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平心(1907-1966)选择了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社会科学,尤其在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研究中国近现代史方面,具有开创性的作用.迄今为止,学界对李平心的研究与李平心实际的学术地位和学术贡献并不相符,且研究成果还不多,角度也较为单一集中,大多关注在其最具代表性的<中国近代史>一书上,对他的丰富的、多种形式的文章著作及在史学以外各门类社会科学的研究重视不足.当然,对李平心本人的研究也比较单一、笼统,人物个性不足.而从李平心的一生来看,他历经艰难坎坷,始终不为强权所屈服,一生坚持追求真理,学术成果丰富多彩,卓有建树,他所留下的丰富的思想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更加认真深入地加以探究.  相似文献   

2.
心忧天下,魂系史学——略论李平心的史学道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当代史家中 ,李平心是一位极具个性的人物。他毕生追求光明 ,民主革命时期 ,就以笔作剑 ,积极投身争取民主和民族解放的事业 ,并在强烈的社会使命感驱使下 ,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开创性研究。建国以后 ,其学术上探索真理的勇锐之气 ,依然一如当年。“文革”初期 ,当张春桥、姚文元之流横施文化专制主义淫威之时 ,犹奋不顾身 ,与之展开公开的抗争 ,以致身遭迫害 ,含恨而死。观其一生文章志节 ,真足有令人感念不已者  相似文献   

3.
唐文文 《唐山学院学报》2021,34(4):31-39,80
在20世纪50年代末,李平心撰写了18篇关于生产力问题的文章,系统地提出了生产力理论,尤以其中10篇论生产力性质的论文最为著名,在当时的中国学术界独树一帜。李平心的"生产力论",集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生产力,并提出了生产力具有二重性、生产力具有相对独立的运动、生产力能够自行增殖等主张。就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视域来看,李平心关于生产力有自己的运动规律的观点,密切联系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他对生产力二重性的揭示,从理论创新的角度看是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理论价值的;他关于政治经济学应该研究生产力的主张,深化了20世纪上半期中国学者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不能脱离生产力的基本观点。尽管李平心的生产力理论也有不足之处,但他系统地提出的发展生产力、遵循生产力规律的主张,是对新中国成立后过度相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反作用的一种反思,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作出了贡献,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学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九五”期间中国近代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至2000年的“九五”期间,中国近代史研究在许多领域中继续获得发展,取得了若干值得重视的成果,但与“九五”和“八五”期间相比较,中国近代史学科的突破性新进展则显得步伐较为缓慢,特别是在宏观审视以及新领域和新课题的拓展方面,发展的势头有所减缓。因此,近代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发展还有待于史学界做出相当艰辛的努力。  相似文献   

5.
1927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产生,二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近代史研究,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树立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史学相结合的新的史学范式,在中国史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2005年学术界对胡适思想的研究彻底摆脱了学术政治化的老套思路,出现了多角度、多层次异彩纷呈的局面,对胡适的哲学、史学、文学思想和其它思想都有较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赵翼是乾嘉时期的文史大家,他的创作及诗论、史学研究都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以20世纪80年代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综合、梳理了赵翼的研究资料,指出其重理论、轻作品的研究特点,为进一步展开对赵翼的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8.
十七大以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理念问题,更是实践问题.如何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到目前为止,理论界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讨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评价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我们更有效地开展大众化的活动.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目前的研究还不深入,至少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理论化不够;其二,实践性不够;其三,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途径的研究容易忽视政府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近二十年国内“新文化运动”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2017年,国内史学界的中国近代史学史与史学理论研究甚为活跃,在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学理论、近代史学史、公众史学与口述史等方面,佳作频出,召开了多次学术会议.学者们利用丰富的史料,从多个视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提出了独特的见解,推动了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的深入,但同时仍有许多问题值得继续探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中国"史学概论"著述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初、20世纪20-4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三次高潮,而每次高潮的形成都和中国史学所面临的理论和范式的转型需求密切相关。它集中反映了20世纪以来中国史学对理论的追求,也有力地证明了理论在史学发展中的指导性地位。为更好地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史学概论"课程在内容设计上应当突出历史理论、史学理论和史学方法论三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由于长期以来将“新文学”(现当代文学)规定为革命文学、社会主义文学,此类史著即不列入台湾、香港、澳门文学,诸如少数民族文学、通俗文学、民间文学、翻译文学、旧体诗词等文学现象也被排除在外,是不符合进入现代社会后中国真实的文学历史的。朱德发先生提出的“现代中国文学”的新观念不仅可以避免这些缺失,更是对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非科学的治史观念的校正,应当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3.
李大钊在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美学基本原理进行了中国化探索。他首次尝试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来指导文艺美学的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阐述美学问题;他将审美范畴与当时的思想解放运动和中国革命事业紧密联系起来,重视美的社会功用;他肯定"劳动创造了美",提出了平民主义的审美观;他强调现代崇高型美学观,推崇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人生价值;他提倡发挥文艺为人民、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要求文艺要充分表现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理想。  相似文献   

14.
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所谓的《弹歌》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歌谣的问题,所谓的《国风》是歌词选集的问题,所谓的《诗经》为乐官采录编选的问题,关于骚的解释问题,关于《诗经》为歌诗的问题等。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存在的这些问题实际上严重影响了李炳海《中国诗歌通史?先秦卷》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5.
皖籍著名历史学家李则纲在20世纪30年代接受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重新审视了历史学的功能,强调史学应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融通其他学科,培养史家的科学精神,正确认知历史和传承人类文明,更新史学的社会教化功能,适应新的时代要求。他的史学功能观对我国史学的进步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李达坚持学理性与实践性的相互渗透,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理性与反对教条主义的统一,坚持正确处理哲学与政治的关系,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与当代性的统一,从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人,对促进中国传统史学现代化和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作出了重大贡献。李大钊史学思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语境和逻辑理路,他联系中国革命的具体进程,对历史、历史学、历史观以及史学与人生、史学在科学中的地位等作出了精辟论述,强调要以"新"历史观指导史学研究,重视史学的理论基础,把"活历史"放入整个历史进程之中,以"民众"为基础建构"平民"的新历史,最终本着建设社会主义的价值旨归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历史观、认识论、方法论和研究范式等方面,这些思想对于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具有原创性贡献,确立了中国历史研究的价值意义和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18.
通过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柳冠中和李乐山的设计思想,分别从早期留学背景、工业设计教育者以及工业设计思想三个方面阐述了二人的共性以及各自独特的部分,使我们更深入全面的了解他们的设计思想,从而更好的理解工业设计。  相似文献   

19.
荀子是中国先秦时期一位卓越的思想家,他率先提出了礼法思想,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基本模式。从秩序建构的角度来看,荀子的礼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即“中央集权”的政体模式、“德主刑辅”的法制模式、“混合型”的礼法运行模式,从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建构理论体系。荀子的礼法秩序建构思想对于当前我国秩序构建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