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考研     
《学子》2003,(1)
各位看官,您不会没听说过“考研”吧!考研之事今如何?现在流行着诸如:“保研的人过着猪一样的生活,找工作的人过着狗一样的生活,而考研的人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考研是减肥的最有效良药”、“大三不考研,天天像过年。”之类的话,虽然通俗,但似乎也是很多人的“经验之谈”。你准备考研吗?你不准备考研吗?你如何看待考研?Please tell your opinion to us——  相似文献   

2.
一些大学对“考研率”的狂热追求,导致“最牛考研班”、“考研基地”等现象蔓延,最终引发大学教学以考研为目标,以考试为手段,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试教育泛滥。其实,“考研率”高肯定是不错的,但如果大学把“考研率”作为教育目标来追求,那就是大错而特错的。追求“考研 率”,催生了以考试为目标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偏离了教育目标,使学生成为“考试机器”,难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国家要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社会要转变单一人才观,大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学生要端正学习目的  相似文献   

3.
研究生学历作为职场上一个颇有份量的筹码,在职人员读研、读博已经蔚然成风。但身处其中的学子们,如大浪中一滴水,要么随波而下,要么独树一帜“不读到研,誓不罢休”,甚至还有人考研成癖,从为工作而考研变成了为赌气而考研,并从此走入考研的天地里一发而不可收拾。  相似文献   

4.
马竹英 《考试周刊》2007,(17):71-72
随着“考研”队伍的不断壮大及其对“考研”信息需求的日益增长,高校图书馆开展“考研”信息服务工作具有一定的必要性。本文在简要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考研”信息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初步提出其开展相关信息服务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为厘清高校“最牛考研宿舍”现象的形成机制,通过对访谈资料的分析,以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对“最牛考研宿舍”现象进行了解读。在这一框架下,高校“最牛考研宿舍”的形成是宿舍学生“惯习”生产的历史。学生的“惯习”受到考研宿舍“场域”的形塑,考研宿舍“场域”的形成则又是学生的“惯习”长期建构、塑造的结果。研究发现,考研宿舍“场域”对“惯习”的形塑是通过“压力互给”和“支持互给”机制实现的。同时,考研宿舍“场域”的形成是全体宿舍成员长期共同建构的过程,在这个建构过程中,少数优秀考研室友的“惯习”发挥着“示范”“引导”“动员”等作用。但是,考研宿舍“场域”的建构可能受到宿舍成员同质性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高校宿舍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考研成了一个“时髦”的事情,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蔚为壮观的考研大军之中。各种考研辅导班风靡一时,各种考研复习资料铺天盖地。也一度出现了像“考研保姆”这样的职业。而研究生导师也由以前只带1、2个学生发展到现在带4、5个学生,更有甚者,一个计算机研究生导师竟然带了  相似文献   

7.
在考研日益火爆的当下,考研已不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更多的是一种社会现象。考研正日渐失去其“做学问”的本真内涵,而表现为一种功利驱动的行为。在考研日益失去其真理追求本意的情形下,考研的“盲从”和读研的“虚”等弊端就凸显出来,这对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和震撼,甚至误导。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考研的实质。笔者着重对考研给研究生和本科生教育带来的不良影响进行了分析,并试图用一种新的求学思维来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改善当前在考研热影响下的学习指导上恶性循环的现状。  相似文献   

8.
对于很多考生来说,考研像一阵“烟”!飘忽不定,无从掌握,看不清楚通往成功的道路方向。一切皆在虚无飘渺中,而成功只在幸运女神格外垂青时才会降临。但对于有志者来说,考研便浓缩为一个“严”字!三伏酷暑,三九寒冬,一切都是在学习。可以“天资愚笨”,我“笨鸟先飞”;可以“基础薄弱”,我“以勤补拙”;可以“任务繁重”,我“惜时如金”;可以“不擅记忆”,我“持之以恒”!倾我全力———考研,再战“黑色一月”!考研,再战“黑色一月”!@冯锡忠  相似文献   

9.
李雅轩 《求学》2023,(5):30-31
<正>都说考研是一场与自己的战斗,是一场和时间的赛跑,没有结果便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而我更愿意称考研为“时光前行路”,是为实现自己18岁时未完成的梦想而孤注一掷。若高考如懵懂幼童被人推向光明,那么考研就是自己拿着青春与热血之剑在黑暗中劈出一片坦途。  相似文献   

10.
王忠祥教授在外国文学评论界及各高校师生中的名气,是常人无法想象的。每年的高校文学类新生进校,或者高年级毕业生考研,他们都会手持一卷在外国文学专业中“知名度最高的教材”,这就是被称为“专业必备”、“考研宝典”的《夕}同文学教程》。而它的主编就是王忠祥老师。  相似文献   

11.
我是一位带着孩子读研的“妈妈”研究生。其实读研倒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过考研时我真是很迷茫并且吃了不少苦头。我想每个考研人都有自己考研的理由,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要风雨兼程。我目前生活在自己以前曾苦苦追求的环境当中,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中感觉真可谓“苦尽甘来”。在2003年考研序幕拉开之际,谨以小文为全国考研朋友鼓劲加油!考研的日子好象是“好久好久以前”的故事了,只是看见校园里到处张贴的考研的海报以及忙忙碌碌的考研人,那番甜酸苦辣的感觉又会回来,只不过“时过境迁”,那“逝去的早已成为可爱”,苦味却渐…  相似文献   

