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陶先生有首著名的《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后来又有人将其改编成了儿歌: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这简简单单的一首儿歌,已经充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的观点:要让学生即会动手,又会动脑。不可死读书、读死书。而更让我敬佩的是他的"行知"二字: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相似文献   

2.
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顺利地完成化学实验,而且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以后的生活和工作。“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和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  相似文献   

3.
<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是化学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教育家陶行知说过:"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手脑在一块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手脑都会用     
陶行知提倡“手脑并用”,他批评旧传统教育是“残废教育”。他认为,旧教育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用脑者,因为不用手,生了“软手软脚病”,因此失去了实际操练,变成个呆脑。用手者,因不用脑,生了“笨头笨脑病”,因此失去了脑的指挥,只剩下一双粗手。为了培养手脑双全的人才,育才学校里许多事都由学生学着做:在树林中垒起石桌、石椅,可供座谈、讨论;平整了梯田,学校有了运动场;泥地上筑起了高台,便是露天舞台;把一条山中水沟筑坎,建成了游泳池。师生还共筑了一条一米宽的“劳动路”,把整个校舍串连起来。陶行知请来木工,教学生…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这正切中了我国教育长期以来忽视实践体验的弊端.  相似文献   

6.
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非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化学实验为学生创设了亲身参与实践的情境,具有获知、激趣、求真、循理、育德等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7.
近读陶行知先生的几首育儿诗,很有感触。陶先生有一首诗这样写:“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此诗说明,在人与人的关系上要坚持民主平等,要理解、信任、尊重儿童。陶先生的《手脑并用歌》告诉我们要遵循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儿童自立的习惯和能力。“人生两个宝,双手和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相似文献   

8.
思维科学的研究表明: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同时存在,两者之间进行不断地切换和互评,通过两者的协同活动,完成高级思维过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既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感性材料,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又能以翔实的数据、资料或生动的文字解说,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恰当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促进学生两种思维的协同发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运用教学课件激励学生手脑并用陶行之先生说,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能促进学生手脑并用。…  相似文献   

9.
教育家陶行知曾在《手脑相长》一文中指出:一个人要对社会有所贡献,一定要手与脑结成大同盟,然后,可以创造,可以发明,可以建设国家。陶行知强调手脑结合,其实就是既要让学生用脑去想,又要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去做。  相似文献   

10.
读书是学习,实践是更重要的学习。有人说: 人世间有两部大书,一部是有字书,另一部是无字书。这里的有字书是指间接经验,无字书是指直接经验。我觉得教师要教好有字书,更要教好那部无字的大书,让学生在实践中茁壮成长。 早在半个多世纪以前,陶行知先生就曾经批评过“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教用手的人不用脑”。所以我们要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更要关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以致用, 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学生在学校中学过的东西,只有经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才能变得丰满、深刻;只有与丰…  相似文献   

11.
王庆东 《考试周刊》2012,(36):71-71
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课程标准》指出:"要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全面打好基础,因材施教,促成学生的个性发展。"为完成这一任务,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方式已经不适合教育的新形势,必须改变那种压抑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脑科学研究与学生素质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科学研究成果如何应用于教育改革以提高学生素质?如研究脑科学中关于人语言中枢发展的关键期与可塑性如何用于儿童语言的早期教育;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用于教育中如何改善学生们的记忆问题;研究脑科学中关于“敏感化”用于培养学生们创造性的“直觉”思维问题;研究大脑神经最重要的对多重记忆的整合功能,用于培养学生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友善用脑最先由新西兰教育家克里斯蒂·沃德提出。她把脑科学、心理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出了"友善用脑"的理论和方法,让教师有课堂教学的成就感,学生有了学习成功的喜悦感。友善用脑所追求的是让学生在安全、友好、快乐中学会学习,发挥每个个体的才能,并且利用这个长处促进其他弱项的转化,使得学生好学、乐学,最终成为终身学习者。推行并实施友善用脑,可以使学生在繁重的学习压力下体会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感受到个性被发现、被尊重和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4.
<正>陶行知在《育才十字诀》一文中运用生理学知识对"动手"的作用与意义作了科学的解释,曾以诗的形式进行了形象概括:"人生两个宝,双手与大脑。用脑不用手,快要被打倒。用手不用脑,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老。"在教育领域,陶行知强调学生在动脑时也要重视动手,以动手促进动脑,以脑指挥手,从而达到手脑并进,同时发达的目标。在小学课本里也有一篇课文《人有两个宝》,这篇课文的思想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不谋而合,显然是  相似文献   

1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创造,非你在用脑想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多种途径,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创新演示实验,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主阵地,成功地创新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相似文献   

16.
通过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全国各级学校正在落实以创新为主的素质教育。教育家陶行知说:“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原理、概念,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多种途径,化学实验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探讨通过创新各种化学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7.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要创造,非你在用脑的时候,同时用手去实验;用手的时候,同时用脑去想不可。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既是物理学的重要基础,又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之一。实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掌握规律和巩固知识,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充分利用物理实验,开展创新教育是值得每一个物理教师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手脑相长     
在《手脑相长》一文中,陶行知指出中国人当时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好在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今,这两种“病症”大有缓解,但我国教育距离真正的“手脑相长”,完全将“脑筋与手联合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19.
手脑相长     
在《手脑相长》一文中,陶行知指出中国人当时有两种病:一种是“软手软脚病”,一种是“笨头笨脑病”。好在随着义务教育普及和教育改革的深入,如今,这两种“病症”大有缓解,但我国教育距离真正的“手脑相长”,完全将“脑筋与手联合起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相似文献   

20.
谭银生 《文教资料》2005,(25):161-162
一、数学是典型的理解型学科在学生学习数学中可分作记忆型和理解型两类,一般认为数学是典型的理解型学科,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在复杂纷繁的数学内容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也存在两个大的类型:用脑和用手。用脑在于分析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也叫作“方法论”,历史上不少名家对此都有著述,如莱布尼兹、笛卡尔、克莱因、庞卡莱、坡利亚等等,可见其重要性。至于用手,则是培养推演计算能力的手段,特别在计算机时代更不可忽视。总之,用脑用手缺一不可。尽管手脑不可截然分开,且常常是手脑并用,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