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都人士》诗从前代便不断有人怀疑其为两首诗合并而成,认为齐鲁韩三家诗不收首章,其诗篇本身在结构上首章不与后四章照应,内容不一致,主题也大异其趣。随着新出土的战国楚简不断披露,又有学者从中找到新的依据,更坚定了此诗系缀合而成的观点。本文从以上这些方面入手,表达笔者自己的看法,对怀疑者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2.
《诗经》在编订传习过程中发生过一些简次错乱的问题 ,《小雅·都人士》就是由于错简将两首诗误合成了一首诗。前贤对此已有质疑。如果从诗的描写内容、语气感情、用字特征和人物身份等方面分析探讨 ,并援引《诗经》内证 ,便可纠正《都人士》的错简 ,恢复《诗经》文本之原貌。  相似文献   

3.
《名利场》的人物分析及主题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名利场》中的主要人物鲜活生动,萨克雷通过对人物的刻画,揭示了其小说的主题思想——当时的英国社会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名利场。  相似文献   

4.
《都人士》诗从前代便不断有人怀疑其为两首诗合并而成,认为齐鲁韩三家诗不收首章,其诗篇本身在结构上首章不与后四章照应,内容不一致,主题也大异其趣.随着新出土的战国楚简不断披露,又有学者从中找到新的依据,更坚定了此诗系缀舍而成的观点.本文从以上这些方面入手,表达笔者自己的看法,对怀疑者的观点提出不同意见.  相似文献   

5.
湖北荆门郭店楚简《缁衣》第九章引《诗》,学者以为是《小雅·都人士》,但用字、用词、用韵、句数、结构、内容与《礼记》所引、《毛诗》迥然不同,也不见于汉代服虔所言逸诗。而《毛诗·都人士》首章与后四章在内容表达、主题思想、结构逻辑又难以统一。因而“三家则亡”,“毛氏有之”,不过是郑玄所见文本的一家之言。《礼记》引诗是对旧本的增益改换,后世《毛诗》学者将其中《缁衣》“子曰”文字写入诗序,也将诗句移入《毛诗》文本,成为《毛诗·都人士》首章。但有学者指出郭简为“节引”,“鲁、齐、韩三家诗没有《毛诗》的首章六句,当属脱漏”,也是值得再探讨的。  相似文献   

6.
冯超  靳锁 《现代企业教育》2008,(18):120-121
本文从艺术结构和主题思想方面谈论了《呼啸山庄》。通过对人性的探讨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对《呼啸山庄》的艺术结构、主题思想等方面做出了较为详细的阐述,使读者能够更加容易理解此小说。  相似文献   

7.
文章分析了梭罗作为生态文学开创者出现的时代背景,阐述了作品的主题思想:揭示生态危机及其社会根源,提倡简单生活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8.
<毛诗·小雅·都人士>首章"彼都人士,狐裘黄黄.其容不改,出言有章.行归于周,万民所望",<左传·襄公十四年>引与本章后两句相同,而服虔注以为逸诗.<札记·缁衣>引与本章几乎全同,而郑玄注以为"此诗毛氏有之,三家则亡".<左传>为古文经,为何所引诗见于同属古文的<毛诗>,服虔却以为逸诗?今本小戴<礼记>应该属于今文系统,所引诗,已往学者也都归入三家诗,而郑注为什么会说三家诗没有呢?这些疑点,透过出土材料<孔子诗论>,肯定先秦确实有异于齐、鲁、韩、毛四家以外的诗学,文字和诠释都有所不同,服虔所谓逸诗,当是见于这种类似材料;透过熹平石经,应肯定石经所载鲁诗确实没有<都人士>首章,齐、韩当同,郑玄注也没有问题.  相似文献   

9.
高明的《琵琶记》是在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基础上创作而成的,改编后的《琵琶记》在主题思想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把蔡伯喈的背亲弃妇变为全忠全孝,从而对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宣扬,把对蔡伯喈个人的道德批判,升华为对封建制度的针砭,扩大了这一故事题材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自古以来,各代文人对《长恨歌》主题的研究都经久不衰。本文在历代文人以及白居易自述的基础上,重新对《长恨歌》的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长恨歌》主要表达的就是对唐玄宗荒淫误国,杨贵妃蛊惑君主的讽刺和鞭挞。  相似文献   

1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就是发展问题 ,一切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贯穿于“三个代表”思想的始终和各个方面 ,发展是全方位的协调的发展 ,又是突出重点的发展 ,我们要完整理解“三个代表”思想中的发展问题 ,一以贯之 ,使各项工作更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13.
对《论语》中的“为”字做了穷尽性统计,得出全书“为”字有170个,约占全书总字数的0.8%。其中以动词用法为主,共有123例,约占“为”字总数的72.4%。“为”作名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的例子为数很少,其中名词、助词仅各一见。  相似文献   

14.
释“忽”     
“忽”有“偶”义 ,可翻译为“偶然”、“恰巧” ,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失收此义。  相似文献   

15.
李昌麒教授关于经济法的“需要干预说”明显带有移植资本主义国家关于经济法的“干预说”的色彩。且“需要”一词不适于定义。我国经济法应反映国家对宏观、社会及市场经济问题的直接控制和间接调节的本旨,因而本文提出新解的经济法“调控说”,“调控说”与“宏观调控说”在定性和调整范围上有质的区别。以“调控说”为基石重构和法律体系。  相似文献   

16.
借鉴海德格尔“此在”与“共在”理论,讨论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主张中西文化应该着眼对自身的发展,将彼此理解为独特性的存在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7.
“无射”一词习见于《诗经》,前人释解多歧。考诸前人注疏,证之以出献文献,该词应释为“无穷”“永远”等义。  相似文献   

18.
“给你一个完整的感情”,是曹禺的创作主张。《雷雨》就是这个主张的实践。它确是“完整”地表达了作家的一种情感 ,“一种不可言喻的憧憬”。其中所有的戏剧因素都与它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19.
邓春玲 《茂名学院学报》2005,15(2):44-45,56
《七月》是《诗经》中最著名的篇章之一,研究者对该诗题旨仍是众说纷纭,因而有继续探讨的必要。《诗经》给我们提供了当时社会的信息,《七月》也有着它自己的历史认识价值,该诗真实地反映了周代早期豳地农业生产劳动的情况,该文作者对《七月》研究得出结论:该诗为农官所作,是对农民的“同情与赞颂并存”。  相似文献   

20.
歌剧《大秦灵渠》人物主题唱段通过两个方法创作而来:一是作曲家根据地方民歌的音乐特点创作而来;二是作曲家直接采用民歌素材改编而来。该剧的音乐创作扎根于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音乐,突显了歌剧民族化、地域化的音乐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