12.
“准大四生”考研热折射出就业市场的竞争日趋白热化暑假期间,北京各考研辅导班并没有因学生放假和高温天气而冷下来,相反,“考研热”如火如荼,随着研究生队列的壮大,对职场以及整个人才市场的薪酬结构,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震荡。“准大四生”暑假忙考研京城绝大多数暑假考研辅导班在暑假期间都全面开班,大多数留校准备考研的“准大四生”们走进了考研辅导班。记者在授课现场看到:能容纳数千人的两层阶梯课堂几乎坐满,天气虽热,但课堂上人人都在认真听讲,有的还一手扇着扇子,一手记着笔记。记者了解到,在这里上课的有八成是大三向大四过渡的…  相似文献   

13.
钱桦 《继续教育研究》2008,(10):171-173
“考研热降温”是社会和个人冷静思考的折射。历经11年的“考研热”,今年考研报名人数呈现首次大幅滑落,而在考研降温中名校考研人数热度却依然,同样存在“拥有名校硕士头衔,似乎就有了更高含金量的就业筹码”的倾向。这种现象背后隐藏既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又有复杂的个人因素。从社会学视域分析,在现有的政策制约和文化环境下,本文认为角色预期与社会分层从根本上直接推动了这两种现象生成。  相似文献   

14.
梦遥 《大学时代》2004,(5):52-53
新学期伊始,考研狂飙又席卷全国各大高校,其气势大有盖过去年的趋向。据统计,2004年全国约94.5万人报考硕士研究生,竞争十分激烈,估计2005年将更多。如何在考场上充分展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从而出奇制胜显得至关重要。然而,许多准备考研的学生却被铺天盖地的考研信息折磨得昏头转向。面对“考研大师”“京派名师”“辅导专家”等等,要么茫然无助,要么无从下手;面对《考研宝典》《考研冲刺秘诀》《名师导航》以及各种各样的“内部资料”,要么稀里糊涂,要么无从选择。我想每个准备考研的学生都会有类似的困惑,尤其那些首次参加这种考试的学生更是如此。为此,笔者经调查和采访,结合过去和当今,对考研前期工作进行简单总结,希望对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考研与就业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考研与就业问题,无论是对社会、高校还是大学生个体来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值得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在分析了考研导向与就业导向的利弊后,提出必须科学处理人才培养工作的“出口”问题,以考研为动力,以就业为压力,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实现大学生人生道路的正确选择。  相似文献   

16.
考研已成了大学校园里的流行时尚之一,到了大二、大三,许多学生的生活便只剩下两个字——考研。更有许多大四毕业生待业考研,成了有名的“考研专业户”。据了解,2002年全国参加考研的总人数多达46万,以每个考生平均花费3000元左右计算,那么总花费就将是13.8亿元。也许在不久的将来,随考研热兴起的“考研经济”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考研本身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但是,当它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热潮的时候,是否还葆有原来的意义和风采呢?还是让我们先听一听几位考研人的故事吧。  相似文献   

17.
扩招后我省首批高校毕业生的人才争夺战已经拉开帷幕。据预测,今年我省本、专科毕业生的总数近8万人,为历史之最。在“学子多,位子少”的激烈竞争中,“考研”成为毕业生走向新“三热”(考研、去国企、考公务员)之一。2003年,我省研究生报名人数有27 868人,是历年来报名人数最多的一年,比去年增长了25%。“考研”大军可谓势不可挡。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着这股迅猛而来的“考研”热潮。  相似文献   

18.
有人说,在考研英语中“得阅读者得天下”,笔者特就考研英语的复习做一番总结,希望能助大家一臂之力,足以“得天下”。  相似文献   

19.
从大一刚刚接触到“考研”这个词,到2003年1月我正式踏入考研初试考场的时候,国家的考研政策已经有过三次“大动作”了。其中的一项,便是全国有34所高等院校具有了自主招生、自主划定考研复试分数线的资格。毋庸讳言我是这一政策的受益者:尽管我的英语成绩略低于分数线,但凭借着总分和专业课成绩排名靠前,我幸运地以“破格”的方式进入复试,并最终被我的第一志愿——南京大学一国家重点学科录取。也许在那些正紧张复习、迎接考研的人看来,我是值得他们羡慕的——毕竟我终于挤过了“考研”这座更甚于高考的独木桥,由此跨入到研究生的行列。但因为“破格复试”的前提是即便录取也只能作为自筹经费生,所以“光环”背后实际隐藏着深深的无奈,遮蔽不了我心中那种包蕴着苦、辣、酸、甜等诸多滋味的感受。  相似文献   

20.
王睿泽 《大学生》2020,(2):76-77
我是黄河科技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久经考虑最终选择“三跨(跨专业、跨学校、跨地区)”,考研的方向是中国人民大学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下面是我备战考研的“战略”分析,希望能给202彳年的考研学子提供一些经验参考与教训,更希望同学们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复习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