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一、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唤醒“问”的意识,转变观念,使学生“想”问。科学减除学生过重的学业和心理负担,明确教学中“教”与“学”的责任,构建“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多举一些因问题而开始的科学发现,让学生知道问的好处,从而唤醒他们“问”的欲望。  相似文献   

2.
提问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是启发学生思维的主要途径。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而不发”、“问而乱发”的现象屡见不鲜,究其原因,主要是问不得法。问是发的条件,发是问的结果,要求学生发得好,教师首先要问得好。教师怎样才能问得好呢?最重要的是要把问题“提”在点子上、“问”在关键处。以下是本人对这一问题的浅见。  “提”在点子上  “思维从问题开始”。问题作为启动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已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提倡和运用,那么,什么样的问题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呢?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应该是能够激发学…  相似文献   

3.
“问题教学”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而“问题”的“始作俑者”自然是教师。我不知道这是“传统”还是教师的“特权”。在课堂上教师问,学生答,已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称之为“师问”。而“生问”是相对于“师问”而言。在此,笔者试图从“生问”这个略显陌生的概念中为我们的语文教学绘出一幅愿景。  相似文献   

4.
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因 为“疑问”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同时又产生认知冲突,促使学 生主动思考,而这也正是自主学习的开始。学生的学习本质上 是一种思维活动,而思维的开启一定是基于发现问题、提出问 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往往成为能否正确引导学生思 维的关键所在,而教师设计问题、提出问题的技巧在整个过程 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张磊 《现代语文》2013,(11):57-58
不能否认,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第一种情况:教师一提问,学生就翻书看课下注释,教师一问,学生一答。这看似配合默契,师生互动的课堂其实是无效的,缺少生命力。在这“和谐”的假象下,学生是机械的、麻木的,课堂上那种“为问而问”的问题,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思维,无法荡激起学生的活力。  相似文献   

6.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们以新的理念大胆改革.把原来的“满堂问”变成以“读”为课堂教学的主线.而对“问”则一鼓脑儿地全部摒弃。毫无疑问.提问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方法,“问”能使学生积极思维。也能使老师了解学生。“问”之所以遭到冷遇,并不是“问”本身有错。而是在如何“问”上出现了问题。仅凭“为什么”和“怎么样”两类的提问,往往会使“问”“肢解”课文。那么.如何提问才能做到既启发学生思考又能避免提问的弊端呢?  相似文献   

7.
刘南平 《考试周刊》2010,(15):177-177
在新课程的课堂中,“满堂问”是很多教师在物理教学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以为多问就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就充分体现了让学生自主学习,就实现了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其实,提问应该精心构思.应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问。在课堂教学中,学生被教师繁杂的“问”弄得晕头转向。我并不反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问题是要“问”得恰当,问得科学,问得有重点和层次性.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改革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反对一言堂,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于是在课堂上,问题教学得到了空前重视。但是,反思“问题教学”,存在的问题还不少:反思一:过滥的“问题”教学新课改倡导问题教学、师生互动,但很多新课堂陷入一个模式,一连串的问题贯穿课堂始终,以问代讲,以问代学,不该问的也问,没有疑问也问,仿佛整堂课就是为问题而存在的。曾经听过一堂“文化大革命”的公开课,授课老师并没用其他公开课上的“问题教学”来发挥所谓的学生主体性,一堂课仅仅是把文革十年里不少震撼人心的东西展现出,特别是讲到共和国主席刘少奇含冤而…  相似文献   

9.
有效教学须让学生学“问”、会“问”,其目的、意义和价值等无须在此费口舌。而如何让学生学“问”、会“问”,则想借此一隅多说几句。一、学生不学“问”、不会“问”。这不是学生的错。学生不学“问”、不会“问”的主要成因是学生难有机会“问”、不敢随意“问”。长期没机会“问”、不敢“问”势必造成学生不想“问”、不会“问”的结果。让学生想“问”又敢“问”,  相似文献   

