对等,而非语言形式上的对等,也就是说,传"意"更重于传"形"。翻译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视角下国际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背景下,翻译中"零对等"现象越来越多,原因是"零对等"翻译可以更好地使译文与原文达到效果上的对等。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人们对文学翻译的研究远盛于对科技、商务翻译的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科技、商务翻译均可以用对等的方式翻译,但事实上,科技、商务翻译中"零对等"现象比比皆是。对商务翻译中的零对等现象及其存在的理据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叠音词作为古今汉语特有的一种修辞方式,自<诗经>以来,在历代诗词歌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它能增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给人以鲜明的感受;可以用来绘声描色、拟物状景、突出语意、渲染气氛,具有一定的表情功能和较强的艺术感染力.本文以宋词中的叠音词为研究对象,从语言学的角度着重分析了宋代苏轼、辛弃疾、李清照、欧阳修、晏殊、柳永、姜夔等七位著名词人作品中叠音词的使用情况,以期管中窥豹,探讨叠音词在宋词中的运用及其语法特征.  相似文献   

14.
翻译意味着忠实地将源语的信息传递至目标语中,以便达到功能对等和信息交流的目的。从"中学"等词语的英译来看,确实存在着被误译的现象。这种误译主要体现在对主要英语国家文化缺乏了解和望文生义而导致翻译信息不对等。要避免这类翻译错误就要搞清楚英语译文词语在英语里确切的含义,并同时搞清楚这些词语在主要英语国家的实际使用情况,采用"借用"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以确保译文与原文的功能和语义真正对等或对应。  相似文献   

15.
《诗经》叠音词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诗经》叠音词分为垒间单纯词和叠音合成词两类。使用本字来记录其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密切相关。因“本无其字”而借用一个同音(或音近)字来记录音义的叠音单纯词,其单字义与叠音词词义毫无关系。使用本字的叠音合成词,其了义与叠音词词义相同,使用通过叠音合成词,其单字的本义与叠音词的意义毫不相干。因此,不能仅凭单字的叠音词有无意义上的联系来判叠音词的属性。  相似文献   

16.
英汉对比理论和翻译实践表明,汉语具有动态性,英语具有静态性特征。汉语在动词的使用上灵活多变,具有动态优势;英语的静态特征则体现在名词、形容词等的使用方面。但这种动静差异在翻译中不能绝对化,尤其在汉诗英译时,要充分发挥汉语的动态优势,使其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7.
评析<新世纪汉英大词典>中新词语的收录及其英译问题,指出<新世纪汉英大词典>在处理新词语时,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1)新词语的收录要力求全面,避免漏收及配套词顾此失彼的现象;(2)旧词新义不应忽视;(3)积极使用新译法,提供全面的意义对等的对应词;(4)译名要有新意,多借鉴英语中的习惯性表达,力戒解释性翻译,提高译名的"可插性",最后指出了该词典中其他一些有待商榷的词目译文.  相似文献   

18.
功能对等理论的提出,对英语翻译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基于此,分析了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应用需求和应用价值,并基于功能对等理论中的词汇对等、篇章对等、句法对等、文体对等的基础概念,探讨了功能对等理论在英语习语翻译中的实现路径,以提升英语习语翻译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叠音词是一种词汇现象,它被大量运用于《诗经》的许多篇章中。本文对《诗经》中的叠音词进行了分类,并就叠音词对诗中主体情感表现所起的作用,以及《诗经》大量使用叠音词的缘由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叠词是汉语古诗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其在翻译成英语时是个难点.本文通过使用许渊冲的"三美"论赏析汪榕培翻译的陶渊明的诗,进而总结出汉诗中叠词的荚译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