10.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的灵魂。然而学生的问题意识并非天生的,它需要唤起和培养。为了唤起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既要让学生为解决“不知”而问,更要让学生求得“新知”而问,既应养成学生对一切未知的现象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也要让学生具有敢于对一切看似确定的结论多问几个为什么的勇气。  相似文献   

11.
一、高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当今中学生提出问题的现状是:学生提问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不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独立思考,提出带有自己个人见解的问题.根据有关资料和日常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质疑和提问的比例很少,绝大部分学生基本提不出问题.即使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课堂气氛看似热闹,实无效果,提问都过于形式.学生的提问能力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存在着“不敢问”、“不会问”、“不想问”、“没时间问”等一系列问题.  相似文献   

12.
1.对当前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分析。凭多年的教学经验与调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存在着“没得问、不敢问、不善问”的现象,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先揭示学生在什么知识范围内思考问题,或具体指定对某个问题用某种解法,从而禁闭了学生的思维,挫伤了学生的好奇心,导致学生失去问问题的兴趣。  相似文献   

13.
许文兴 《学周刊C版》2010,(4):114-115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所以在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必须重视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而培养问题意识的关键则在于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做好教师角色的转变.尊重学生提问的权力,遵循能力发展的规律,让学生“想问”、“敢问”、“会问”、“有问”、“多问”。  相似文献   

14.
一、转变观念,问有目标转变观念,是要求教师变“教问”为“学问”,做到问题让学生思考提出,反馈让学生调控解决,总结让学生归纳完善。问有目标,即从“认知”“情感”及“技能”三个方面让学生从析题入手,学会“释题意,找特点,辨文体,定目标”。从而为“学问”确定方向。二、创设情景,问而有序“角色体验法”“想像入境法”“看图入境法”“语感入境法”“人物对话法”“创造复述法”“情景表演法”“现场展示法”都可以帮助学生自己设置情境。“问而有序”,即要求学生从三个方面依次提问:文章写了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这样写。…  相似文献   

15.
章明 《江西教育》2011,(5):19-19
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有这样的体会:同一个问题,这样问,学生满脸疑团,那样问,就会豁然开朗;这样问,可能“一潭死水,波澜不惊”,而那样问,则会“一石激起千层浪”。  相似文献   

16.
在小学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整堂课或者“无问”,即使“有问”,也是停留在“教师提问、学生答问”的层面上。一些教师更多考虑的是自己怎样多问、巧问,而很少思考如何让学生敢问、善问。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昵?  相似文献   

17.
巧引妙导     
一、自主选择,激发探究兴趣。如果我们能营造一个积极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成为“问”的主体,成为一个“信息源”,那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被大大激发。学生提问题总是以自身积极思考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我们说教师与其“给”学生10个问题,不如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在教学《常见的岩石》这一内容时,我准备了很多材料,问学生…  相似文献   

18.
史勤蒙 《河北教育》2000,(11):32-33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课堂提问不仅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教学艺术。通过提问这条途径,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信息可以互相交流和反馈。现代教学论认为,任何教材内容都可以用一个个问题呈现出来。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就是指教师的“问”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用巧妙的问为学生指出思维的方向和寻找答案的蹊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处理得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动学生的情感,启迪学生的思维,并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和思考问题,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19.
一、注重启发。善于引导学生“问” “提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运用恰当,对旧知的复习,新课的引入.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智慧的启迪。能力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提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问.二是学生问,而教师起着主导作用,教师要巧妙地把自己的教学过程设计成“不断提出问题,不断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20.
疑者,问题也。而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思维的开端,是点燃学生思维的一根导火线,也是驱动学生探索的催化剂。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而且要会问,“问得巧”能使得师生思维产生“同频共振”,增进师生间的信息与情感交流,改善教学环境,从而有效驱动学生积极参与。“一石激起千层浪”应该是问题设计的高境界,以下是笔者以问题为主线、以探究为谋求手段的一节教学设计,愿与各位同仁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